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保险是骗人的?

血气青年


如果这话在十几年前说,附和的人会比较的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行业的进步,产生纠纷的情况会逐步减少。保险和银行证券做为传统三大金融地位之一。从这角度来说,和骗就不在同一范畴。我在07年毕业后呆了小半年,里面的营销人员流动非常快,素质参差不齐,有些甚至小学毕业的中年大叔大妈,这个是保险产生负面最大的原因。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对产品和保险里面理解不深刻,在销售中因为种种因素,往往误导了投保者。比如重疾险,其实合同条款中有很明确的哪些疾病和哪种程度可以报销,到最后客户可能认为保过险了,出问题了就肯定能报,一旦不符合保险公司险种的要求可能就拒赔了。保险公司合同都是要式条款,就是这些条款是的保险公司提出的,一旦签了合同就默认客户同意,说实话一般的客户也吃不消去读这些条款,一个是充满专业术语一个是内容太多。从实际的理赔中来讲,保险公司是不会恶意去拒赔,像财险中的车险,我估计不能理赔的概率很小除了无证和酒驾,至少我没在实际生活中看到过车险拒赔。听说过的也就是像涉水发动机烧掉这种有争议。人寿保险可能情况复杂些,毕竟财产的情况是固定的,人的情况各式各样。保险行业之所以称为金融,它的原理是这样。举个例子,根据概率计算一万个人发生事故概率是三十个人,每人交一百块钱,如果发生事故,理赔的金额应该是三万左右。可能有人会觉得保险公司是否在赌概率会否超过3%,这个倒不是,这种概率的事情他无法保证。收了一百万可能赔了九十万也可能赔了一百零五万,概率波动是有区间的保险公司更多的关心是资金的投资情况,这个一百万是免息的,它能通过投资创造收益。前期主要是这种保险理赔的险种多,后来上市的品种就是分红或者投资险了。从保险公司盈利模式上来看,他更关心本身公司投资运营情况而不会在拒赔和耍赖这问题上纠结,毕竟该赔不赔,名声臭了,别人都不在你这公司保了,资金就会成问题。


关注金融和历史


中国人寿就是骗人,我去中国农业银行存款时,中国人寿的工作人员和农行的工作人员说存保险公司好处多,即能人身保险,又能多得利息,还能给物品。我信以为真,在农行将钱存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定期三年。期满后取钱时一万元钱少了二千元的利息,找到保险公司后得到的回答公司赔钱了。这样的事情没人管,属于诈骗行为!



我在保险公司干过五年,做业务的只管收钱,为了完成业绩收到更多的钱低三下四满脸赔笑还带上小礼品不嫌其烦上门,往往对客户的口头承诺很到位,许多客户被说动了心投保了,业务员收钱入账任务完成了,一旦发生理赔情况就不一样了,理赔人员大多是不拘言笑的,反过来你的低三下四求他帮忙,碰上公正有良心的还好如果遇上品行不好的理赔员你不光是赔偿不满意还的受气,这就是中国色保险。



我朋友的儿子上校路上被狗咬伤了,而且咬下两块肉。学生都有们那种保险,在医院花了五千多块钱。结果保险公司只赔了二十二块钱。入保险收了三十块。这就是保险公司的作法,骗人不骗人事实来证明。



我有实际情况,我是农民工,没有养老保险,被泰康人寿保险员工一忽悠。买了个一年一万块交一十五年说可以领取到儿女那一代,条件听听好的很,交了一年后来听人家讲是到你儿女那一代领养老金。慌了终此,保险公司说可以。拿了我看都没看几下的合同说我违约,只反回三千多你们说这叫什么事,钱放在它那里一年保险公司舍都没干要我六。 七千合理吗,它们说的出合理有合同。你去打官司都是没用的。坑挖得深啊。保险公司一辈子都恨你了




我姪女9岁时买了人寿保险,每年500元也不多共交20年2o17年交满了20年,想把本金(1万元)取回来,结果是保险公司说又增加了,再过97年才能退1万元,我姪女今年已3o岁了。真是让人笑不得,中国活到130岁有几个。这不是骗子是什么?十五过后坚决退保。我买平安保险15年,交满15年后共交了2万多取钱时退了1万6千。



谁向我推销保险业务时,我有一最好的妙招,推销保险的朋友立马走人,大家不要以为我吹牛,告诉你们也无妨,哪就是跟推销保险的朋友讲,你讲你保险有这么多利益,哪我跟你来合伙,你出资,用我的名字投保,以后怎么操作全权委托你,我不管,利益我占四,你占六,你还不乐意,我你三,七开,最不行二,八开,你也做了业务,我也尽了朋友情谊,我还没讲完,朋友早就不见影子了,唉,你说这什么世道呢?还朋友,居然盘空盘到我头上来了!


