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写了一部奇书,康熙说:这是邪书,封禁!自己却看得津津有味

康熙这一生,做过许多自相矛盾的事。

比如,他非常喜欢自然科学,他对西方数学颇有研究。传教士送给他的西洋科技产品,他玩得不亦乐乎爱不释手。可是,他却没有任何在国内普及西方科学的想法。非但不愿在国内普及,即使在大臣面前也讳莫如深,总把这西方的东西故意弄得神神秘秘,让人敬而远之。

那么,康熙为何明知西方自然科学的益处,却不向国内臣民普及呢?

首先,其实以康熙的智慧水平,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科学的作用,他以为西方的自然科学,不过能制造一些有趣的“玩具”,根本想不到还能发明坚船利炮,将大清的国门轰开。如果康熙知道这点,他难道愿意大清被列强群殴?因此,即使他不愿意百姓学习,也必然在大臣中小规模推广。

其次,康熙对西方的自然科学,根本还未到热爱的地步,不过觉得有些事物新奇有趣,这就好比小孩子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康熙学习西方自然科学,其原因有很大部分出于虚荣心理,可以在大臣面前卖弄炫耀。大臣们对西方科学一无所知,只要康熙能掌握点皮毛,就足以体现出他的“无所不知”,“天纵圣明”。

康熙的这些所作所为,看似矛盾,实则充斥着独裁者的心机。除了学习西方科学之事,下面这件事,也可见一斑。

话说明朝有位大才子名叫张燧,此人出生于湖南一个富裕之家,兄弟们均“好治产业”,而唯独他与众不同,酷爱读书,而且喜欢读偏书、奇书,不重视八股文。后来,他穷尽毕生所学,写了一部名为《千百年眼》的奇书,此书上起远古,下迄明季,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科技无不涉及,还有许多为正史所不载的逸闻轶事。

张燧宣称,此书是一部参透千年历史的旷世奇书。此书一经出版,就在明末风行,并得到王夫之、阮元等学术大家的肯定。及至清朝,此书依旧长盛不衰。

康熙即位后,也听闻这部赫赫有名的奇书,拿来一阅,连忙下诏:“这是邪书,得封禁。”于是,康熙将《千百年眼》列为头禁书,禁止民间再出版、销售,也不许百姓阅读。

那么,《千百年眼》这是康熙所说的邪书吗?这其实是一部见解独特深刻的史论随笔合集。比如书中论及萧何在长安修筑宏伟宫殿,世人都认同萧何所说:宫殿不宏伟不足以显示王者威严。但张燧却犀利地指出:这只是萧何的借口,其目的是逼刘邦定都关中(高帝之都关中,意犹豫未决,嫌残破故也。何大建宫室,以转其机,即萧何以都城基建形制宏大的既成事实,坚定刘邦定都关中的决心)。

显然,像《千百年眼》这种见解独特的奇书,其中必然有不利于康熙统治的内容,也必然有人所不知的高见。因此,康熙表面上批判该书是邪书,自己却偷偷看得津津有味(终生秉烛攻读不辍)。

封禁《千百年眼》对康熙来说,无疑是个一举两得的事情。其一,禁止不利于清朝统治的内容流传,有利于维护清朝的独裁统治;其二,该书被封禁后,臣民便无从知晓书中的内容,康熙便可将书中的高论视为己出,在臣民面前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