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反隋义军盟主李密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拥兵数十万,麾下猛将如云的瓦岗军老大李密,本是最有希望推翻隋朝统一天下的人,却先败给王世充,后被李渊所杀。那么他是如何把一副好牌打烂的呢?

隋末群雄——义军盟主李密的辉煌与落幕。

很多少儿读物里都有李密的一则故事:牛角挂书。故事讲的是李密骑着一头黄牛去拜访大学者包恺,把《汉书》挂在牛角上,一手捏着绳子,一手翻阅读书。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颇为赏识,其后经常当着自己儿子的面夸他。于是李密就认识了他的第一任主公,杨素的儿子杨玄感。

公元613年,荒淫无度,穷兵黩武的隋炀帝亲自率领大军第二次出征高句丽。当时杨素已死,杨玄感在黎阳督办粮草,便趁势而起,做了叛军。然后立刻到长安把李密接了过来,让他做首席谋士。李密也不负所望,刚出场就向主公杨玄感献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控制隋炀帝回军的咽喉要道,待敌军浪草耗尽与高句丽两面夹击活捉隋炀帝。这大概是学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把戏,无论怎么看都是非常好的计策。中策是绕过洛阳,向西直取长安,以关中地区为根据地图谋天下。这是最稳妥的计策,李渊就是先入主关中才夺取的天下。但是杨玄感偏偏选择了下策:攻打东都洛阳。结果杨玄感久攻洛阳不下,反被北面回军的宇文述和长安的援军卫玄击败。杨玄感自杀,李密被捕后用计逃脱。

李密投奔瓦岗寨,因大功被翟让推举为首领。而且夺得天下最大的粮仓,粮草充足,兵威将广,可谓是志得意满,这时候已经天下大乱,各路群雄并起。又有人向李密献计,献的是当年李密提出的中计:带领瓦岗军离开山东,进军长安,以关中为根据地谋取天下。李密虽然说这是上策,却以担心山东豪杰不愿相随为由拒绝了。依旧和王世充在洛阳相持。后来李密杀掉翟让,王岗军众将离心离德,被王世充打败。李密投靠了已经占据长安的李渊,其后反叛被杀。

在军事战略中,决策者往往比献计者更加重要。谋士们装模作样分析局势,献计献策,有时候还为了展示才能献上上中下三策,任君选择。做主公的人却要从纷繁复杂的各种妙计中间选择出一个最适合的。李密虽有计谋,却瞻前顾后,步步选错,大概只适合做谋士,不适合做君王。

参考书目:《旧唐书》 《中国战争史地图集》《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