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艺术家在观唐写下当代的“桃花源记”

9月15日,观唐艺术区首届艺术季“桃花源”于京城槐园盛大开幕。这是一场融合新媒体艺术展、公共艺术展、全观演出、沉浸式表演为一体的艺术盛宴。

《桃花源记》本是一场转瞬即逝的梦,是人类对理想世界“求而不得,复而求之”的轮回。人们在无法摆脱的生命悲剧中竭尽全力地活着,也正是这样的力量,让众多艺术家聚集在此,再议“桃花源”。

在叶锦添的“桃花源”里

感受生命浩瀚,沧海桑田

下午四点,叶锦添创作的全观演出剧“桃花源”在观唐下沉式展厅拉开序幕。他将阴阳、虚实、光影这些中国哲学系统中形而上的部分,赋予了真实可见的形象和角色,从世界还没有化为物质的时刻写起,将“桃花源”放入了一场宏大的生命叙事当中,它是带着欲望的一念,是人间百世生而覆灭的本质所在,是神造万物的终极诉求,也是世间末日到来之时留存的最后希望。

整个剧本用现代舞、巨幕影像以及现场的装置,演绎了这场超越时空的大剧。短短几十分钟,观众便看尽了宇宙浩瀚,生死轮回的本质。现代舞的部分由叶锦添与中国现代舞艺术家高艳津子合作完成,舞者们用他们的肢体展现了生长和毁灭,模仿了宇宙万物力量的运转,演绎了光影、阴阳、虚实、灵魂和肉体。

而巨幕的影像作为背景渲染支撑起在整个舞台剧不同时空下的故事推进,演绎了空灵世界、九阳普照、混沌虚无等场景。由吴蛮、琼英卓玛和朱哲琴制作的舞台剧音乐,配合剧情的走向把人们精神和情感的空间推向了逐层深入的境地。

叶锦添在谢幕时说:“桃花源是我们在这个世界找不到的地方,但每个人,每个时代都可以对此有所期待。

叶锦添全观演出《桃花源》

一万个人心中

有一万个“桃花源”之门

艺术家张锰策划的新媒体艺术展“时空和谐”由20余件利用光影、影像、镜面、视错觉等手段创造出的新媒体艺术品构成。

艺术家吴珏辉用金属打造了一座会发光的金字塔,呈镂空状。塔内有一隧道,通往虚设的混沌之门,象征着生命所在。随机升腾的烟雾随风掠过,激光穿透烟雾,将其化成虚无飘渺的切面。人生的飘渺虚幻,不就是“桃花源”存在于世的本质吗?

艺术家曹雨西将作品《墨》用交互式应用程序与渲染视频结合在一起,将能量的碰撞转换呈现于眼前。人和墨融为一体,在动态中幻化出生命流动虚无的状态。

艺术家GeeksArt的作品《觅象》用数字为媒介,在垂下的幕布上呈现出虚幻的大美山水,人们在其中游走,又无法与之亲近。

艺术家张天怡的作品《神交——影像意念交互实验》用可以搜集大脑意识动态头盔与影像链接,将潜藏于意识深处的观看方式呈现于屏幕,并以此方式参与到新的影像生成中。人类的意识衍生出人类的外部世界,此时此刻上演的“桃花源”艺术季亦是这样的存在。

除此之外,现场还有艺术家朱玺、张锰、洪启乐、袁松、冀川等众多精彩的艺术作品,每个作品都为观众打开一条通往“桃花源”之路。

王成普 《洞见》 体验装置

张锰 《苔藓》

借景写意的《游园观唐》

傍晚,由姜江策划的《游园观唐》在湖边上演。四段沉浸式演出《呼吸》、《游园》、《幻乐》、《持剑之心》按照湖水的方向逐渐深入,观众随着表演场地的移动而移动,这种沉浸式表演的观看方式,与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移步换景有所呼应。

在听觉、视觉、身体、自然环境等各种感知的相互作用下,“桃源之梦”的本质真真切切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可复制的美,不可逆的转瞬即逝。

大提琴手宋昭和现代舞者合作的《呼吸》

漫步“桃源秘境”

艺术家卢征远策划大型公共艺术展“桃花源境”,由隋建国、展望、向京、蔡志松、陈文令、陈志光、蔡磊、傅中望、高孝午、卢征远、任哲、史金淞、宋建树、谭勋、吴珏辉、吴永平、于凡等艺术家的30余件雕塑作品组成。这些静态雕塑在“桃花源”的语境下,与园区的自然风景相融,表达出艺术家对桃花源的不同理解与演绎。

展望 《假山石》

摄影:李楠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商务合作:010 - 6409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