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的姐姐为何放弃皇宫生活选择方城的一座道观里终老一生?

公主原本一村姑

在洛阳,提起刘秀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提起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刘秀的这个姐姐名叫刘黄,与刘秀可谓情深意重。

刘黄生于南阳蔡阳(今河南南阳唐河县)汉朝的宗室之家,只是在她年幼时,家道已衰落。父亲刘钦虽当过济阳、南顿县令,由于做官清廉,并没有给家中带来多少财产。父亲死后,家中的孤儿寡母的生活便陷入困境。作为女孩中的老大,刘黄既要帮母亲料理家务,又要照顾年少的弟弟妹妹。后来叔叔刘良收留了他们后,刘黄还需帮婶婶干一些家务活,一家人在白河岸边以耕种为生。所以,生于宗室之家的刘黄,实际上是一个标准的村姑。直到建武元年(公元25年),弟弟刘秀在洛阳称帝,建立东汉政权,刘黄被光武帝封为湖阳长公主后,才从唐河农村迁居京城洛阳。

公主成就了两个洛阳男人

如果说刘黄在洛阳还能够被人记起的话,那是因为她成就了两个洛阳男人的英名:一位是杀了她宠爱的家奴、削尽她脸面的“强项令”董宣;另一位是拒绝了她的爱情、导致她未再嫁人的宋弘。而她在成就者两位洛阳男人英名的同时,自己却留下了骄横霸道、十分“脸谱”化的面孔,从此开始了爱而不得、寡居一生的凄凉命运。

在洛阳老城东大街临近民主街南口交叉处西侧路北,有一处为纪念东汉大夫强项侯京兆洛阳令董宣而建的祠堂,名曰董宣祠。说的是刘黄以公主的身份进京不久,其宠爱的家奴杀了人,洛阳县令董宣立即到公主府索要案犯。公主府拒不让进。董宣只好等待抓捕机会,几天后趁湖阳公主出门,董宣在夏门亭外拦车,一刀杀了随行的家奴。刘黄感到皇家尊严一扫而尽,又气又怕。进宫找刘秀哭诉。刘秀也感到脸上有些挂不住,立即传诏,要将董宣乱棍打死!董宣毫无惧色,据理力争,并举头往宫殿石柱上撞去。刘秀到底是个明白人,知道董宣是忠臣,但碍于大姐的面子,就让董宣给公主跪下磕头道歉了事。谁料,董宣骨头硬得出奇,就是不磕头,刘秀无奈,让几个宦官按着董宣的脑袋给公主叩头。从此,董宣留下了不畏强权的“强项令”美名,洛阳老城的董宣祠至今仍在被人拜谒。

几年后,刘黄的丈夫不幸去世。为了安抚姐姐,光武帝打算再为姐姐刘黄找一位丈夫, 便和她一起议论朝廷大臣,暗中观察她的意思。刘黄说:“宋弘的相貌品德,各位大臣没有人赶得上。”光武帝说:“我来想想办法。”后来光武帝召见宋弘,让刘黄坐在屏风后面,于是对宋弘说:“俗话说地位尊贵了就换朋友,家中有钱了就换老婆,这是人的本性么?”不料那宋弘却是一个坦荡之人,不等皇帝说完,就大义凛然地回答:“我听说卑贱时的朋友不能忘,共患难的老婆不可抛弃。”光武帝一听,就明白了,回头对屏风后面的刘黄说:“这事黄了!”这就是成语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之妻)的典故出处。

一波三折出家路

家奴被当街砍杀,对刘黄打击很大,弟弟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不仅不给她庇护撑腰,还将“欺负”了自己的董宣封作“强项令”,并予以重赏,让刘黄一时的确想不开。随后不久丈夫去世,想再婚又被拒,更使她感到生活了无生趣,于是,年岁渐长的她,萌生了出家的念头。

湖阳公主出家的寺院为白龙王庙,位于东汉洛阳城南的今伊滨区佃庄镇黄庄村。

公主出家,非同小可,自然要引起朝野震惊。据说皇帝曾先后三次接其回宫,但皇姑一心向佛,发誓不回,遂言:“要我回宫,六月结冰”。谁知此言一出,感动上苍。当年六月的一天,气温骤降,瞬间鹅毛大雪漫天飞舞,茫茫大地银装素裹,白龙王庙内松柏冰柱倒挂。皇姑见此连连感叹:“有意遁空门,天怜骨肉亲!”只好遵旨回宫。皇姑身在皇宫,仍留恋白龙王庙古刹净土,把皇上赐予的凤辇和銮驾均赠予白龙王庙,放在白龙王金身两侧。

