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的人都在吃什麼?看完《朕說歷史·漢代篇》你就不想穿越了

作為吃貨,我從小就對咱們中華美食有強烈執念。

有時候看古裝電視劇,裡頭很多鏡頭都給了各地各色美味菜餚。對著電視機流口水的同時,也會琢磨:如果我穿越回了古代,那些琳琅滿目的美食,我真的能吃的到嗎?

Too young~

首先,普通人如果一不小心穿越到漢朝就比較慘——基本一天只能吃兩頓飯;不過如果你穿成貴族,就可以一天吃三頓,如果再努努力穿越成皇帝,那就可以一天吃四頓飯,你看,咱們是通過飯的質量彰顯逼格、人家漢朝是通過飯的頓數。

不過,漢朝在食物方面,已經比起秦朝有了很大的進步,這要感謝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了不少瓜果蔬菜。但由於引進時間太短,所以即使是貴族也難以天天吃上。這時候好的一點,是能吃點魚,但,紅燒魚什麼就別想了,能清燉就不錯了

讓我們看看《朕說歷史·漢代篇》裡是怎麼形容漢朝美食的。

在主食上,漢朝的糧食作物跟現在差別不大,

韭菜蘑菇姜蔥蒜都有,各色水果肉類也一應俱全。

如果你的身份是“低配版”平民的話,

標配是一天吃兩餐,頓頓粟米(小米)飯配醬菜。

但要是拿到“高配版”角色例如諸侯王或貴族,

就能吃到牛肉、火鍋等高級料理。

在出土的海昏侯墓中發現了距今最早的疑似火鍋的食具,

並在其中發現了板栗、芋頭等食物殘渣。

漢代連火鍋都有了,感覺作為吃貨的人生都完滿了。

雖然出現了火鍋,

但在烹飪方式上,漢朝仍普遍採用蒸煮的烹飪方式。

炊具一般用釜(鍋)和甑(蒸鍋)搭配,

成語釜底抽薪中的“釜”指的就是它。

而燒火多用薪、葦,點火也是用燧石或鑽木取火。

沒錯,漢朝還未出現炒菜!

一直到宋朝才出現炒菜這門手藝。

雖說不能炒菜,但還有各式各樣的烹飪方式。

漢朝人喜歡蓋澆飯,在粟米飯上澆菜羹,加上豆豉之類,

相當於現在的“老乾媽”拌飯,

淋上湯可以當泡飯,曬乾了還能變乾飯(糒)。

那時畢竟沒冰箱,脫水後好保存。

如果你牙口不好,又沒帶“益達”,還能喝到各類穀物粥。

濃點的叫粥,稀點兒叫糜,加點肉菜就叫羹。

注:晉惠帝時期發生饑荒,很多百姓被餓死,而晉惠帝卻說:何不食肉糜?

作為一名高級哺乳類吃貨,

除了喝粥,在漢朝你還能“劈酒擼串”,人生無憾。

炙,炮肉也。從肉,在火上。——《說文》

但……那時只有花椒,還沒有孜然,胡椒也沒大範圍普及,

大蒜要等到張騫出使西域後才傳入,

辣椒更晚,要到一千多年以後的明朝中後期才傳入。

燒烤大排檔雖然沒孜然,但酒還是種類豐富的,

如黍酒、稻酒、菊花酒等。

這些都是度數較低的糧食酒或水果酒,

此外,還有米汁做成的酸漿和果汁。

由此可見,漢朝的飲食文化水平已經相當高。

然而,有一個號稱“漢朝貝爺”的吃貨表示不服,

他就是站在吃貨鏈頂端的男人——張騫。

為了尋找進口食材,他來到當時還沒漢人踏足過的西域

——史稱張騫通西域。

今天能有如此豐富的食材,張大爺功不可沒。

他這一去不但帶回了葡萄、胡蘿蔔、芝麻、石榴等食材,

還擴大了地理視野,為大漢加了許多西域好友,

開闢了影響後世的代購之路——絲綢之路,

迎來了地理大發現吃貨時代。

《朕說歷史》,百萬粉絲大號“朕說”編著的第一本實體出版物,一經預售就迅速登上當當大歷史榜單第一名,書中用“萬萬沒想到”的奇葩視角解讀兩漢!超高人氣主角“朕”御駕親說,直擊時代熱點槽點知識點,深挖漢朝歷史實錘及風俗文化!爆笑萌賤漫畫搭配知識點豪華套餐,每一頁都有歷史梗,3分鐘Get一個新知識。包你從序章笑到最後一個標點,腦洞突破天際,《朕說歷史》——用最認真的歷史編最搞笑的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