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刘秀:朕作战靠的不只是运气啊

在今天河南叶县北25里处的昆水北岸,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城——昆阳,公元23年,在这里发生了一场决定天下大势的决定性战役。

这一年,是王莽称帝的第14个年头,也是最后一个年头;这一年,绿林军推举刘玄为帝,史称更始帝,同为南阳刘姓宗师的刘秀,此时被授为太常偏将军。新生的更始帝出生便危机四伏,内部以刘秀哥哥刘縯为首的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绿林军人多势众,而又有强敌在前而作罢、对外,王莽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42万扑向昆阳、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消灭新生的更始政权。

为什么这场战争会爆发在昆阳,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

昆阳之战——刘秀:朕作战靠的不只是运气啊

因为刘玄在宛城附近称帝,将周围的各路起义军整合在一起,统一称之为汉军,汉军兵分两路,一路进军宛城,打算攻下之后以此作为西进关中的根据地,一路进占昆阳、定陵和郾城一带,以便与宛城形成掎角之势,而对于西面的王莽而言,昆阳是他剿灭更始军的第一站。

42万王莽军,号称百万,在洛阳集结,浩浩荡荡直扑昆阳,行军时旌旗蔽天、辎重盖地、黄尘滚滚,千里不绝。

面对声势浩大的敌人,只有八九千守军的昆阳城内,不战自乱。汉军的将领们对坚守昆阳持悲观态度,普遍认为还是不要把作死了,敌众我寡,大家不如分分东西,放弃昆阳,各奔东西。当然,在革命意志不坚定的昆阳汉军将领也有主战派,刘秀就是一个。

虽然刘秀是一个去年才造反的新兵蛋子,但这不妨碍他发挥自己作为太常偏将军应该具备的才能,他很镇定地向人心不齐的汉军众将分析敌我形势,认为分散只能是死路一条,逃跑等于自掘坟墓,只有全力一战,也许还有取胜活命的机会。他提出了守城、调兵、反攻、取胜的一整套方案。而这套方案的集体方针是这样的:


坚守昆阳、争取时间、阻滞敌人;集中外部兵力,寻找成熟时机,内外夹击,打败敌人。

昆阳之战——刘秀:朕作战靠的不只是运气啊

或许28岁的刘秀表现得异常镇定,方案表述得条理分明,感染了想要放弃诸将,又或许是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大家被说服了。起义军首领王风、王常带领主力承担了最艰巨的守城任务,而刘秀带着12个人,乘着敌人刚到、立足不稳,包围不严,加上夜黑风高、悄悄从城南而楚,向定陵、郾城搬兵求援。

刘秀的这一走可以说是相当及时,再晚那么一点,他就再也走不出去了。

王寻、王邑虽然有42万大军,但问题昆阳只是一个巴掌大的城,有100万人也展开不了啊,大将严尤就向王邑建议:“昆阳城,小二坚,利于守,不利于攻。只要汉军死守,想攻破是不容易的。而刘玄在宛城,宛城没有昆阳这样坚固的阵地,如果我们主力指向宛城,打垮刘玄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宛城即破,昆阳自然也就不攻自破了。”

然而,严尤高估了王邑的智商。这位大佬仗着人多势众,觉得绕而不打昆阳很丢脸,趾高气扬地吹嘘自己一定要攻破昆阳,血洗全城,踏着敌人的血迹,载歌载舞地朝宛城推进........

于是,42万大军全部用来包围昆阳,小小的昆阳被包围了几十层,单单是攻城时的漫天的箭雨已经把守城的主将王风吓尿了,王风作为一个没打过什么大仗,当初意志也不算坚定的造反派,只是被刘秀一番说辞鼓动了一脑子的鸡血,此时面对这种阵仗,他立即选择从心,当即表示要投降!

昆阳之战——刘秀:朕作战靠的不只是运气啊

然而,王邑拒绝了王风的投降!开什么玩笑,我都还没来得及表演,你就要投降,还有没有一点竞技精神!