小虾趣事儿


众所周知,保险与银行、证券并称金融业的“三驾马车”,也是我们人生比较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最佳理财方式之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已有许多国人开始理财,为父母、为孩子、为爱人、为自己设计购买切合实际的保险类型。

但是现在仍有许多人对保险给出负面的评价,有人说“保险属于贵族享受的产物”,有人说“保险都是忽悠人的”,有人说”保险是死了才赔不死不赔”,还有人说”保险都是套路,卖保险的都是骗子”等。


而且,一提到保险就表现出拒绝、排斥、躲避等强烈的反对态度。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书君认为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国民的保险意识淡薄,部分人仍不能接受。

因为保险在中国起步比较晚,所以中国大多数人保险意识还不强,还有一些人不能接受。

其实在国外,从婴儿还在母亲肚子里时,就开始就买分娩险了,一直到最后,都会有相应的保险伴随着。


而且,也无需业务员的强行推销,人们都是积极主动的去购买保险,只需要成立保险咨询中介中心,为人们提供好相应的服务就可以了。

然而,在我们国家,大多数仍需要靠强制、推销等被动手段来让人们勉强接受。如购车交强险,是依国家规定买车必须有的,否则无法上路。而家人、孩子和自己却没有保险。



因为保险的功用常常跟灾难和不幸联系在一起,所以,人们也不愿意直面、享受和承认保险,也不去深入的了解学习认识保险带来的好处;


只记住了“保险是骗人的”这句“警示语言”,而且人云亦云,对保险时刻提高警惕。感觉保险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

第二,是保险公司的营销策略有偏差,缺乏人性化和科学化。

保险公司要的是利益最大化,但因为国民不认可不接受的客观情况,保险公司就要采取靠业务员推销、宣传等方式去说服客户购买保险。


所以,对业务员的待遇是完全与业绩挂勾的,而且要求特别苛刻。每个月必须完成既定保单数量才能保证工资;


如果某月业绩好,可能得到晋升,但一旦业绩不好,不但晋升会取消,而且工资都不保了。也就是说,不管做的好与不好,只保当月。

举个例子,如有书君的亲戚在一家保险公司做业务员,第一个月时就签订了200万元的保单,可以说是只用一单就超额完成当月既定的任务,保证了当月工资,还晋升业务主任,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坐享成功的果实了。


恰恰相反,压力更大了。因必须保证每个月都达到既定任务才能保住工资和职位。而且,不仅要找客户,增加保单数量,还要自己寻找业务员,想办法扩大自己的团队。


所以,为了增加客户、增加业务员,有书君的这位亲戚,经常加班加点,没日没夜的忙碌,几乎没休过周六周日,……,生活完全不在正常轨道上,总之已经严重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

其实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保险公司的效益。保险公司的营销理念上缺乏科学化、人性化、现代化。

第三,是业务员为了争抢客户,不如实告知合同条款。

在保险公司利益最大化理念的驱使下,就会出现业务员争抢客源的现象。

不仅如此,业务员为了吸引客户购买保险,随意夸大保险功能,甚至对不利于客户的合同条款进行隐瞒。

如,某客户到保险公司办理退保业务时,因发生扣除费用而感到不满。


因为保险业务员一般本着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根本不告诉客户如果提前退保,只能得到保费的一部分,越早退保,扣除越多。


于是发生客户退保时,只能得到保费2/3,1/2甚至更少的情况,自然会让客户认为保险是骗人的。

四、保险合同繁琐,好多人不去仔细研究。

其实保险合同是我们与保险公司签订一份保护自身的契约,如果真想购买保险时,必须仔细研究合同,不懂必须问清楚,如果不识字或者看不清楚,就请业务员逐条读给你听。


否则,最后发现跟自己理解的不一样,出现问题保险公司不给予赔付时,又会认为保险是骗人的了。千万不要相信那些利欲熏心的业务员的华丽介绍与说辞,看好合同是你购买保险的关键。

综上所述,其实骗人的只是推销保险的业务员与购买保险者自己,而并非保险本身。


所以,买保险之前,首先要从源头上去仔细的了解一下保险公司总机构的运营、赔付能力等情况;


其次要把合同逐条看清楚、读仔细,知道自己买的到底是哪种保险,有哪些功能等等;


