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来了,怎么才能“摆平”老大?

花生专栏

撰文:梨子李子

家庭教育指导师

俩熊娃的老母亲

长期混迹于育儿理论与实践的江湖

01.

生二胎的双亲们都是“真的猛士”,得备够了各项高昂开支,劝动了“爱旅游的丈母娘”,摆平了“就是不同意”的老大,翻过这“三座大山”,才算取得了“准生”的初步胜利!

就算千辛万苦迎来老二的顺利出生,可如何处理天天上演的争风吃醋、打架斗殴事件,也着实让家长们头疼。

三座大山中,经费不够,可以多方来凑;老人没空,那就保姆补缺;最难摆平的,恐怕就是老大!一句“不行”就够爹妈们高山仰止了?

拿我嫂子来说,从37岁时开始劝,这眼见着奔四了,就因为儿子死活不答应,苦劝无果,只得作罢。

我问她,来个先斩后奏,生米煮成了熟饭会怎样?

她哭丧着脸,“一说生老二,娃就说要掐死他,他可真不是开玩笑啊”!

听得人倒吸一口凉气。

之前看到诸如“孩子逼怀孕的妈妈打掉胎儿”、“妈妈要老二,孩子威胁跳楼”的新闻,当时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可这事儿就发生在身边,我实在好奇,单纯的小孩子,怎就如此容不下多一个手足的存在?

带着这样的疑问,反思孩子从小的成长经历,似乎能找到答案。

02.

孩子四个月的时候,嫂子就给孩子断了奶。不仅如此,嫂子从此把孩子扔给奶奶一手包办,一岁多就被带回老家。直到孩子上幼儿园,才接到身边。

孩子虽然接回来了,哥哥嫂子却依旧很忙。四天见不着爸爸,三天见不到妈妈对孩子来讲是常事。

现如今孩子都十二岁了,还嚷嚷要跟奶奶睡。

如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一个画面: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呆在客厅,

孩子问:“妈妈,你能陪陪我吗?”

嫂子一边抱着手机看一边头也不抬地回答:“儿子,我一直陪在你身边啊”!

那孩子隐约觉得有道理,又似乎感觉不对劲,低头闷了半天,接着看动画片去了。

孩子说不出来什么叫“高质量陪伴”,但能感受到“非高质量陪伴”的有苦难言。

可悲的是,大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直到开始跟他商量要老二,孩子的情绪才以这件事为导火索,激烈地爆发出来。

家长只知道苦劝孩子接受老二,却没有反思老大不接纳老二的根源。

试问自己得到的都不够,怎么可能会愿意和另一个人分享父母给予的仅有的这点精力与时间?

所谓的手足亲情的大道理,对于一个渴望被多抱抱多陪陪的孩子而言,实在太苍白!

所谓的分玩具分零食分财产的担忧,都是一个被爱得不够充足的孩子,所能具体预想的未来!

所谓的掐死他、自杀等各种威胁,是一个缺爱的孩子怎样一种悲伤的呐喊?!

所以,别再问孩子要不要老二了,如果爱给得不够,这便是最大的残忍,如果爱给够,还用得着劝么?!

03.

摆平了“老大不同意”这座山,更考验老父老母智商的,是如何让熊大熊二相亲相爱。

跟一个儿女双全的妈妈聊天,她说起大女儿来,一脸无奈。

儿子出生快一岁了,直到现在,他哇哇哭的时候,只能让保姆去抱,不仅如此,当妈的表情还得到位,必须显得若无其事,否则女儿就会发飙。

她以为老二还小,现在偏袒些,能安抚住老大。

我真是惊讶,得有怎样的定力,才能让一位母亲对婴儿的啼哭充耳不闻?

而她这种自虐式的牺牲,即是对老二的不公,也根本消除不了老大心里的不平,等孩子长大,等来的恐怕只能是姐弟间再也难以化解的互相憎恶。

问题真的在于老大“心胸狭隘”吗?很多家庭在迎接老二到来的时候,是手忙脚乱的。

尤其是妈妈,在刚生完孩子时,身心俱疲,有限的精力只能放在最需要她的小婴儿身上。

而同时,之前习惯于被大家全身心关注的老大,对于新成员到来是需要有一定适应期的。

除了这个,对他可能还会多了各种“不许”:不许在家里上蹿下跳地闹出动静,不许把玩具摆得到处都是,不许大声说话……

还有各种“帮忙”,帮忙递纸巾,帮忙倒杯水,帮忙把包了一堆臭粑粑的纸尿裤扔掉……

他的疑惑、焦虑、不安等各种情绪如果没有被理解、被抚平,就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出口,比如折腾老二,通过各种挑衅,证明父母对自己的爱不曾减少,等等。

对于老大而言,他其实是无奈又无助的。

他的所有的不听话,不配合,不懂事,其实就是想说:看到我,抱抱我,请让我知道你们依然很爱我。

04.

有的家长会说了,我当然爱他,我也说了不会忽略他,可这孩子怎么就不明白呢?

如果讲道理就能解决问题,人人都可以变圣人了。

很多时候可以多问问自己:

我的眼睛,多半是注视着手机,还是孩子?

我的嘴,多半说出的是否定,还是肯定?

我的耳朵,多半是在听他说,还是在听自己唠叨?

我的头脑,多半是在想着我要怎样,还是在想孩子想要怎样?

我的心,多半是在抱怨生气,还是在宽容理解!

言传身教,无须多言!感同身受,理解万岁!

听一位二胎妈妈回忆起一个让她感动不已的场景:某天她抱着肉嘟嘟的老二,满怀深情地说了一句,“妈妈好爱好爱你呀!”

刚说完,发现老大就在身后,心里突然变得忐忑不安起来,不知道他会是怎样反应?

却见老大也走过来,依偎着妈妈,把脸靠在老二的身上,说“哥哥也好爱好爱你呀!你爱哥哥吗?

我好奇她有老二前,跟老大是怎样的一种亲子关系?

05.

她说,“我爱你”这三个字”,是她每天都要跟老大叨叨的一句话,高兴了,会捧着他的小脸边亲边说我爱你;不耐烦了,会说,妈妈爱你,自己先一边玩会儿去;生气了,会说:就算我爱你,可也不能让你这么做;甚至无聊了,把他一把抱过来,反复说爱你爱你…乐此不疲。

不止如此,这位妈妈还总问,“宝贝爱妈妈吗”?孩子会故意回答“不爱”,妈妈就开始装哭,他就咯咯乐。母子俩对这个“我爱你,你爱我”的游戏百玩不厌。

这位妈妈无疑是智慧的。

她爱得精准地,没有浪费地,没被曲解地住进了孩子的心里。

而最成功的爱,是无论如何我都爱你,同时,无论如何你深信不疑。

这种爱,潜移默化的,顺着天然的血脉相连,从妈妈与老大之间,传递到了老大和老二之间。

一份爱,因为老二的到来,没有一分为二,而是变成更多份了。

所以在老二刚刚到来的日子里,老大哪怕要“忍辱负重”,也会坚信一点:

这就是我妈妈,她最近很忙、很累,可能忽略了我,但她依然爱我,家里还多了这么可爱的宝宝。那就,忍忍吧、帮帮她。

水满则溢,爱更是如此。

孩子获得的足够,才有能力去接纳去施予。

所以,老大不需要“被摆平”,只要全心全意的爱。他若“摆不平”,只是因你爱得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