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宝宝教育问题与婆婆大打出手?看这位妈妈如何巧妙化解育儿分歧

说起我与婆婆在育儿方面的斗争,可以说是一部血泪史,首先看看我们遇到了那些矛盾:

1.刚出生的孩子一直睡觉/一直打哈欠是身体有问题

2.刚出生的孩子哭了不能马上抱,要让她哭,磨练她的性格

3.刚出生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吃饱了,所以喂奶(母乳)要定时定量

4.孩子洗澡容易生病,一个月洗一次最多了/平时穿衣服要尽量厚

5.给孩子吃药的时候,不能少吃、多吃没事,多吃点吧

6.孩子不可能好好吃药,喂药就是要强灌

7.孩子流鼻涕了、臭臭稀了,赶紧吃药、把病“截住”(依然遵循宁多勿少原则)

8.孩子吃饭跟大人一个口味/大人吃的东西多煮一会就是孩子的饭/冲奶粉用筷子搅拌

9.鸡蛋有营养,多吃。肉不好消化,不吃。吃水果容易拉稀,不吃。青菜不好消化,不吃。

10.给阿姨唱个歌,给叔叔跳个舞,给奶奶背个三字经,给爷爷背个锄禾日当午……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在育儿过程中给我带来不少的困扰。

比如刚生完孩子,婆婆觉得孩子一直睡觉是因为剖宫产所以身体虚弱,一直满脸忧虑。我说刚出生的孩子就是一天睡20几个小时,她怎么都不信。老公呢?在床头处理工作上的事呢。

比如从医院回家后,孩子哭了,婆婆说“别管她,一哭就抱以后娇气”。我只有自己处理,一般都是拉了尿了。这也为后来我的腰疼埋下了伏笔。

比如我家闺女42天里身高长了10公分,护士都啧啧称奇,婆婆也觉得军功章有她的一半——可是她忘了月子里孩子哭着闹着要吃奶,我“一要就给”的时候她是怎么拦我的。

等孩子会笑之后,公公婆婆开始爱不释手——但她还是觉得孩子后来“放不下”是我和我在娘家住的期间我爸妈惯的了。

不过,现在,婆婆的育儿方式基本和我保持一致,有时候出现了新的情况,我们也会快速协调出都能接受的方式,基本不会有分歧。

我是怎么处理的呢?

1.树立权威。比如你妈妈数落你不能让孩子趴,你就淡淡的说:医生说让多趴。多趴可以减少胀气,有助于孩子成长。过几天孩子要体检,医生还要检查这个项目,不过关就是不健康。搬出来医生和“过关”,老人根本没有抵抗力,他们生怕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差。

2.言传身教。老人接受不了的理念,自己先行动起来。老人觉得灌药是理所当然,我觉得可以哄喂,他们不接受,那我就自己来。后来婆婆看我都做了,觉得自己做也没什么难的,就自己做了。

3.责任自己扛。出问题的时候,不要埋怨老人。我公公曾经给8个月的宝宝喂碎腰果,第二天孩子又拉又吐——无法确定其中的直接关系。在公公喂孩子吃腰果的时候,我是反对的,但他不听。等孩子病了,我一句也没有提喂腰果的事情,只是一再叮嘱婆婆,生病期间除了母乳,只能吃麦粉。病好之后,只能加蛋黄、红薯、南瓜。是我自己没有提前确认孩子不能吃的东西,没有给老人说清楚,以后尽量说清楚就行了——谁承担责任,谁就有话语权。

4.不推诿。我一直希望婆婆单独给孩子做辅食,可是她只答应不实践。或者说她实践了,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就是下鸡蛋挂面、蒸鸡蛋羹。后来我觉得自己错了,为什么一定要婆婆做呢?我自己都不做却埋怨婆婆。于是我去买了虾、鸡翅、牛肉、龙利鱼(孩子平时吃的肉少), 逢周末了,在家给孩子做虾仁蒸蛋、可乐鸡翅、牛肉羹、龙利鱼蔬菜馅饼等。婆婆一看这有什么难的,我也会啊!于是孩子辅食的花样增多了。

5.防患于未然。有时候自己想到了某一点可能产生争议,就储备一些知识,提前传递给老人。比如我想让孩子多运动,不要约束太多,就给婆婆说“女孩子也不能太老实,容易被人欺负”,婆婆深表认同,后来我们在教养孩子上,一直没往“淑女、女孩样”方向引导。

6.不能一味遵循某个原则。比如我前面说要自己承担责任,不要埋怨老人,但必要的时候也不能只照顾老人的感受。有一次我婆婆在拉孩子进电梯的时候,把孩子胳膊拉脱臼了,我一开始想着婆婆内心也是很难受的,不能流露出怪罪她的意思。可是看完医生之后,发现婆婆只觉得是意外造成的,没意识到自己平时就存在拉扯孩子太用力的现象,我觉得不得不提醒她。就说“妈你平时拉她的时候用力都有些大,我给你说过的。以后轻一点就好了,也不是什么大事”。能感受到婆婆当时不开心了,但事关孩子,不得不说。我也知道婆婆是通情达理的,不至于因为我这么一句话就引发什么大矛盾。

7.该放权就要放权。要工作,有空再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