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行动,我们将无药可用,超级细菌,比癌症更让人绝望

自2015年以来,每年11月的第三周,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的“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World Antibiotic Awareness Week,WAAW)”。


今年的主题

急需作出改变。我们很快就没有可用的抗生素了。

(Change Can’t Wait. Our Time with Antibiotics is Running Out)

全球行动计划的5项目标

1、通过沟通、教育和培训,提高对AMR的关注和了解

2、通过监测和研究,增强AMR知识和循证基础

3、通过有效的卫生和感染预防措施,降低感染发病率

4、在人和动物中优化抗菌药物使用

5、增加对新药、诊断工具、疫苗和其他干预措施的资金投入




世界提高抗生素认识周

细菌耐药防控 中国在行动

地球这颗星球已经有45亿年的历史。而人类呢?只存在了14万年。如果把地球的生命浓缩成一天,也就是24小时。那么人类存在的时间仅仅是,3秒。

3秒钟,看看我们做了什么?对抗自然,甚至想主宰自然,自食恶果的历史重复着上演。

感染,曾是人类面对的致死率第一的疾病,抗生素的发明,使医生面对先前束手无策的感染,第一次获得了有效的治疗手段。

但抗生素过度使用,导致了严重的耐药问题,人类有可能将再次面对没有抗生素的至暗时代。遏制耐药,已迫在眉睫,爱护抗菌药物,就是爱护我们自己的生命。

青霉素是人类最早发现的抗生素,在青霉素发现之前,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们针对细菌感染束手无策,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



抗生素之前的肺炎

在那个年代一个人患了肺炎就意味着死亡,随时面临着死亡,没有抗生素的年代肺炎的病死率高达30%。肺炎就是那个时代的“恶魔”,人们害怕谈到肺炎就像现在人们提起癌症一样感到恐惧和绝望。而自从抗生素出现后肺炎的病死率下降到不到5%的水平。

抗生素的出现改变了感染性疾病的结局,从而延长了人们的预期寿命。上世纪20年代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为56.4岁,而如今美国人的预期寿命接近80岁,抗生素在这其中功不可没。

一个意外发现改变了人类感染性疾病的结局。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Fleming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

弗莱明将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

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

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1941年前后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

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到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当时英国和美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

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到1944年,药物的供应已经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因这项伟大发明,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青霉素、雷达和原子弹齐名为二战最伟大的三个发明。

1945年,英国化学家霍奇金(D.C.Hodgkin)用X射线衍射法测出了青霉素的分子结构。

1944年9月5日,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

抗生素不但广泛的应用于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应用于肿瘤放化疗中感染的防治。此外如器官移植、关节置换、心脏手术都离不开抗生素的使用。之前一篇文章提到的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牺牲,如果那时候有抗生素,也许就不会因为手术中一次意外的划伤而最终导致死亡。


超级细菌--全球性的危机

然而就像青霉素的发现在1929年被发表后的10年内无人重视一样,弗莱明院士在1945年领取诺贝尔奖的演讲中发出的警告同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人们重视。它就是——抗生素耐药(超级细菌)!今天它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危机。



1929年弗莱明发表论文中葡萄球菌被青霉菌释放的某种物质溶解


弗莱明在诺贝尔获奖获奖演讲中就警示了抗生素滥用可能存在的危害。他提到在实验室中如果没有给细菌暴露在足够浓度的青霉素下,细菌不但不会被杀死而且会产生对青霉素的耐药。


1929年弗莱明发现青霉素;

1940s首次使用青霉素;

1940s中期出现青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1950s早期青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开始流行;

1950s末首次使用甲氧西林;

1960s初出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1960s末在美国发现MRSA;

1980s初出现MRSA导致的中毒休克综合征;

1990s初出现社区获得性的MRSA(CA-MRSA);

1990s末CA-MRSA在美国出现;

2000s出现耐万古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



上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临床应用开启了人类的 抗生素时代,但几乎在同一时期也发现了青霉素 酶,即已认识到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后 者可以是天然固有的或获得性的。如今仅约70年时 间,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已严重地威胁着感染性疾病 的治疗,并成为全球医学、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及 环境领域等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细菌多重 抗生素耐药性的全球出现与人类有限的新型抗生素 研发能力的矛盾现象已引发了社会对后抗生素时代 来临的担忧。(李显志.抗生素耐药基因古老起源与现代进化及其警示[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3,(2):81-89.)

细菌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和获得性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固有耐药性又称天然耐药性,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不会改变的,如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耐药;肠道G-杆菌对青霉素天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获得性耐药性是由于细菌与抗生素接触后,由质粒介导,通过改变自身的代谢途径,使其不被抗生素杀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β-内酰胺酶而耐药。细菌的获得性耐药可因不再接触抗生素而消失,也可由质粒将耐药基因转移个染色体而代代相传,成为固有耐药。

细菌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持续增长,但新上市抗生素数量却持续下降.抗生素耐药基因(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gene,ARG)和抗生素耐药菌感染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需要多方面联合采取措施来应对AMR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包括创新生物医药、改善抗生素使用和抗生素耐药监测系统、减少抗生素耐药基因产生速度、阻止健康护理相关感染和多重抗生素耐药菌传播与扩散、开发微生物学快速诊断方法与设备、减少临床和兽医抗生素滥用等.庆幸的是,AMR已受到各国政要、科学家和企业家等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相信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问世和管理新措施的不断出台,AMR问题一定会得到控制和缓解.(尹业师,陈华海,曹林艳, 等.细菌耐药性应对策略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学报,2018,(8):1346-1360. )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迫切需要新型抗生素的清单

排第1位的是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CRAB)。CRAB是更加严重的全球性超级细菌,除去南极洲其它六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医院里都有它的存在,它是监护室的噩梦。

监护室的噩梦-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几乎全部分离自医院环境,偶尔分离自土壤及水标本中,他的自然栖息地仍不明确。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世界七大洲只有南极洲没有分离到多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碳氢霉烯类药物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位列世界卫生组织“新型抗生素研发重点病原体清单”中第一位。

人类将面临无药可用,超级细菌将成为人类的“终结者”。

滥用抗生素将产生末日细菌,最后人们将无药可用?科学家发出警告

而中国无论是年抗生素使用总量还是人均抗生素使用量都位列全球第一。面对超级细菌中国面临着异常严峻的形势。中国政府以负责任的态度采取诸多行动来揭制细菌耐药。



2010年不同国家抗生素使用情况和2030年预测使用情况

细菌耐药防控 中国在行动

@临床呼吸道疾病专家 钟南山:必须要懂得合理用药

@微生物耐药防控专家 吴永宁:抗生素是战略资源

@临床感染性疾病诊疗专家 刘又宁:爱护抗菌药物

@微生物耐药防控专家 倪语星:规范送检 监测耐药

@临床微生物学专家 徐英春:加强感染专业发展

@重症医学专家 邱海波:耐药防控 深入人心

@临床感染性疾病诊疗专家 王明贵:药用对 药用好




抗生素耐药性是对全球健康的一大威胁。

抗生素耐药性antibiotic resistance耐药性(即抗药性)的一种。指原来对某抗生素敏感的生物(尤为病原微生物),经突变后,变成对其高度耐受的特性。


世界各地的实验室正采取行动监测耐药性传播问题。

专家建议耐药性监测的数据应该保存,并共享,以便能够发现更有价值的信息。


耐药性的产生和我们大量的给动物服用抗生素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