再有就是不要完全轻信业务员的一面之词,不管业务员说的多么天花乱坠,都应有自己的想法和主意;最后就是对保险要持有正确的观念与态度。

其实,保险并不仅仅是一種投资,更重要的是一種保障,帮我们防御风险,保障生活。



因为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面临着各種各样的风险,而每一種风险都可能会給我们带来损失,尽管我们可以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和回避的方式,但有些风险并不能因此减少或消失,例如你无法预见的天灾人祸,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種方式能弥补这些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而这一点,只有保险才能做得最好。

其实,当购买保险从财务角度看最不合算时,却正说明你有着人生的最大幸福:假设你购买一份保障型寿险产品,年缴2000元,缴费期20年,结果所缴保费分文没有回报,其实就说明你的人生已经远离了不幸与灾难。

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开放,保险一定会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


会逐渐从“保险是骗人的”思维模式里走出来,重新树立“保险是救人的”,“保险是帮助人解决危难的”等全新思想观念。


有书课堂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保险是骗人的?是因为有过入保险而不能报销的经历。

我入过保险,有一次孩子跌倒摔坏了,在医院治疗,打针的时候,在医院交费时,收费的收据上没有写姓名,报销时,保险公司说这张收据是假的,理由是没有写姓名,说我是骗钱。实际上医院给所有患者开这种收据时都不写姓名。

在入保险时,保险员说这也报销,那也报销,在报销过程中,保险公司告知,这也不报销,那也不报销,差距很大,问之,回答,保险员说的不代表公司的说法,你应该按照合同上说的做,而合同上的条款很繁琐,看不明白。

我在给保险公司的发票时,并没有统计有多少张发票,只计算了钱数,而保险公司在报销时,少了很多钱,我经过计算,恰恰少了两张钱数最多的发票钱。有人告诉我,保险公司在报销时,有时候会把你钱数多的发票抽出来扔掉。没有经验的人,拿不出证据证明你给过他们多少发票。

还有一次,我去保险公司交保险费,因为认识其中一个人,进屋跟她说话,对面坐着的一个女人说我,你这是想报销才来说话的,要是不报销,你才不来说话呢!我厌恶地看她一眼,心想,没教养!从此,我不再入保险。


吕洞宾


这是一个用心险恶的问题,有人用各种各样的案例在证明着“保险是骗人”的结论,还有很多人在现身说法,也证明着“保险是骗人的”。其实我很不想来回答这种问题,但是今天又看见后,心里憋着的话不得不说,我想跟一些理性的朋友彻底聊一聊“保险到底是不是骗人的”?

现阶段,很多国人在面对保险时都是“逻辑混乱”的,主要有以下表现:

逻辑混乱之一:要求一份保险保障所有的风险!

这个问题就是滑天下之大稽,我们可以要求一种药可以治愈世上所有的疾病吗?没有!即使有那也不是药,那是太上老君的仙丹!

感冒药治不好腹泻,所以感冒药就是骗人的!就是这么个逻辑!于是有人说这是个感冒药不是好药品,蛊惑大家“远离感冒药”!

有的人买了份意外险,问为什么生病住院不给赔?有的人买了份理财险,问为什么发生意外不给赔?

所有问题的逻辑的出发点只有一个:保险,就应该是“全险”!既然你叫保险,那么你就得负责我所有的风险!

后来,有人说“保险就是两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可是,我想反问一句你觉得世界上有一种工具是能做到“这也赔,那也赔,统统都赔”的吗?

各位,唯一能负责你所有风险的不是保险,是我们自己的父母!只有他们才会帮我们统统包揽所有我们遭遇的风险,但是他们很多时候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一份保险,它做不到能帮我们解决所有的风险,它只能帮我们解决“某一类”风险!如果接受不了这种产品的底层逻辑,那么请你真的远离它!

逻辑混乱之二:认为风险是单一的,忽视了风险的复杂性!

有人说,我买了医疗保险,那么只要我生病你就该赔!

也有人说,我买了意外险,那么只要是意外,你就应该赔!

还有人说,我买了重疾险,那么我只要生了重大的疾病,你就应该赔!

所有的期望,我都可以理解!

但是这么想得逻辑出发点是:风险是单一的,忽视了风险的复杂性!

