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y 园长说入园:分离焦虑总是难免,如何帮孩子有效减轻



又是一年入园季,幼儿园门口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分离场景。

我们特别理解家长的焦虑,孩子的每一声啼哭都会牵动父母的心,但我们也要清楚,只有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

如何让孩子更好更快地适应幼儿园?今天,Amy园长从孩子和家长的角度细致分析,为我们带了多条实用有效的建议。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专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研究发现,3岁左右的孩子,几乎每隔15分钟就会找一次亲密看护人。

这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哺乳动物的本能:和妈妈分离达到一定时间和空间的边界之后,就需要重新回到妈妈身边,汲取安全感,补充能量。

而如今,在整个家庭的精心呵护之下度过三年时间的娇小的孩子,第一次要面临一整天见不到家人,走进幼儿园这个陌生又新鲜的环境,这不仅对孩子来说是人生面临的一大挑战,对养育孩子的父母、祖父母也是难以克服的心理过程。

接下来,我会结合我多年在幼儿园的一线工作经验,讲一讲如何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孩子有不同的气质类型

慢热型孩子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

在孩子入园前,很多家长都做了充分的功课,我想下面这些方法大家都不陌生:

讲关于上幼儿园的绘本故事:《汤姆去幼儿园》《我爱幼儿园》《我好担心》《阿文的小毯子》《幼儿园的一天》《大卫不可以》……

提前上亲子课,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和孩子玩分开再见面的游戏;提前训练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衣等能力;……

即使这样,对有些孩子来说分离焦虑还是无法避免。孩子在刚入园期间会出现睡眠不好、半夜哭醒、食欲变差、抵抗力下降、稍微天气有点变化(尤其是九月份天气开始转凉)就感冒发烧、无名地乱发脾气等状况。



有些家长的焦虑情绪甚至比孩子还厉害,甚至深深怀疑是不是自己的养育方式出了问题,为什么自己的孩子怎么不适应幼儿园,是之前太溺爱孩子了才导致他们不够独立。

根据我多年的观察,分离焦虑的轻重与孩子的气质类型有很大关系,并不是所有的孩子分离焦虑都非常严重,大部分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适应了新的环境。

拿我们幼儿园举例,今年我们有18个新入园的孩子。

一半以上的孩子都很顺利、并且很快地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有一小部分孩子会有持续一星期的焦虑状态,送园时哭着不让爸妈走,但家长走了没有几分钟,老师抱着哄很快就玩起来。 还有一小部分孩子(3个),会一整天处于焦虑状态。


切斯在《气质论》一书中通过多年的研究总结出儿童的三大气质集群:随和儿童(easy child) 40%;慢热型儿童(slow-to-warm-up child)15%;棘手儿童10%(difficult child)。


其中,慢热型孩子更容易产生分离焦虑,他们有很强的感受力,对事物的观察敏感也更深刻,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

另外,慢热型孩子也更容易觉察出父母的情绪,家长的不安和担忧会加重慢热型孩子的分离焦虑。

所以,想要为孩子提供有效帮助,家长们要先了解我们孩子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点,接纳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情绪处理方式。

“去焦虑”的过程就是一个了解和理解的过程,如果对孩子缺乏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就会产生怀疑、质疑或是无名愤怒。

不一样的分离焦虑的表现

都需要我们平和且坚定的等待

当然,即使是分离焦虑,每个孩子的表现方式也不同,举几个我经历过的例子:

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女孩,整个星期一直处于想妈妈的状态,总是会默默地流泪,小声抽泣,无论老师说什么,她的回答永远是:不。“宝贝,吃饭了”“我不吃!”;“宝贝,听故事了”“我不听!”……

而实际上,这个小朋友的自理能力特别强,吃饭穿衣整理物品都做得很好,在各方面得到老师的照料之后,一个星期后她终于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

最明显的表现是,有一天晚饭时我问她:“宝贝,你是吃完饭回家还是现在回家?”她很干脆地说:“吃完饭回家”。即使她从窗户看到来接她的家人,也会不紧不慢地喝水听故事,一点也不着急走了。

