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写照,天下第一;漫谈王蒙《青卞隐居图》

曾有朋友问我东西绘画的差别,我说“西方绘画注重形质,东方绘画强调精神”。而今想来,这个回答实在是过于简单粗暴了些。但东西方绘画均源远流长,历史厚重,确实难以一两句话说清,只好偏执一端,为听者聊挠一痒。然而,当我们同时面对油画、水彩等西方等代表性画种和东方的代表性画种中国画的写生作品时,也就不难得到此结论。

画家们都是非常重视写生的,这个传统,无论中国画画家还是油画、水彩画画家,都在不约而同的循此前行。

王蒙作》《青卞隐居图》上海博物馆藏

《青卞隐居图》画于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是元朝末期著名山水画家王蒙的代表作。画幅纵140.6厘米,宽42.2厘米。作品现珍藏于上海博物馆。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是赵孟頫的外孙。得益于赵孟頫一门深厚的家学滋养与自我的严格要求,王蒙的绘画非常注重写生。《青卞隐居图》所画的即其家乡浙江吴兴的卞山。王蒙以狭长竖幅的形式,纯以水墨表现了卞山从山麓至山顶的俊彩神发的景象。

《青卞隐居图》局部

自下而上观之,画幅从山脚溪流缓缓、幽涧鸣泉开始,有一高士似乎正弃舟登岸、策杖登山。画幅即从此景进入隐居之境。

《青卞隐居图》局部

山深林密,山势逶迤而上,山坳深处隐隐可见茅屋数间临流而建,屋内有高士正抱膝坐于床榻之上。屋后之山,危峰耸翠、险峻峭拔。

《青卞隐居图》局部

全图结构繁复密实,用笔上解索皴、披麻皴、牛毛皴、卷云皴等多种方法兼用,使得山石的组合与组合变化多端而又暗合自然之妙,用墨上浓淡干湿并用,干笔焦墨点擦穿插,或用于石头于山崖坡岸,或用于树之枝叶,皆调度自然,然笔笔不乱,松秀恬淡。三段式“之”字型构图,通过溪流、山径、瀑布、云霭的巧妙布局,既营造了隐居之境,更生发了画作之生动气韵。在此图流传于世两百余年后,名盛于当朝更影响后世的董其昌得以观览,不仅击节赞叹、在画幅的诗堂上,以拳头大小的行草书题曰“天下第一王叔明画”。题罢似乎还未足以表达其敬意,又再次题曰:“‘笔精墨妙王右军,澄怀观道宗少文,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倪云林赞山樵诗也。此图神气淋漓,纵横潇洒,实为山樵第一得意山水,倪元镇退舍宜矣”。数年后,更泊舟于卞山下,观山思图而叹王蒙“能为此山传神写照”。

“传神写照”一词,典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说出了绘画的高妙在于点睛传神。而《青卞隐居图》之核心要旨在于“隐居”。卞山既是王蒙家乡之山,其外祖父亦有诗句曰“何当便理南归棹,呼酒登楼看卞山”,据传,此图是为其表弟所作,故而此隐既有其外祖父厌倦官场回归田园之意,从王蒙后来出仕明朝来看,此图所言之“隐居”也似乎更有深意。作此图时,蒙元江山有望回归于汉人之际,正值朱元璋与张士诚两军交战于吴兴,江山之主未明。隐逸思想,自“伯夷叔齐不食周黍”的典故以来便深入文人士大夫之内心,只是隐逸者多存“隐逸江湖、心存魏阙”的终南思想,故而每逢朝代更迭之时,隐逸者甚多。

而中国画讲究 “吾与山川神遇而迹化”,“目击而神通”,即画家笔下之山水,是画家本人心境之呈现。所以这个“传神”既是客体之山水的神采面貌,更是画家“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我“写照”。而这也恰好是中国山水画之精神,是东方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