比如说疾病,它的形态是多样化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记录,全世界能叫得出名字的疾病种类就多达几万种,有些病是先天性的,有些变是必然会发生的,有些病的治疗费用高,有些病的治疗费用少。

还有生病的人也是形态特征各不一样,有的人年纪大,有的人年纪小,有的人抽烟,有的人不抽烟,有的人道德水平高,有的人喜欢投机取巧,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

还有给病人看病的医生也是不一样,有的医生医术高明,可以用最少的钱治疗,有的医生滥用药物小病也可以花大钱。

这么多复杂的风险,它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是可以用保险来解决的。有些大规模的风险,保险公司承受不了,它需要政府来承担;有些是违法犯罪行为导致的风险,如果将它纳入保险就是在变相鼓励违法犯罪;有些必然会发生的风险,也不符合保险的本质。

所以,保险公司只能去筛选那些可以用保险的方式来解决的风险,因为如果不做筛选,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可能有商业保险。

而保险公司筛选风险的主要方式就是两种:

1.设定免赔的范围;2.设定赔付的范围;

所以只要是商业保险,它的形态肯定不是“这也不赔,那也不赔”,或者是“这也赔,那也赔”,因为这是两个极端的方式了。

保险真实的形态一定是:“这个不赔,那个赔”!

逻辑混乱之三:自己不重视,却只怪人家在骗你!

首先,我不否认保险从业人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也不否认确实很多人就是在欺骗着客户。但是,我们自己上当受骗,却仅仅去怪别人,从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不客观的!

很多人,都是通过熟人买的保险,买保险时要么挺相信熟人说的,于是她说买什么就没什么吧!要么不甚其烦,随便买一点就当给个面子了。所以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从来没有去看过条款,根本不知道自己买的什么产品!

原因是什么?根子上的原因就是自己没当回事情,或者客气一点讲是太相信别人了!我敢说,如果我们以买保险的态度去买任何商品,包括房子和车子,我们都会很容易上当,因为自己没有重视!

因为不重视,所以不看条款!因为不重视,所以不会用心听销售人员讲!因为不重视,所以不会去仔细了解免责事项!因为不重视,所以无所谓……

这么复杂的一个保险,在我们遭遇风险时这么重要的一个工具,可惜在国人的忽视中渐行渐远!

保险,值得我们为它花时间好好了解。既不要去轻信别人说的“保险是骗人的”,也不要随便相信所谓熟人的介绍。

我们脑补一个场景:有人卖给你一瓶感冒药,说是生病时可以吃,于是有一天腹泻了,想起了有这么一瓶药,可是吃了这病药却没有用!于是……庆幸的是,这样的场景在现实中不会发生,因为我们大家都重视了吃药的事情!可是,在保险领域却每天都在不断的发生……

保道,乃保险之正道也,我愿为中国保险业正名的努力!


保道手记


您一定听说过“保险都是骗人的”这句话。那么,您听说后有什么反应?是随声附和还是据理力争?是深信不疑还是置若罔闻?

在我国,保险与银行、证券和信托同为金融行业的四大支柱。很多人对银行、证券和信托了解得多,对保险却有怀有敌意,认为保险像传销,是骗人的。

其实,理智的人都知道,保险只是一种工具,是转移风险的工具,怎么可能骗人呢?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明确建立,保险制度的逐步完善,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公民对保险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

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说保险是骗人的?

1、投保人对保险的认识问题。

很多投保人并没有保险概念或意识,只是听人说保险收益高,或者看别人投保而产生从众心理,或者对业务员的喋喋不休不忍拒绝,冲动之下投保,事后反悔又过了犹豫期,退保损失太大,续交又觉得窝心,因而产生“保险骗人”是说法。

2、投保人不熟悉投保内容。

保险条款复杂,投保人很多时候不看或看不懂,也不知道到底保什么,不保什么,稀里糊涂地买了一份保险,就以为包罗万象,可以高枕无忧,却不知道保险的保障面划分得很细。

3、部分保险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一些保险公司招聘门槛极低,待遇很差,底薪非常少或者根本没有,业务员全靠提成和奖励作为工资收入,因此招收的业务员素质低下。

他们往往为了自身利益,不如实告知投保内容,而是采取夸大保障范围、保险收益等欺骗手段,诱导客户投保。

4、出险了不能理赔。

有些时候,保险公司利用自身优势解析一些术语,片面做出对自己有利的解读。比如汽车的全险之外,还有19条附加险;发动机在水里熄火了二次启动不赔;“无责不赔”;“高保低赔”等等,这些不够人性化的条款应该改进。

5、收益达不到预期。

在保险公司和业务员的诱导下,投保人把投保当投资而不是保障,一心想着赚钱;保险公司为了迎合客户,设立分红险、万能险、投连险,让人一塌糊涂。还有乱象丛生的宣传:把万能账户结算利率当做内部回报率,把高档分红当做固定收益。

