成长是场“试练”,放手才是真爱

成长是场“试练”,放手才是真爱

我在带家庭教育课的时侯,讲到了青春叛逆期对孩子放手的问题。经过家长的讨论分析,我发现家长不愿放手的原因有三:

一、前期孩子没有成长好,不敢放手。

最好的家庭教育应是早早的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人”的样子,让孩子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及相应的人格品质。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中提到,十八岁之前应依次形成希望、意志、目的、能力,真诚等重要的人格品质。像这样的很多人格品质的形成,并不是靠父母的语言的说教,而是靠孩子在与环境及他人的互动中方能形成,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在养育孩子中,在大的成长方向不偏离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放手,让孩子在行动中去体验、去感悟,积累更多的体验来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的孩子,即使遇到了不曾经历的突发的情况,也会努力想办法去应对,而不是一旦离开父母的护佑就不知所措。只有早早的让孩子做好“单飞”的准备,当孩子有了搏击长空的能力时,你才会放心地放开手中的绳索,欣慰的目送他远行。

二、想让孩子按自己设定的路线走,不愿放手。

心理学家费孝通曾说过:很多父母都把孩子看成是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也就是说,孩子的身上寄托着父母这一代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美好的理想,他就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为孩子设定了人生成长的路线,让孩子沿着父母的安排去走。其实这是一种很自私的做法。孩子因我们而来,但他的人生不属于我们,而属于他自己。人生的方向盘,最终应掌握在孩子自己手中。 家长自以为是的安排,其实是对多彩人生的限定,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损失。孩子如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的方式,那才是最成功、最理想的人生。

三、 贪图情感依恋的感觉,不肯放手。

我们知道0-6岁是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期,也父母对孩子施加影响的最好、最关键的时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的增强,孩子的对父母的情感依恋逐渐被广阔的外在世界所吸引,这不是亲情的淡化,而是正常的成长规律。孩子对父母的需要也会逐渐由情感、物质的需求转变到精神上的尊重和鼓励。父母,特别是母亲,如果没有这种认知,就很难接受孩子需要逐渐远离自己的成长需求,生怕孩子与自己失去了情感的链接,这也是“妈宝男”形成的根源。而且为了实现自己的掌控感,“聪明”的妈妈会有很多的手段来拴住孩子,比如把孩子培养成乖巧听话的人格模式,增强孩子的内疚感等。这其实是家长对孩子情感上的一种控制,将成为孩子勇敢闯荡人生的沉重的情感枷锁,会阻断孩子迈向人生远方的脚步。

台湾著名的作家龙应台曾这样描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人生是场“试练”,孩子怎能一直“扑腾”在父母试过深浅的河中,如果那样你的高度将会是孩子无法超越的一个存在,那对孩子的人生来说,岂不是莫大的悲哀!放手不是放纵,而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慢慢的学会放手,早早的学会独自前行。在成长的过程中成功与失败、愉悦与痛苦,都是孩子成长的必要的营养。让他们在经历中反思,在体验中感悟,提升孩子的心性,才能找寻到真正属于他的理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