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說天下|吃貨也搞不明白,這些食物不能「穿越」!

鏡鑑的話

在巴西里約、伊瓜蘇等多地舉辦的“中國日”和中秋節慶祝活動中,伴著明月美景,中巴兩國美食爭相亮相。中式月餅、桂花酒以及巴西的嘉寶果、巴西莓、瓜拉納等特產,讓巴西人暖胃暖心,也讓中國遊子感受到了“他鄉是故鄉”的親切。在中巴往來中,食物交流歷史最為悠久,也頗令人難忘。

人民日報駐巴西記者 陳效衛

最近一個時期,一篇堪稱“中國吃貨史”的《穿越到先秦吃頓飯,差點餓死》奇文,在各大網站躥紅。開篇是先秦某店小二與客人的一段對話:

“裡邊請,請問客官是打尖還是住店?”

“打尖!來一碗西紅柿雞蛋麵。”

“抱歉,客官,麵條要到宋朝才有,而且西紅柿是美洲貨,清朝末年才傳入中土······”

作者通過“遞退”排除法,逐步讓客官“客觀”地直面現實,最後食譜上能提供的“超豪華”套餐也只有:

“粟米(即小米)的窩窩餅,您蘸肉醬吃,我還可以給您上一份燙白菜。”

因缺乏食材、調料乃至廚具,今人面對古代色香味皆不全的“大餐”,恐怕只能敗興而歸,空腹收場。

對於那些痴迷於古代宮廷戲的王子公主粉絲們,作者是在勸說他們放棄幻想和穿越,因為即使“世世代代降生在帝王家”,“做個吃貨,也分外艱難”。

作為附錄,作者列了一個表格,按時間順序對中國引進食品進行了探源。毫無疑問,就個人而言,西漢旅行家、外交家張騫對中國餐桌的貢獻最大;就國家而言,貢獻最大者則非地大物博的拉美國家巴西莫屬。

巴西與中國雖分處南北半球,但兩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有諸多相似相近之處,因而農作物在“飄洋過海”後大都能因地制宜、茁壯成長,不存在所謂“橘生淮南”之說。

01 中巴交往元年,應從1812提前到1573

自漢代以來,中國從世界各地引進了多種食物。很多是解饞小吃調料類,屬錦上添花。而來自巴西的食物,則屬解餓救命類,是絕對的雪中送炭。其中,最值得大說特說的就是紅薯。

紅薯,是旋花科的一種食用植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紅薯被從巴西等美洲國家帶到西班牙,16世紀隨西班牙殖民者傳至菲律賓,1573年引入福建。明朝科學家徐光啟在《甘薯疏序》中提出了“南種北引”的著名論斷,將東南地區種植的紅薯引到上海,此後傳遍全國。因最初來自外番,故被叫做“番薯”。

與中國傳統和此前引進的食物相比,紅薯擁有無與倫比的三大優勢:

一是高產穩產。紅薯是迄今畝產量最大的糧食作物,最高可達5000多千克,而小麥畝產量通常只有400-500千克,水稻則更低。不僅如此,紅薯適應環境能力強,具有耐旱、耐瘠、耐風雨、抗病害力強等特性,在山崗、平原、沙荒地等各類土質中都能種植。

二是營養豐富。紅薯富含蛋白質、澱粉、果膠、纖維素、氨基酸、維生素及多種礦物質,有“長壽食品”之譽。中醫視紅薯為良藥。清代藥學名著《本草綱目拾遺》稱紅薯能“補中、和血、暖胃、肥五臟”,今人更重視其“養顏、減肥、通便、排毒”等四大功效。

三是便於加工。此前中國人的主食,無論是粟、黍,還是小麥、水稻,加工都頗費時費力:收割、曬乾、脫殼,麵食還要研磨做成型。而大塊頭的紅薯,挖出來即能生食,煮、蒸、烤都無需考慮其形狀,過程異常簡單,省心度堪比煮方便麵。

在戰爭頻仍、天災不斷、技術落後、交通不便的過去,“填飽肚子”是民眾一生為之奮鬥的大事。古人只吃饔飧兩餐,且有時饔飧不繼,與食物匱乏有很大關係。漢語迄今最常用的問候語“你吃過飯了嗎”,也是幾千年來少食語境沉澱所致。紅薯在明朝傳入中國後,猶如“救星”降臨,使吃飯難題得到極大緩解,也因此有了清代的人口大爆炸:1741年突破1億,1834年驟增至4億。這也反過來解釋了漢唐盛世千年人口徘徊的原因。當然,為中國主食做出貢獻的還有從拉美引進的土豆和玉米,只不過是“亦雁蕩具體而微者”。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紅薯生產國,產量穩定在1億噸以上,佔世界總產量的80%,對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發揮著重要作用。事實上,正因持久廣泛的種植,紅薯才有瞭如此眾多的別稱:番薯、蕃薯、番芋、番葛、萌番薯、甘薯、甜薯、白薯、金薯、朱薯、紅皮番薯、枕薯、玉枕薯、山芋、紅芋、白芋、紅苕、白苕、線苕、地瓜、茴芋地瓜、山藥、地蘿蔔等等。

中巴交往史一般上溯到中國茶農在里約種茶的1812年。紅薯的引進,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將中巴交往的歷史由1812年向前推進了239年。

陳說天下|吃貨也搞不明白,這些食物不能“穿越”!