6、媒体对保险理赔案的负面宣传。

一旦有骗保或者保险公司拒赔的事件发生,新闻媒体容易夸大宣传,人们以讹传讹,造成了更恶劣的影响。

实事求是地说,保险真不是骗人的;或者说,正规的保险公司都不是骗人的。我们要接受保险这种风险转化的分担方式,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给自己尽可能地给自己和家人准备个保护伞。正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言:“我相信透过保险,每一个家庭、每个公务员、每一个团体只要付出很小的代价,就可以免遭永劫不复的灾难。”

既然很多保险的具体意义有哪些?

1、名人言论

胡适说:保险的意义,只是今日做明日的准备,生时做死时的准备,父母做儿女的准备,儿女幼小时做儿女长大时准备,如此而已。

今天预备明天,这是真稳健;生时预备死时,这是真旷达;父母预备儿女,这是真慈爱;不能做到这三步,不能算做现代人!

2、现实风险

毋庸讳言,现在发病率居高不下。如果没有危机意识,相当于把自己和家人暴露在风险之中。而保险其本质上就是给自己和家人准备一个保护伞。买保险就是买一份保障。

3、规划生活

保险不是要改变我们的生活,而是防止我们的生活被改变。保险的意义在于提前规划,分摊风险,帮助我们做到未雨绸缪。

既然担忧买保险被骗 ,那么如何防范?

首先,购买保险前搞清楚个人需求,适合自己的才买,千万不要盲从身边人,因为每个人的保险需求都不一致。

其次,购买保险前一定要认真阅读保险合同的保险责任描述、免责条款、重疾定义、分红提示、如实告知等,尤其要注意免责条款和如实告知,许多理赔的纠纷往往由此产生。

最后,如果错买到不适合的产品,犹豫期内尽快退保,犹豫期是指签收保险合同后的一段时间,超过这个时间退保时就会扣除一定的费用。

通过有书君的介绍,您还相信“保险是骗人”的话吗?


24帧半


周围有朋友卖保险,自己也买过保险,对保险里的道道还是有一定了解(当然比不了专业的)。很多人认为保险骗人,主要是说保险理赔困难,其实也并不是,如果真的出现条款中的情况,理赔也并不困难。刁难客户、拖延理赔等等事并不是保险公司想做的。我认为现在的保险有两点最让人难信任。

一是理赔的范围。很多人遇到无法理赔的情况,认为是保险公司刁难,其实是与合同中的理赔范围不符。这种情况保险公司当然没有责任,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专业的人在和普通人玩文字游戏。因为保险公司的品种,都是由专业的精算师来测算过得,其发生的概率和赔付的金额都是要保证保险公司可以持续盈利的,更别说大量的沉淀资金用于投资的收益了。举个例,比如一般的意外险,老百姓认为发生意外比如腿断了应该就可以赔付了吧,但合同里却说了要致残,即需要鉴定为几级残疾才可以赔。所以,保险公司不需要耍赖,但各种保险品种的设计在老百姓看来,就像一种耍赖。另外,也确实有些保险销售为了业绩,在介绍产品时有夸大成分,更让人觉得是骗人。

二是保险的销售方式。这点我认为是比较坑人的。以目前国内最强的某安保险为例,它的销售模式居然是发展下线,下线卖一份保险上线也会有收益,下线层级越多,自己的职位就越高。我这个朋友就是在某安,前两年给我推销保险,这两年居然诚邀我入伙。告诉我说,来了一个月一个单子就行,好做的很。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传销吗?不,姑且叫直销吧。我对他说,好像是挺简单,但如果卖保险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谁来买保险?

所以,这种坑人的方式重点当然不在招人,还是在卖保险,因为新人进去以后为了业绩,要么让亲戚买要么自己买一个,要么出去骗下一个接盘。后面实在卖不掉了就淘汰掉,反正公司没有底薪只有提成。好吧,提的也是自己的成,当打折买保险了,不过现在的保险都是需要连续交好多年,新人们是钱没挣着,反倒套进去好几年。

我个人认为,保险和彩票差不多,不能说是欺诈,但从游戏规则来说,玩家永远处于劣势,这点大家要有清晰的认识。我个人建议,一个家庭如果只有一个人是家庭经济主要来源,那建议给这个人买一份人寿保险,不要投资型的,就是单纯保障型的。其他特有有钱的和特别没钱的,买保险都没有特别的意义。而以保险作为理财,那又是销售的另一套把戏,实际收益低得令人发指。