黄庄村的白龙王庙是否真的建于东汉时期,已无从考证。在写《洛阳夹河滩史话》一书时,我曾两次到夹河滩的黄庄村和白龙王庙内探访。“六月松柏挂冰”的故事在黄庄村世代相传,一直流传至今,至今仍有人确信不疑。村中白龙王庙历代均有修葺,尤其是明清两代多次修建,碑碣上有明确记载。据大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甲午中秋重修碑记载:“神武中起封元年以旱为忧,御驾亲至……帝敬畏于前后……修正殿五间,廊房六间。大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重修白龙王庙碑记载:“白龙庙前后殿宇,无不辉煌……”;清康熙三十九年(1774年)一月重修后亦立有碑记,因风蚀严重,字迹已难以辨认。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其庙宇昔日辉煌之一斑(图2)。后来,由于水患和战乱不断,寺庙年久失修,遂败落下来。到新中国成立后,庙内水池干涸见底,但大殿内白龙王塑像左右两侧的凤辇、銮驾仍在。“文革”期间,在“破四旧”活动中,寺庙被彻底砸毁,并在原址上建起民宅。到上世纪80年代,村中善男信女又在遗址处修建一座小庙,白龙王庙再续香火,现寺庙遗址面积已达3380平方米。

不过,有一定我曾甚为怀疑。佛教自东汉永平年间才传入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座寺院,作为佛教庙宇的白龙王庙,其建造时间不可能早于白马寺。从这一点来说,早于白马寺的白龙王庙,很可能是一处道家修炼场所,是皇姑刘黄修真入道之处。

皇姑的苦楚谁人知

刘黄家奴被杀,董宣成名;后被拒婚,宋弘成名。皇姑的“不幸”,成就了两个男人流芳千古。而她真实的面孔与形象,她真实的想法与感受,却被史书完全屏蔽掉了。

客观地说,不管是家奴被杀,还是求婚被拒,湖阳公主是有过错的。前者属于仗势欺人、凌驾于法律之上;后者属于夺人所爱,若强扭此瓜是很能激起民愤的事。搁到现在,这种事情也是网上热议的题材。但皇姑的苦楚有谁知?历代修史者,无一人能站在她的角度替她一想。刘黄由村姑到公主的转变是瞬间的事,但其涵养、境界的转变却决非一朝一夕之事。所以,那两个洛阳男人对她的打击之巨、“伤害”之大可想而知。这才致使她心灰意冷,决意修道,皈依了道门。

方城炼真宫

据说,皇姑在被皇帝弟弟三次接回宫后不久,还是义无反顾地出家了。最后出家的地方不是在京城洛阳,而是回到了老家唐河和方城一带,在堵阳(今方城)的一处行宫度过余生。皇姑将堵阳的行宫改名为炼真宫,意为炼其精神,修真养性,将行宫中数殿改为斗姆、三清、天爷等殿,供奉道家诸神位。她自己则青衣素裙,头发上挽以青巾包裹,从奢华艳丽的长公主,变成了一个修真养性的道姑。 刘黄落脚于炼真宫后,与在京城时的做派判若两人。她的生活由极度骄奢,变得恬淡简朴。她的性情也由热到冷,看透世态与人生,感到什么荣华富贵、情爱欲望,都如昙花一现,过眼云烟。自谓“妾心古井水,波澜誓不起”。

方城县炼真宫

在当地百姓眼里,皇姑乐善好施,没少给方城人造福,因此,留下不少佳话。其实,这正是她作为一个曾经的村姑,回到了原来的状态。几年后,刘黄病逝于炼真宫。时刘秀之子刘庄在位,为汉明帝。他尊姑姑遗嘱,下诏将刘黄灵柩送至堵阳南百余里的封邑湖阳(今唐河湖阳镇)安葬,其墓在湖阳镇南门外,曾高数丈,至今尚有遗迹。老家人感念刘黄在方城多年怜贫惜老,救死扶伤,对其缅怀不已。直到今天,方城县的炼真宫仍香火不断,人流不止。

方城县炼真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