另一个小男孩,也是一个星期里一直跟着一个老师,一遍遍地说:“我要回家,我要找妈妈”。在老师安抚下不到十天也适应了跟爸妈的分离。



还有一个小女孩,每天妈妈走的时候都哭得歇斯底里,持续了两个多星期。但每次只要家人走了,她很快就调整过来,融入到幼儿园生活中。

为了让家长们更好地接纳了孩子的分离情绪,并且恰当地来面对孩子的第一次“亲社会行为”,我归纳了以下建议。

1.果断地把孩子交给老师。尽量不要出现“好吧,再抱两下”“妈妈也不想跟你分开呀”……舍不得分开,粘了一会儿又一会儿,最后孩子和大人一起哭。

在我们幼儿园,我记忆特别深刻也特别称赞的是一位爸爸,他跟妈妈说:我们走吧,孩子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2.早早地来接孩子。早上跟孩子说,我第一个来接你。而到了指定的时间,妈妈确实第一个出现在了幼儿园的门口时,孩子渴盼了一天的心情得到了安抚和满足。

3.理解孩子在焦虑情绪下出现的行为后退。例如有些孩子在刚入幼儿园时需要老师喂饭和穿衣服,这也很好地诠释了正面管教里面的一个观点“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你要求他“不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只能加剧孩子的焦虑情绪。

给孩子一些时间,等适应了环境,再慢慢按照幼儿园的规则调整孩子的行为。

4.接纳并理解孩子的焦虑情绪。“我知道你很难过,我知道你想哭,想哭就哭出来吧”……用这样的语言来安慰孩子。

而不是说“别的孩子都不哭,怎么就你哭”“在哭我就不来接你了”“好吧,别哭了,你不哭明天我们就不去幼儿园了,但是今天要去”等等,来压制孩子的情绪或者通过妥协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

孩子一旦体会到大人的焦虑,他就会采用变本加厉的哭闹方式,因为他知道,只要他这样做爸妈就会妥协。

5.对于有分离焦虑的孩子,允许孩子带一个自己的依恋物到幼儿园。例如孩子最喜欢的毛绒玩具,最喜欢穿的一件小衣服等等,这些物品有自己熟悉的味道,是“妈妈和家”的替代,可以适当缓解孩子的焦虑。

总之,虽然孩子们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都需要我们给予时间,平和且坚定的等待他们逐步接纳和适应新的环境。有些家长过于担心和着急,试想

即使成人进入陌生的环境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更何况是从没离开家的孩子呢?

在家庭生活中

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

除了在心理上给予孩子接纳和支持外,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家长有必要在家庭中建立规则的生活和节奏,形成良好的教养习惯。

在家中保持和幼儿园一样的饮食习惯

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情绪不稳定,食欲受影响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幼儿园饭菜的口味与家里不一样,也会影响到一些味蕾比较敏感的孩子和容易挑食的孩子。


还有一些孩子不适应幼儿园吃饭是他的能力没达到,这也是家长直接造成的。

比如,有的妈妈一直以来都是喂孩子吃饭,或者怕孩子噎着,就把食物切的很碎,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动手、咀嚼吞咽等能力,导致孩子不能独立进食或吃饭慢吞吞,嚼很久都咽不下去。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向老师请求带些吃的到幼儿园;或回家后仍然坚持喂孩子吃饭,认为长大后总能学会。这些做法都是不合适的。家长要想改善孩子的吃饭问题,就必须要有决心和信心做到以下几点:

1.在家中保持和幼儿园一样的饮食习惯:吃饭时不看电视、不玩玩具,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吃饭。

2.放手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追着孩子喂饭。

3.每次给孩子盛饭的时候,一次少盛一些,吃完再盛,养成不剩饭的好习惯。

4.尽量避免给孩子吃各种零食,告诉孩子在幼儿园要好好吃饭,回到家没有零食吃,饿只能等到下一次吃饭时间才有东西吃。

建立良好的作息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午睡

上了幼儿园后,孩子们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会有不想睡午觉或睡不着的情况发生。

但家长们不要认为中午不睡觉,晚上回家补回来就好。而是应该积极帮助孩子建立在幼儿园的午睡节奏。

比如,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习惯,由于孩子刚入园想念爸爸妈妈,放学回家比较兴奋,但家长不要陪孩子玩得太晚,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