高校人才真经


很多朋友总说保险也是传销组织,估计是很多人上过保险的当,所以才会有如此说法,在此我想说明一下这个问题。

保险不是传销。

保险的本质是给人以保障,让你免除一些后顾之忧。后来保险加入了金融理财这一项,于是我们的财富又有了另一种存放方式。

传销则是没有任何产品,服务,保障。纯粹的海市蜃楼,迷惑人的心智。

所以传销和保险是有本质区别的,至于为何很多朋友认为保险也是骗人的,是因为自己或者身边人在接触保险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奇葩的事。

比方说,保险业务员在加入公司后,一般都会有业绩压力。很多基层保险培训师就暗示业务员去发展自己的亲人投钱买保险,业务员在没有办法找陌生人发展业务的情况下,都会选择给自己亲人投保险。这跟传销组织一般先杀熟的本质很像。


保险公司的理赔程序有时候让人很无语

多少人高高兴兴的买了保险,真正要理赔的时候,有些保险公司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推三阻四的。应该来说,保险公司的理赔程序肯定有很多需要改善的。

甚至一些保险工作人员在当初卖这份保险的时候,没有把所有的详细细节给客户说明,导致最后客户无法理赔。这让别人吃哑巴亏的事,谁还会说它好呢?你会吗?反正我不会!

保险公司的一线业务员的业务水平需要提升。

很多业务员一开始就是巴拉巴拉的介绍产品,推销自己以为客户会需要的产品。一点都没顾及客户的需求点,这样的推销让人很反感。

销售行业有几个要点:推销产品首先要推销自己。销售产品成功的前提是把自己成功推销给客户。客户信任你这个人后才会信任你的产品。

有些朋友讲的不错,保险就是各层人员瓜分客户的钱财后,剩下的才是给客户的。

当然,有很多保险确实是我们生活中可以需求的,毕竟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给自己,家人一份保障还是很有必要的。


老样


保险条款处处是坑,难怪你说保险骗人!

保险,作为一个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条款杠精至极,再加上销售人员忽悠,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也难怪会买到一些供需不对等的产品,从而认为保险就是骗人。

今天竹子想和大家一起看一下,保险条款中那些普通人注意不到的坑。

一、意外保险,可能并不保险

意外险,竹子强调过,是一定要买的一类产品。

每天我们出入各种场合,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各种意外其实在所难免。很多产品的宣传页面,都会营造得无所不能,但实际上如果我们不仔细辨别,很难发现意外险里面的小坑。

比如这款意外险,除了免责条款,在保单中还加入了如下特别约定条款:

不承担高空坠物所导致的意外;

溺水导致死亡,意外伤害责任减半,本应该赔100万,只给50万;

这就没什么意思了,花钱买了一个打折的意外险?说好的都能赔,却悄摸摸地增加了一条特别约定,对此,竹子实在是无法理解保险公司的这种行为。

另外,返还型长期意外险最好别买,非常容易被收智商税。

很多人觉得满期返还保费很划算,看着100万交通意外保额就买了,实际上这类保险一般意外保额只有10万,而且由于意外导致的缺一条胳膊或者一条腿,也是不赔的。

再就是其储蓄作用其实很低。

以平安百万任我行为例,经过测算30年后110%保费返还,每年年化收益不足1%。现在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有1.5%,而每年的实际的通货膨胀至少在5%。每年多交的钱,从经济角度上来讲都是亏的,交的越多,亏的越多。

二、重疾病种,多≠好

比如,条件性理赔

双目失明不保小,老年痴呆不保老

双目失明的理赔标准是从3岁以上开始算的,这一项也算是业界标准了,没有过多好解释。

但是老年痴呆,有的产品是这么定义的:

阿兹海默综合征,在民间又被称为“老年痴呆症”。

是的,这个名称非常不雅,甚至带有歧视意味,却也精准描述了这个病症的,冰凉的事实。

“老年痴呆病”不保“老年”,我个人认为,这个定义应该被钉在耻辱柱上。

再比如, 挑战认知的病种叠加

这TM也能算两种病?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性别是确定的。

一个人,也只能拥有一套生殖器官——我想,这应该是常识。

然而在看完某产品的病种设计后,我却有点不确定了:

就这么堂而皇之地算作两种病,是不是无数只草泥马在奔腾?

