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引之、俞平伯翁婿与“雷峰塔的倒掉”

著名数学家许宝騄与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既是堂兄弟关系,也是郎舅关系,许家和俞家是都是浙江的名门望族,而且曾经是几代联姻,许宝騄的姑姑许之仙也是俞平伯的生母。

因此许宝騄父亲许引之是俞平伯的舅舅,而许引之女许宝驯又嫁给了俞平伯,许引之与俞平伯的舅甥关系又叠加成为翁婿关系。

俞平伯

许家和俞家都曾居住在杭州西湖附近,向窗外望去,就能看见雷峰塔,而雷峰塔是杭州西湖的重要标志,著名的“雷峰夕照”便是西湖十景之一,这座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的古塔,是由吴越国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修建的。

雷峰塔在其1000余年的历史中,曾历经多次损毁和复建,尤其以南宋庆元年间(即公元1195年至公元1200年)重新修建后,而成为西湖十景之一,康熙皇帝御题“雷峰夕照”之后,更是声名远播,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对峙,形成了“一湖映双塔”的奇特美景。

倒掉之前的雷峰塔

雷峰塔的出名也与鲁迅的关系极大,鲁迅曾于1924年10月28日撰写了一篇《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文章,是在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掉之后,相距仅一个月零三天之后撰写的,由于《论雷峰塔的倒掉》曾长期入选中学语文课本,中国的莘莘学子几乎都对这篇文章留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居住在杭州孤山南路的许家,与雷峰塔正好是斜对面,许宝騄和年长他一岁的哥哥许宝骙都曾经历了雷峰塔的倒掉,可谓是雷峰塔倒掉的历史见证人,雷峰塔坍塌倒掉的瞬间,曾经永远定格在这兄弟俩的脑海之中。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历经岁月沧桑和人为破坏的雷峰塔轰然坍塌,惊呆了正在室内下棋的许宝骙和许宝騄兄弟俩,兄弟俩寻声向窗外望去,只见雷峰塔方向,正升腾起浓浓的白色烟尘,紧接着不断听闻街上众人“雷峰塔倒了”的惊呼声。

当时杭州市民闻讯之后,有相当多的好事者前往观看,以致造成杭州万人空巷,这些人冒着滚滚尘土,争相跑向雷峰塔,为的是寻找雷峰塔内珍藏的宝物,最起码也可以搬几块“雷峰塔砖”回家来辟邪。

在清末民初时期,杭州民间就开始流传“雷峰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等特异功能,许多胆大者在观光雷峰塔时,顺便偷盗几块“雷峰塔砖”回家驱邪,随着日积月累,雷峰塔的塔身上,已经是千疮百孔,在雷峰塔附近造屋打桩引起的震动之下,终于不堪重负而坍塌。

时年49岁的许引之和时年24岁的俞平伯都是收藏和考据爱好者,当他们闻之雷峰塔倒掉的消息后,立刻雇了一条小船,从孤山脚下出发,直奔斜对面的雷峰塔坍塌遗址,眼前的一幕还是让他们惊呆了,雷峰塔倒掉的现场一片废墟狼藉和人头攒动。

当他们听说塔的底部露出的许多经卷和石刻,早已被先到的百姓哄抢一空时,翁婿二人顿感失望至极,许引之心情沉重且痛惜不已,他们不仅是从收藏角度考虑问题,而更多的还是从历史考据方面着想。

许引之和俞平伯只好下决心,从老百姓手中收购这些“文物”,而当时老百姓并不清楚这些“文物”的价值,只要是这些破书烂纸能兑换一些银两,也就廉价卖掉了,有的甚至给钱就卖。

许引之

但许引之和俞平伯并不清楚有多少经卷和石刻散落在民间,因此就每天走街串巷,甚至经常雇船到附近的农村去打听和收购,很有些乐此不疲和痴迷,由于翁婿二人早出晚归,疲惫不堪的许引之竟感染了风寒病,竟于当年11月15日就因病不治而辞世了,享年只有49岁,可谓是英年早逝。

许引之被葬在杭州杨梅岭,俞平伯为自己的舅舅、岳父和知己许引之,题写了《祭舅氏墓下文》的碑文,墓地由杨梅岭胡氏人家看管和守护,直至今天已经历经三代,这在杭州也是绝无仅有的。

岳父许引之突然病逝,这让俞平伯悲伤不已,也有些自责,许引之不但是自己的亲舅舅和岳父,而且是学问上的知己,俞平伯从小受舅舅学问影响且感情极深,彼此经常唱和诗词,岳父突然离世,与搜求雷峰塔“文物”有极大的关系。

许引之的病亡,让俞平伯和夫人许宝驯顿失主心骨,1924年底,俞平伯携家人又北上京城,投奔在北京定居的父亲俞陛云,尽管他自1919年从北京大学毕业之后,多次来到北京,但这次却与往次不同。

1925年3月10日,俞平伯写下了《西关砖塔塔歌》,以此哀悼舅舅兼岳父许引之,当时杭州人都把雷峰塔又称之为西关砖塔。

左起:许昂若、叶圣陶、朱自清、俞平伯

《西关砖塔塔歌》是一首148行的古风,叙事和抒情兼备,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无以平生酬雅爱”、“歌成凄咽何人和”,由此可见俞平伯与许引之之间的特殊关系,这样一种关系可谓是世上少见的。

1925年,俞平伯应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之聘,出任燕京大学教授,从此开启了他的大学教学生涯,而此前俞平伯在蒋梦麟的介绍下,曾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此时的俞平伯已经是国内小有名气的红学家了。

晚年俞平伯

1984年是雷峰塔倒掉60周年,已经是耄耋之年的俞平伯对六十年前发生的一幕,并没有彻底忘却,那惊心动魄的瞬间还时时萦绕在他的脑海中,为此写下了一首诗《雷峰塔圮甲子一周》,诗曰:“隔湖丹翠望迢迢,六十年前梦影娇。临去秋波那一转,西关砖塔已全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