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三观形成起到多大影响?泰国短片《豆芽》看家庭教育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来自泰国短片《豆芽》。

01

小女孩Ju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有一次她和她妈妈一起去菜市场。

小女孩Ju一直盯着一个摊位在看,妈妈注意到了,便问她,“Ju,你在看什么呢?”

原来小女孩Ju看到了豆芽摊位上有许多人在买豆芽,便问妈妈,“为什么豆芽卖得那么好?”

妈妈回答她说,“因为只有一个摊子在卖豆芽。”

这时,Ju问妈妈,“我们可以种来卖吗?”

妈妈的回答是,“嗯,我们试试。

简单的一句回答便体现了妈妈对女儿反应的思维。

与之对比的,我们可以想到,常见的几种反应:

“别闹了,家里又没地方种豆芽”

“现在我们没钱中豆芽”

“种豆芽干什么,我们又不会种”

“好好读书,别管什么种豆芽的事情”

02

于是Ju就和她妈妈一起种起了豆芽,她们在家里的阳台上放置了一些篮子,开始种豆芽的尝试。

但是没想到的是,豆芽都枯死了。

Ju和她的妈妈看着枯死的豆芽苗,都很伤心。

没想到,这时妈妈的反应是,“没关系,我们再试试。”

03

于是她们找来了一本种豆芽的书。

妈妈四年级就离开了学校。

她几乎不会认字也不会写字。但是对知识还是非常尊重的。

小女孩Ju念出书中关于种豆芽的方法,并和妈妈一起去实践。

在改进了种豆芽的方法之后,小女孩问妈妈,“这次会成功吗?”

妈妈的回答总是充满力量,“我们试试”

但是,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第二次尝试又失败了。

小女孩和妈妈陷入了沉默。

03

面对第二次失败,母女二人选择了寻找问题所在。她们发现,原来是没有按时浇水。

但是由于生活原因,她们可能无法做到按时浇水,在这里我推测是妈妈可能在打零工,女儿也要上学已经帮忙家中干活。她们想到了一个办法,于是收集了许多废弃的塑料瓶。

将水瓶串在木杆上,并戳上洞,挂在豆芽上面,给豆芽浇水。

面对第三次尝试,女儿问妈妈,“它会成功吗?”

妈妈再次露出自信的面容,“我们试试”

正如故事中的Ju所言,“妈妈说的‘我们试试’就像一剂神奇的养料。”

这养料不仅帮助豆芽成功长出,也帮着小女孩Ju的好奇心发展。

Ju看到豆芽长出的样子,简直乐开了花!

妈妈看到开心的Ju,问道“我们要不要试试种点别的?”

小女孩似乎已经学到了这种思维方式,对妈妈说“我们试试!”

04

故事中的小女孩是有原型的,她就是Netnapa Saelee。

她获得了一份奖学金,现在正在瑞典做研究。

这都多亏了她的妈妈。

这是一个简单的短片,但是却诉说着不简单的力量。

“我们试试”,“我们再试试”。

好的教育能帮助孩子善待他们的好奇心,并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就包含了对坚持的耐心

对困难的韧性。这些都是非常普通却非常重要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差距会在生活的各个环节得以体现,最终产生巨大的差距。

若以后我们碰到孩子好奇的提问,碰到困难的几度失败,我们会如何反应呢?这种反应模式会被孩子学去,并对他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时看到这个短片感动到哭

看了这个莫名泪眼,有时候会想,如果我性格里这样的东西被多保留下来一点,也许我能做成很多更厉害的事情吧。也许有一天我可以再把它们挖出来的,但是大概已经太晚了。

一直很喜欢泰国的广告,无论是商业广告还是公益广告,都很用心。公益广告更是直击你的泪点,让你也学到道理,拥有力量。

记得我儿子最开始走路的时候,把他的电动汽车开在角落里,没法出来,那时还不会转弯。然后看着我,想让我帮忙。我对他说:“儿子,加油,妈妈相信你能行”听了我的话,试着去推出来,虽然摔倒了但是勇敢的爬起来又继续推,后来我经常对他说,加油,妈妈相信你能行。我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半期考试考了全班第一名,邻居把这个喜讯告诉我妈,我妈却对我说期末考试考第一才是真的好,半期考试不算。因为这样,我妈妈打击了我的积极性,也让我常常自卑。所以,我有了孩子后,我不想他走我的路,经常鼓励他,给他自信,他做好了我也会为他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