再再比如,无限细分的病种

某款重疾险中同的出现5种痴呆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

非阿尔茨海默所致严重痴呆

血管性痴呆

额颞叶痴呆

路易体痴呆

但如果仔细研究理赔条件会发现:血管性痴呆与脑中风后遗症基本重复;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与非阿尔茨海默所致严重痴呆基本重复。

这样,保险精算师无疑又创造了3种既可以不赔钱,又可以吸引客户的疾病。

还有很多,就不在这一一列举了。

重疾病种这个东西吧,少了、让人不甘心;多了,多了些安全感,却也让人心虚——人能得这么多病啊!那是不是还有更多的?!

不仔细阅读条款,往往会有这样的困惑,而且会陷入盲目比较病种数量的误区。

但是,竹子要和大家说的是,病种并非越多越好。

怎么评价重疾险的病种设计,建议参考以下三个步骤:

1.行业规定的25种病种包不包含

凡叫重疾险的产品,首先肯定包含以下6种疾病,俗称必保疾病:

1)恶性肿瘤——不包括部分早期恶性肿瘤

2)急性心肌梗塞

3)脑中风后遗症——永久性功能障碍

4)重大器官移植术或造血干细胞移植术——须异体移植术

5)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称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须开胸手术

6)终末期肾病(或称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须透析治疗或肾脏移植手术

除了这6种疾病,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还统一规定了其他19种疾病的定义。

加起来,总共25种疾病定义,不管在名称还是释义上,都是一模一样的,大多数重疾险都是包含的。

而对于那些包含不全的,即使病种高达百种,竹子也认为不值得选购。

2.重要的补充病种有没有

这里的“重要补充病种”,主要针对轻症而言。

我们知道,轻症是没有行业标准的;因此,

我们提出的所谓重要的“轻症”,也是从医学、理赔数据的角度,对经验结果的描述。

比如,心脑血管类疾病的发病率很高、危险性很大,那么自然地,“(非开胸)冠状动脉介入手术”就被列入其中。

此类高发轻症,竹子总结主要有以下9种:

极早期恶性肿瘤或恶性病变(原位癌);

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塞;

轻微脑中风;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

心脏辨膜介入手术(非开胸手术);

主动脉内手术(非开胸手术);

视力严重受损;

特定面积Ⅲ度烧伤(面积比例在10%-20%之间);

脑垂体瘤、脑囊肿、脑动脉瘤及脑血管瘤;

如果你的重疾险,包含以上几种轻症,基本已经覆盖了大部分风险。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寻找更优质的产品。

3.理赔是否坑爹

重疾险理赔一直是被大家喷的最多的地方。

就像上面讲到的,同一种病在不同公司的产品,甚至同一公司的产品之间,都可能具有差异。

比如 “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有的产品要求必须是开胸手术才能获赔,而有的产品则放宽了条件,微创的、非开胸的手术都可获得理赔。

还有像:保障时间是否有年龄限制,理赔标准是否要求必须进行手术、是否要求状态持续时间才能获得理赔等,都是需要我们弄明白的部分。

具体可参考:《一个天大的误解,重疾险确诊即赔付!》

这些藏在字里行间的细节,能够考察保险公司的水准和良心,也能考察代理人、经纪人的真实水平。

很显然,同一种病,赔付标准相对宽松,对被保险人就相对有利。

三、买了医疗险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

一年几百的保费,就能获得上百万保障,医疗险杠杆比之高,吸引了一大批用户投保。

那是不是只要是正常的医疗费用,就都能通过百万医疗报销呢?

直接来看一个投保案例: 

客户投保了一份某公司百万医疗险,以前长期饮酒患有肝病,购买时没有如实告知,后因肝病复发在医院住院治疗后申请理赔。

由于肝病属于投保前就患有的疾病,在去年的病历中有记录,因此保险公司拒赔。

所以百万医疗的第一个bug是,告知疾病直接拒保or既往症拒赔。

百万医疗不是没有门槛,因为借助互联网,直接投保,不核保,所以反而更严格,告知疾病就会直接拒保。

抱着侥幸心理在网络购买百万医疗,自然无法获取理赔。

所以投保医疗险,切记:

1)投保百万医疗时请详细阅读投保须知,健康告知请如实填写;

2)明确了解购买保险产品中约定的就诊医院类型;

3)避免出现医保卡滥用等不符合医保政策的行为

关于医保卡外接的严重后果,请参考:《医保卡外借,后果很严重!》一文

4)门诊或住院就诊完毕后请妥善保管所有材料,特别是病例、发票原件等;