严尤没有搞清楚王邑的脑回路,于是再次建议,兵法云:围城必阙。包围昆阳应该留下一个缺口,给昆阳守军以逃走的机会,这样我们或可以乘机消灭逃出城的军队,又或让他们逃到宛城去制造恐慌,以便动摇汉军军心,这样一来,既可以不攻而夺昆阳,又有利于下一步进攻宛城,简直就是一箭双雕!

可惜一心只想获取碾压快感的王邑想都没有想就拒绝了!

被拒绝的严尤心里有没有怨气不好说,但被拒绝的王风一定的满心怨怼,投降的机会都不给,这就是逼我拼命了!于是守军不足一万人的汉军,在昆阳这个小城上演了奇迹,在兵力超出己方几十倍的莽军猛烈的攻势下,一次次击退了敌人的强攻,昆阳城经过20个日夜地激战,依然坚如磐石、屹立不动。

面对一座小小的城池久攻不下,自然对军队的士气是一个极大的挫伤,然而,这个时候,刘秀从定陵、郾城集结了1万多兵力,赶赴昆阳。在六月初一日,刘秀带领精锐步骑一千多人最先到达,在靠近莽军的地方,布下阵势,准备战斗。

王邑知晓刘秀带来了一千多人的援军,完全没有放在眼里,于是只派了几千人前去迎战,结果被刘秀挫败,首战告捷,更加鼓舞了汉军的斗志,而此时,在军心振奋的情况下,汉军迎来了决战的时机。

昆阳之战——刘秀:朕作战靠的不只是运气啊

此时,宛城已经被刘玄拿下,刘秀虽然不知道,但这并不妨碍他用计,为了在决战之前鼓舞士气,刘秀故意将宛城“捷报”“失落”到了莽军中,莽军军心大乱,一个小小的宛城打了几十天都打不下来,如果此时攻克宛城的起义军从宛城出发,与昆阳之军两面夹击,大家还能有活路么?

乱了军心的莽军战斗意志此时已经没有那么顽强了,而刘秀立即选拔了精兵三千,组成突击队,打算直接攻击莽军主帅所在之中军,时间定在了拂晓。

这时候莽军士兵刚刚熬过炎热夏夜,拂晓贪凉大睡,刘秀汉军的攻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把毫无准备的王邑、王寻打了个措手不及,各部自相混乱。

在此种情况下,王邑根本没有办法整合所有军队协调统一指挥作战,所以只能命令各部原地待命,自己亲率一万人迎了上去。本来二十比一的优势一下子弱化为了三比一。双方激战刚开始,斗志昂扬的汉军猛冲猛打,匆忙应战的莽军大乱,王寻在混战中被汉军直接砍杀,而王邑本人也丢掉军队果断跑路了。失去了主帅的这一万莽军一个个都成了无头苍蝇,四散溃逃,各其他各部莽军,由于受到军令所限,不敢擅自出击,即便看到前面军队像潮水一样退下来,也没有人敢去增援。

而把莽军溃败看得清清楚楚的昆阳守军,也在王风、王常的带领下趁机打开城门,朝莽军冲杀了出去。在昆阳原野上,双方展开了一场狂涛怒潮般的激战,而从定陵、郾城来的援军,看到刘秀得手,也在此时发起了总攻。

兵力远远低于莽军的汉军从三个方向展开了全线的进攻,而失去主帅的莽军在汉军的冲杀声中方寸大乱,全线瓦解,本来已经对王莽政权不满的莽军士兵更加是纷纷溃逃,更加不幸的是,而此时雷电大作,风雨交加,大雨倾盆之下河水暴涨,莽军疯狂夺路而逃的士兵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滍川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待了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以逃脱。

昆阳之战,从开端到结束,刘秀的定谋,用计,进攻,都令人难以置信他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萌新,以三万不到的军队战胜四十二万大军,刘秀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战胜王邑,靠的也并不是天降大雨,风雷之势,更不是网上传说的“召唤大陨石术”,主要是凭借其出色的将才与常人难以企及的胆略。

从来成功没侥幸,托天求神何以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