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中95%的士兵吗啡上瘾,为何回国后都戒断了?

来源|喜马拉雅FM魏学超的精品课《魏学超:心理学新知课》

现在生活中的各种玩乐项目让人眼花缭乱,也十分容易让人上瘾,然而一旦上瘾后会占据过多时间、精力、金钱以及健康,把生活拖向一个糟糕的深渊。别着急,戒瘾有三招。

《成瘾的大脑》的作者玛娅·萨拉维茨,曾经是一位海洛因上瘾者,为了治疗自己,她首先试过“治疗策略”戒毒。她用注射美沙酮来让戒掉对海洛因的瘾,但这样做只能转变对美沙酮上瘾,让它对身体的伤害没海洛因快。

这种疗法,是把成瘾当做一种纯粹的生理反应,一些药物和毒品在生理上改变了大脑里的一些生化反应模式,改变了大脑里的神经连接通路,如果不能逆转这些生理变化,那就尝试去减缓病情的恶化。

萨拉维茨对此策略持批判态度。她认为成瘾不单纯是一种生理反应,也会受心理因素影响。接触毒品时的情绪不同,对毒品的认识不同,甚至对毒品效果的期待不同,都会导致同一种药物的成瘾性发生剧烈的变化。

医院会开出吗啡这类的止痛药物给病人,病人停药会经历一些戒断反应,但反应过后几乎都能脱离对这些药物的依赖。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成瘾性药物,他们也不会期待它会带来某种效果,也不知道戒断反应是自己在戒毒。

不能强调成瘾是一种道德沦丧

惩戒策略使用效果也不佳。萨拉维茨贩毒被捕后送进了戒毒所。在那里,她要通过药物来缓解戒断反应,还要定期参加心理咨询。她遇到的咨询师想用争锋相对的辩论来扭转她的错误认知,让她意识到自己吸毒和贩毒非常堕落。

惩戒策略是把成瘾看做一种道德沦丧,堕落了就需要被拯救,需要去刺碰ta的人生底线,激起求生本能,洗心革面,远离堕落的生活。

实际上,把人打进谷底再期待他自己爬出来,可能只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成瘾本来就是因为对生活中很多挑战无法适合,成瘾于某物来寻求安慰。如果让他们更痛苦,只会更依赖避风港里的温暖。

有利于人们戒瘾的环境,不应该只有冷冰冰的惩罚和训诫,应该要让人感觉到温暖、关爱和满足。再适应策略的核心,就是要给成瘾者提供这样的环境。

寻找成瘾的源头

解决成瘾的思路是“曲线救国”,不把注意力只放在成瘾上,去挖掘、解决那些导致成瘾的问题,重新适应环境。

越南战争时有20%的美国士兵在战场上海洛因成瘾,但回国后有95%都戒断了。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活环境发生了剧变,没有战争,没有死亡,没有焦虑,又能感受到家人的关爱,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这些人没有去进行什么戒毒治疗,只是度过了生活里的难关,毒瘾问题就自然化解了。

萨拉维茨通过再适应策略,戒除了毒瘾。她染上毒瘾的一个主要原因父母离婚后,她不知道如何处理与他们的关系。找到这一渊源,她与咨询师以及所有家庭成员敞开心扉,充分的感情沟通后,她与自己父母的关系逐渐弥合,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

萨拉维茨在被捕和戒毒的4年时间里,完成了大学学业,还在媒体行业里崭露头角。她的生活和工作有了越来越多的狩猎乐趣和享用乐趣,生活已经让人上瘾,毒品哪还有那么大吸引力。

如果想帮助身边的人戒瘾,最好的办法就是关爱和尊重。提供他们新的寻求慰藉的方式,用关爱的行动去帮成瘾者解决他们生活里的适应障碍,帮他们营造有更多狩猎乐趣和享用乐趣的学习环境。

尊重成瘾者的人格,他们不是道德堕落的罪人,相信他们有重新学习和再适应的能力,而人只有在受尊重的环境里才能更好地学习和适应。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玩网络游戏成瘾,游戏被设计得越来越有狩猎和享用快感,但也许最要害的问题是年轻人越来越难以适应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是游戏太美好,而是生活太无奈。

关于主播:

魏知超,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宁波大学心理学系讲师,心理学科普作家。善于提取书中精华,深层提炼背后逻辑,结合日常生活妙趣横生地与各种心理学知识相串联,搭建出一套新的学科认知体系。帮助受众去学着用理性思维,做一个真正的聪明人。

关于喜马拉雅:

中国第一音频平台。随时随地,听我想听!4.7亿用户的共同选择,听段子听小说听新闻听音乐,就用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