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多读《论语》方可“温故知新”

“说到《论语》,无论是谁,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感到它的特殊与重要。对于中国人,他代表着‘传统文化’;对于外国人,它代表着‘中国智慧’或‘中国思维’。”日前,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与记者聊天时屡次重申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建议读者“多读读《论语》”。

“仁者,人也;义者,宜也;礼者,理也;智者,知也……仁,就是爱,就是修养,是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义,就是应当如此,就像人行走应当在路上那样;礼,就像道理的‘理’,就是与天理、人情相呼应,就是理应如此;智,就是明白通达,就是清晰地知晓。”

杨朝明告诉记者,自己之所以举例仁、义、礼、智这些字,是因为它们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以孔子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先哲,反复论说的正是这些。“中国汉字与中国智慧是一体的,先哲们研究社会时间久了,才有了这样精到的认知。”

杨朝明表示,在孔子以后,中华民族立足于他所确立和阐述的价值观念,更和睦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因此,“了解中国,请从孔子开始,要认识孔子,不能不读《论语》。”

“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弟子们随时记录老师的‘善言嘉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孔子遗说’。孔子以后,儒学影响越来越大,孔子地位越来越高,孔门后学于是汇集整理这些遗说,从中选择‘正实而切事’的言论,编辑成了《论语》。‘正实而切事’是说这些言论靠得住,这些言论也行得通。《论语》看起来像是材料的随意集合,其实,在篇与篇、章与章之间,都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都按照孔子思想进行了精心编排。”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读《论语》呢?“要用心!”面对记者的疑问,杨朝明这样回答。“只有走进去,才能找到感觉。只有仔细品读,或者对照孔子的其它相关材料综合思索,就能慢慢‘悟’出其中关于人生的‘品位’来。”杨朝明表示,《论语》其实是“生命面向生活”的思考,孔子乃至《论语》的编者想告诉人们,面对生活的各种状态,每个生命都应该有理性的认知,只有这样才能去自觉信奉、遵守人们共有的道德,从而活出生命的精彩。

杨朝明认为,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社会震荡,人们进行文化反思时,还不能摆脱外敌不断欺凌的恐慌,反映在学术上,就是不能正确估价古代文明的发展程度,对孔子儒学的认识难免有表面化倾向。“可是,当我们逐渐走出迷茫之后,孔子儒学的价值便凸显出来。”

“也许你认为孔子‘只有一些老练的道德说教’,或者你认为他提出的方法很简单,但他的‘不简单’正隐含在它的‘简单’背后。不管你是不是喜欢它,其中的确蕴含着比你第一眼所看到的更多的智慧。”杨朝明坚信,有《论语》相伴,人生的脚步会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