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周易——乾卦

元,亨,利,贞。

《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坚固。

《说卦传》“乾,天也”,“乾,健也”,即言“乾”之象为“天”,其义为“健”。

《周易》作者通过对大自然的直感的观察,认为“天”体现着元始、亨通和谐有利、贞正坚固这四种德性;之所以如此,在于“天”的本质元素是沛然刚健的阳气,这种阳气“运行不息,变化无穷”,沿春、夏、秋、冬四季而循环往复,制约、主宰着整个大自然。

初九:潜龙勿用。译文:初九,巨龙潜伏水中,暂不施展才用。

《周易》六十四卦各由六爻组成,其位自下而上,名曰:初、二、三、四、五、上,本爻居卦下第一位,所以称“初”;《周易》占筮用“九”、“六”之数,“九”为阳爻,“六”为阴爻。

第一爻是事物的发端,位卑力微,须养精蓄锐,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因此《乾·初九》诫以“勿用”,实为时机未到,暂行潜藏而已;一旦形势许可,就要步步进展,以达“飞龙在天”的境界。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译文:九二,巨龙出现田间,利于出现大人。

九二阳刚渐增,头角初露,迈开了重要的一步,虽距最后成功尚远,但居中不偏,已具备成功的素质,故有“大人”之誉。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译文:君子整天健强振作不已,直到夜间还时时警惕慎行。

《乾》卦诸爻均称“龙”,唯九三爻称“君子”,《集解》引郑玄说:“三于三才为人道,有乾德而在人道,君子之象。”然而,《周易》是“随其事义而取象”,即灵活地运用各种象征物表示特定的象征意义。在《乾》卦爻辞中,“龙”为阳刚之物,“君子”为健强之人。从象征的角度看,两者都寓意于刚强不息的气质。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译文:九四,或者腾跃上进,或者退处在渊,必无咎害。

《乾文言》:“或之者,疑之也。”《正义》:“言九四阳气渐进,似若龙体,欲飞犹疑或也。”但这种“疑”并非犹疑不决,而是审时度势,待机奋进。《周易》的第三、四爻,均表示比较难处的地位:三虽居于下卦之上,但未升至上卦;四虽已进入上卦,却又居于上卦之下。这两种位置若处之不妥,往往导致下受抵、上遭压,所以《系辞下传》指出“三多凶”、“四多惧”。而《乾九三所谓“终日乾乾,夕惕若”,九四所谓“或跃在渊”,都是针对其艰难地位而发的。这是《周易》爻位的一个重要特点。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译文:九五,巨龙高飞上天,利于出现大人。

《集解》引郑玄曰:“五于三才为天道,天者清明无形而龙在焉,飞之象也。”《正义》:“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

第五爻居上卦之中,往往是每卦最吉之爻,旧说称此爻为“君位”,事实上多是象征事物发展到最完美阶段的情景。

上九,亢龙有悔。译文:上九,巨龙高飞穷极,终将有所悔恨。

《集解》引王肃曰:“穷高曰亢。”此处形容龙飞到极高的程度。《系辞上传》“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正义》:“悔者,其事已过,有所追悔之也。”

上九居《乾》卦之终,阳进亢极,将致灾害,故“有悔”. 《集解》引王肃曰:“知进忘退,故悔也。”表明事物的发展,盛极必衰。

《周易》第六爻多寓这一哲理。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译文:用“九”数(即占卦占得六爻皆变),出现一群巨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易》筮过程中凡筮得阳爻,其数或“七”、或“九”,“九”可变,“七”不变,故《周易》筮法原则是阳爻用“九”不用“七”,意即占其“变爻”;若筮得六爻均“九”时,即以“用九”获占。

而六阳皆变,皆由阳刚变为阴柔所以取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之象。《尚氏学》:““见群龙无首,吉’者,申遇“九’则变之义也。九何以必变?阳之数九为极多,故曰‘群’。阳极反阴,乃天地自然之卷理。乾为首,以阳刚居物首,易招物忌;变坤则无首,无首则能以柔济刚,故吉。

表明《周易》作者强调“谦”,认为越是刚健,越有地位,越要不为物先。“见群龙无首”,正体现这种思想。

《乾》卦作为《周易》六十四卦之首,以“天”为象征形象,揭示了“阳刚”元素、“强健”气质的本质作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孔颖达问道:“此既象天,何不谓之天’,而谓之‘乾’?”他自答说:天是“定体之名”,乾是“体用之称”,“天以健为用者,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此天自然之理。”

卦辞以“元,亨,利,贞”四言,高度概括“天”具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富利、正固这四方面“功德”,意在表明阳气是宇宙万物“资始”之本。但“阳刚”之气的自身发展,又有一定的规律,于是,六爻拟取“龙”作为“阳”的象征,从“潜龙”到“亢龙”,层层推进,形象地展示了阳气萌生、进长、盛壮乃至穷衰消亡的变化过程。其中九五“飞龙在天”,体现阳气至盛至美的情状;上九“亢龙有悔”,则披露物极必反、阳极生阴的哲理。《周易》的辩证哲学体系,在此铺下了第一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