另外,不要因为孩子在幼儿园不睡觉而埋怨他,而是理解并宽慰孩子:“刚开始不想睡觉没关系,你可以拿着自己喜欢的泰迪熊,安静的躺在床上。”让孩子知道家长是理解他的,而千万不能逼着孩子睡。

只要孩子在家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在幼儿园午睡的时候,静着躺在床上,在比较暗的环境中,听着轻音乐或者声音很低的故事,绝大部分孩子很快就会入睡。

帮助孩子理解和遵守幼儿园的规则

有些小朋友入园后完全不懂规则,到处乱跑乱翻,插队抢东西……这是家长一直以来采用“散养”式的教育理念所造成的。




但散养不等于没规矩,不等于放任和不约束。家长首先要改变这些错误的认识,真正的“散养”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规矩的基础上。


此外,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园所老师,有些父母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做事情讲规则已经够累了,回到家就随便孩子吧。

孩子们一周五天的时间在幼儿园,由老师们去引导建立规则意识,如果回到家里,家长不和园所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的话,不仅会让老师的教育结果功亏一篑,更会导致孩子刚刚建立起来的那么一点儿规则意识,也被家长无情地给打破了。

为孩子积极营造社交氛围

有些孩子害羞内向,不愿意和大家一起玩,在幼儿园里也显得没那么合群,家长会很焦虑,希望老师能给予特殊照顾。

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不要以为把孩子放在幼儿园就“万事大吉”了,孩子成长中父母起到的作用更为重大。

“内向”可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特质,也可能是外部环境造成的。比如,父母工作忙,很少带孩子接触同伴;没有认识到“不合群”对孩子的影响,任由其发展,或是强迫孩子,导致孩子更加不愿意交往……



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去找邻居同龄的小朋友玩,慢慢地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请幼儿园里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串门,使孩子与小朋友之间相互熟悉起来,以便他们在园内友好地相处,让孩子更好地适应人际交往。有了熟悉和亲密的小伙伴,孩子就会逐渐喜欢上幼儿园。

但切记不要强迫和说教,而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为孩子们制造和提供交友的环境。


不要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

最后,我讲一个我朋友的故事。

今年9月份,她三岁的女儿也上了幼儿园。在此之前,她考察了很多家幼儿园,私立、公立、蒙氏、华德福……但是,没有一家让她满意。

可她仍不放弃,她坚持要寻找她心中“理想”的幼儿园。我问她:“到底什么样的园所才能让你满意?”

听了她的回答后,我才得知她无法找到理想幼儿园的真正原因。

她混淆了“家”和“幼儿园”的概念。她不是在找幼儿园,而是要给孩子找一个“家”,这个“家”就像她自己的家一样,孩子是家的中心,大家都围着她转,老师要像妈妈一样照顾她的孩子……

而家和幼儿园的职能是不同的。

在家里,每个孩子都是父母关注的焦点,家庭的中心;而幼儿园是个小社会,孩子在这里学会脱离在家庭中形成的“自我中心”,学会如何遵守规则如何与他们相处,学习走出原来的心理舒适区。

上幼儿园虽然会有泪水和痛苦,但这是孩子社会化的必经之路,当孩子跨越了这些不适,他们也就成长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渐渐远离我们的过程,我们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而剥夺了他们成长的权利,慢慢学会放手,把世界还给他们。

配图来自绘本《我不要去幼儿园》「日:长谷川义史」。

作者简介:Amy园长,卢保英,天使家园儿童之家园长。长春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毕业,北师大学前教育硕士,多年从事中美两国儿童品格教育研究,国内首套系统儿童品格教材编写者,每天最开心的事情是做孩子最知心的朋友。童书妈妈北京读书会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