位於巴西里約的中國亭,旨在紀念1812年首批來巴西培育茶樹的中國茶農。1812年也因此被認定為中巴交往的肇始。陳效衛攝

02 “你吃過飯了嗎?”巴西人的問候不是虛指

巴西提供的不僅僅是這個“民以食為天”的紅薯,還有“薯家三兄弟”(紅薯、馬鈴薯、木薯)中的木薯。木薯,別稱南洋薯、木番薯、樹薯,在原產地是當地人的主食,可做成木薯粉混合在飯裡吃,或炸木薯塊,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B等營養成分,被稱為“食譜之根”、“生命之根”。清朝末期木薯從巴西引進中國,後遍種於長江以南,其中以兩廣、福建、海南和臺灣為最。

陳說天下|吃貨也搞不明白,這些食物不能“穿越”!

超市出售的紅薯和木薯,也是巴西人常吃的食物。陳效衛攝

作為世界四大主要油料作物之一的花生,其作用無需贅述。花生起源有多種說法,源於巴西的理由是當地曾找到花生屬的許多野生品種。筆者常駐的里約,馬路邊到處都是秧苗、花朵都與花生酷似的野花生。

陳說天下|吃貨也搞不明白,這些食物不能“穿越”!

里約路邊隨處可見的野花生。陳效衛攝

在蔬菜和水果方面,巴西對中國的貢獻同樣可圈可點。如西紅柿(番茄)在18世紀末由巴西傳入我國。最初供觀賞,19世紀中期開始作為蔬菜栽培。目前,中國是世界上西紅柿栽培面積最大、生產總量最多的國家,年產約6000萬噸。西紅柿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蔬菜品種之一。

原產巴西東北部的腰果,又名雞腰果、介壽果和檟如樹,16世紀由葡萄牙人傳入中國。作為世界四大堅果中的“老大”,腰果營養豐富,清脆可口,無論是油炸、鹽漬、糖餞,皆香美可口,風味獨特。瑞士的果仁巧克力、印度的咖喱、美國的冰激凌和中國的清炒蝦仁,都離不開它。因含有大量的亞麻油酸和不飽和脂肪酸,腰果還有潤肺、去煩、除痰、健脾胃等功能。需要說明的是,腰果整體上應歸為水果類。腰果在樹上如倒掛金鐘一般生長,日常吃的作為乾果的腰果,只是碩大的紅色(或黃色)果託下那個一點點的硬殼中包裹的部分,是整個果實的種子;上面像蘋果又像梨的果肉部分,肥美多汁,可直接啃食,也可榨汁。另外,作為乾果的腰果,其堅硬的果殼有劇毒。

據說,腰果最初就是用作毒藥使用的。為避免食客中毒,廠家總是先去掉殼再出售。在手工加工的年代,工人即使有手套保護也時常受到毒害。

陳說天下|吃貨也搞不明白,這些食物不能“穿越”!

超市裡的腰果“本尊”:上為水果,下為帶殼的乾果。陳效衛攝

作為世界第三大水果供應國,巴西為我們提供的水果種類豐富。國內早已引進栽種的有菠蘿(也叫鳳梨)、草莓、牛油果、番荔枝(也叫釋迦果)、針葉櫻桃、番石榴、草莓番石榴、瓜拉那等等。

“吃水不忘挖井人。”對於從巴西引進的食物,中譯時都儘量標出原產地,如巴西堅果、巴西果、巴西紅果(也叫紅果仔)、巴西慄等。這種含“巴西”字樣的補譯,除了可以追溯出處外,還有利於定性。如巴西莓,一看即可知其為莓的一種,進而聯想到草莓、藍莓等。相反,英語的音譯“阿薩伊”,就讓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同樣,漢譯“巴西果”,也可鑑其原產地。而美國自創的“passion fruit”,就達不到這一目的。“passion”一詞本意為“受難”,因為巴西果的花形像耶穌走上十字架時頭戴的荊棘王冠,花蕊像把耶穌釘上十字架的釘子。美國電影《耶穌受難記》的英文原文就是“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這樣,“passion fruit”就應譯成“受難果”。“愛情果”或“激情果”之譯寫,明顯屬望文生義,並導致了一些時髦青年男女“吃對了果,用錯了情”。

陳說天下|吃貨也搞不明白,這些食物不能“穿越”!

國內已引進的巴西果,別稱百香果、雞蛋果、西番蓮,也被錯譯為激情果、愛情果、熱情果、情人果等。陳效衛攝

巴西人為我們的餐桌提供了這麼多食物。當他們問候“你吃過飯了嗎”時,自然會心有所指。

03 巴西食物,為啥成了“穿越的明星”?