5)如果有营销员不问客户健康情况直接让投保百万医疗——出门左转不送

另外,像百万医疗险的免赔额,也通常成为诱发理赔纠纷的导火线。

保险定价的原则是,免赔额越低,保费越高。

百万医疗之所以保费比其他保险低,正是因为大部分住院花费都在1万以下。

关于免赔额带来的保险纠纷,竹子此前分享过一则,详情请戳:

《一个残酷的现实,口口相传的好产品同样会拒赔……》

再比如,保险条款中“合理且必要的医疗费用”,也成为混淆视听的字眼。

详细内容,同样请参考往期文章:

《就因为买了个医疗险,她哭晕在厕所!保险条款果然都是“杠精”!》

四、竹子苦口婆心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又要吐槽了:保险就是骗子,钱烧得慌,才会去买保险!

但这并不是竹子的本意。

意外险要不要买?要买。套用一句老套的话,意外和明天,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到来。

医疗险要不要买?要买。作为医保的补充,百万医疗的保障杠杆确实非常高,超低的价格任何家庭都可以承受的起,一旦发生疾病也确实能起到不小的帮助。

重疾险要不要买?一定要买。如果人一生只能买一个保险,重疾险是竹子首先会选择的。它能保证风险发生时,家庭生活受到的影响最小化。这种安全感是不可比拟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

1)竹子一直建议大家保障归保障,理财归理财 ,无论是意外险还是重疾险,最好不要购买兼顾保障和理财的产品。

一般来讲,这类产品看似两全其美实则非常鸡肋。不花钱买保障,永远只能存在童话世界中。

2)一定一定要学会自己看保险条款这项技能。在讨论保险不好的评论中,不可否认很多人都是因为之前买了错误的保险,吃了亏,才开始忌讳它。

所以,如果你还没买保险,或者正打算买保险,竹子都希望告诉大家:

选对了产品就买对了保险,关键在于你花了钱,得到了什么保障,都保些什么,哪些不保,只有逐字逐句把利益弄清楚了,再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障。

保险行业做久了,就明白了,一切的口头承诺不写在合同上等于没有承诺。

甜言蜜语是好听,但是谁能保证长久。

所以,下次听到类似忽悠的话时,请一笑而过就差不多了。

记住,把专业的事,交给真正专业的人去做。


竹子说保


说商业保险骗人我还信,说社保骗人就有点太不地道了。

商业保险,由于我们的保险推销人员逐功近利,在推销业务的时候,会隐瞒好多保险免责条款。尤其是我们的免责条款太多,也没法一一解释过来。

只是一味的推荐商业保险的好处,结果到了理赔的时候,出现不能理赔的情形,就认为保险是骗人的了。尤其是亲戚朋友间互相传,这种影响越来越大。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我们保险的现值问题。虽然我们约定的保额是很高,但是需要你每年交纳1万元左右。如果你中途不履约,保险条款是非常严格的。这样就会判定你断保。将根据保险的现值给你钱,保险的现值是扣取了业务人员的酬劳,以及保险公司的管理费用后的余额。所以1万元能退回5000元来就不错了。这更加强了人们对保险骗人的想法。

不过,保险强调的是合同精神和契约精神,只要你履行约定,他也会履行约定。所以,在购买商业保险之前,必须要读懂条款。如果你嫌麻烦,不看条款,那么还是不买的好。

至于我们说社保是骗人的,主要是我们一些灵活就业人员缴费,交纳费用一段时间之后,不想交了或者去世了,不能退回全额的保险费。

这个是我们社会保险的法律法规规定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一般按照20%的缴费比例进行缴费。其中8%记入个人账户,12%进入我们的保险统筹账户。

而我们企业是按照28%缴费,8%进入职工个人账户,20%社会统筹账户。

统筹账户一般是用来现收现支。支付现在退休老年人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各种丧葬抚恤补贴,以及个人账户领完后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这一部分钱一般当年进入后,就会支出完毕了。很难退回。

不过我们国家也有一种,参保之后全额退回的保险。那就是我们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交费全额进入个人账户。职工退保或者去世,会将利息跟余额全部给个人。

但是它的缺点是待遇低增长缓慢。

而且很多人根本就一分钱不交,只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所以到2015年,我们的人均城乡居民养老金才125元,国家补贴113元。

如果我们按照每年交纳五六千元的标准进行缴费,退休待遇也能有七八百元。

不过相对于职工养老保险,每年上百元的涨幅,很快就会超过的。

其实我们的社保是国家给大家的设置一种低层次保障,里面有国家大量的支持和补贴,大家一定要首先参加社保,有余力了,再去考虑商业保险,不要去盲目赌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