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包裹的“恶之花”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42.00元

以耽美恶魔主义著称于世的谷崎润一郎,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则是他也曾经追随日本推理文学的步伐,写就一批犯罪小说。除了大多数推理小说诡谲怪异,情节离奇的印象,谷崎润一郎还打造出了极富个人色彩的悬疑氛围,突破了推理小说中常见的犯罪现场探访,以犯罪者的心灵独白为切入或是在他者的旁敲侧击之下和盘托出清晰的内幕,对人性深渊与世界暗面的凝视与思考,展现出作者对犯罪文学领域边界的探索与开拓。

《犯罪小说集》中收录的七则犯罪故事的共同之处在于,犯罪者皆有着极度敏感、神经质、胆小易怒的病态特质,扉页上“比起现实,我是以梦为基础生活的男人”揭开了幻想谶语的序幕。

安德烈·纪德塑造的“背德者”米歇尔给后世摆脱传统道德束缚,崇尚自由者埋下了伏笔,谷崎润一郎的《有前科的人》即是他的追随者。小说中“我”是他人眼中的天才艺术家,彻头彻尾的老实人,但其自身早已沦为背德者,犯罪者在自白中澄清了自己如何步步走向毁灭。作为复杂存在个体的艺术家,灵感的乍现、疯癫的创作赋予他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方式,自认为艺术上得到的来自他人的赞赏就能掩盖恶习和罪行,将伟大的作品奉献于世就能打破平庸世俗之人的指责。天赋和劣势皆为与生俱来,犯罪倾向同艺术顿悟一般难以自控。当空想所特有的美丽消失,现实中的丑恶暴露无遗。

“侦探推理小说之父”江户川乱步对谷崎润一郎的《途中》如此评价:“给侦探小说划出了一个时代”,比起处心积虑设计一个毫无破绽的案发现场和环环相扣的推理分析,谷崎润一郎更擅长于透过日常自我观照推敲生活缝隙中的细枝末节,在剥洋葱式的自我思索的问答中推进犯罪动机。看似无意的聊天,一字一句指向犯罪的真相。他的写作动机并非将文本视为一个案发现场,而是日常生活对晦暗人性的推敲,看似和正常人没有区别的犯罪者,无法撼动固若金汤的现实,退而求其次寻求内心中“触手可得”的幻影,恰如“狗为追求水中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恨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情感和艺术仿佛镜花水月,艺术包裹的“恶之花”也难逃围城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