英語有個詞叫“時代錯誤”或“時序倒錯”(anachronism),指的是將事件發生的時間弄錯,提前或推後計算和記錄,“關公戰秦瓊”就是一例。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中國,對於那些融進了地理、植物、風俗、科技、對外交往等因素的食物,要說清來龍去脈而不穿越,委實不易。正因如此,許嘉璐先生所著的《中國古代衣食住行》就不僅僅是一本“大家小書”。看似簡單的小冊子,實則是包羅萬象的大手筆、大製作。

巴西食物引進中國,更增加了“穿越”的可能。客觀上,巴西是距離中國最遙遠的國家之一,食物引進基本上都是在走間接路線

:由西班牙人帶入其菲律賓殖民地,再由菲律賓傳入中國。而且,一些食物擁有多個源頭。如花生,老家可能同時在巴西和中國;玉米,則有墨西哥、秘魯和古巴等三個“孃家”。此外,別稱過多,也導致了“時代錯誤”。如宋朝蘇東坡和周文璞分別寫過“紅薯與紫芋,遠插牆四周”,“哦詩禮塔作佛事,同吃地爐山芋羹”等詩句,後世不明事理者便以此作為“紅薯早已存在”的依據。實際上,宋朝的“紅薯”就是薯蕷,也稱山薯蕷、土薯、山藥、懷山藥、淮山、白山藥等。目前在南方一些地方,“番薯”、“紅薯”、“山芋”仍是同義詞。

古裝劇常有的穿越,也強化了民眾的“時代錯誤”。在穿越的食物中,紅薯扮演了“明星”角色。如在古裝劇《蘇東坡》中,主人公對災民提到了“吃了人家的紅薯不能忘恩”。而在電視劇《神探包青天》中,一老農招呼包拯一行吃玉米(明朝從拉美引進)和紅薯,讓兩種食物同時穿越。有些電視劇講的是明朝之前的事,主人公卻將“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掛在嘴邊,明顯就是在“假說”。

原產於巴西的火龍果,也成為穿越的“新星”。在古裝劇中,但凡畫面中出現果盤,火龍果十之八九會及時到場,儼然就是劇組的常備軍。如在《陸貞傳奇》中,火龍果數次出鏡亮相。該劇講的是北齊的故事,離中國從巴西引進火龍果還差1000多年!至於源自拉美其他國家的食物,穿越也同樣常見,如土豆、辣椒等。

另一方面,中國地大物博,原產食物眾多,巴西或種植或進口,基本上是悉數舶來。其中,主食有大米、小米;蔬菜有白菜、韭菜、冬瓜、大豆、山藥、茭白、黑木耳;果品有桃、梨、杏、李、橘、橙、棗、柿、櫻(桃)、山楂、酸棗、龍眼、荔枝、枇杷、獼猴桃、慄、榛等。畢竟,無論是種植還是運輸、保存,明朝的科技、交通與今天都不可同日而語。在中國原產的食品中,巴西唯一未引進的只有民間夏令常吃的佳餚嫩葫蘆。“年長”的葫蘆在這裡可以看到,不過已打造成了廚具或工藝品。

有鑑於此,這裡也想提醒一些編劇和導演們,為確保古裝劇中演員們吃上“放心果”,上文提到的17種可盡情端上。

但蘋果、菠蘿、草莓、火龍果等還是歇歇吧,否則,肯定會吃出假貨。

文末,筆者願與大家分享一個小貼士:面對琳琅滿目的果品,如何區分是產於中土還是舶自海外呢?

從字數來講,單個字的基本都是我中華原產,如上文所列的10種。當然,在口語或單獨提及時,上述10種果品也常常加上輕聲的“子”字。這是偏好單音節的古漢語向偏好雙音節的現代漢語轉換時添加的後綴音節所致,含義沒有任何區別。

從構詞來看,凡以“胡”為前綴的,大多為兩漢、兩晉、南北朝時期由西北陸路引進中國,如胡桃、胡瓜、胡豆、胡蔥、胡蒜等,但胡椒由唐玄奘從西域取經帶回,胡蘿蔔在元朝從伊朗引入。

以“番”為前綴的,多是明朝以後從美洲傳入,如番薯(紅薯)、番茄、番椒(海椒、辣椒)、番石榴、番木瓜等,但番木鱉原產東南亞,番紅花來自伊朗。

以“洋”為前綴的,系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由多個大洲引入,如洋蔥(即洋蒜)、洋姜、洋芋(土豆)、洋白菜(捲心菜)等等。

以“西”為前綴的,與“洋”字相似,多是近代傳入,既有拉美的西紅柿和西番蓮,也有北美的西葫蘆,還有亞洲的西柚和地中海的西蘭花等。

毋庸置疑,含有“巴西”字樣的,如上文所述,自然是直接或間接引自巴西,儘管逆定理不成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