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商“补仓”中西部,或诞生30个千亿级房企!

撰文=徐三刀

PART1-超常扩张,千亿规模

2018年,房地产市场逐步进入稳步发展阶段。2018年1-11月,TOP100房企销售额稳步增长,其中前10房企的销售总额达36691.6亿元,销售额占比达40.6%

行业越来越集中,已经出现了地产寡头,虽然不存在垄断,但越来越庞大的地产企业,最终将捆绑“国运”,一旦盛极而衰,就是一场灾难。

“超常规增长”已经超出了古典经济学诠释能力,未来如何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外国企业年增长10%,已经心满意足,但房地产企业年增长10%,却意味着以惊人的速度下滑,直至消亡。

关于房企销售排名划分,中国指数研究院刊发《1-11月中国房企销售业绩TOP100,30强的门槛快到千亿了》,明确指出:

从销售情况来看,2018年前11月销售破千亿房企增至26家,TOP100门槛升至236.3亿元。

分阵营来看,销售额超千亿的企业有26家,其中碧桂园、万科与恒大均超五千亿,3家企业销售额均值为5841.7亿元,同比增长率均值为18.7%;1000-5000亿的企业共23家,销售额均值为1725.3亿元,同比增长率均值为58.3%,其中,融信、蓝光发展两家企业本月首次跨入千亿阵营。

500-1000亿的企业有27家,销售额均值为675.8亿元;100-500亿的企业销售额均值为317.7亿元;TOP100门槛升至236.3亿元。

目前,房企TOP30强1-11月份销售金额门槛为832.2亿元(2017年只有585.9亿元),2018年末房企30强门槛极有可能会提到千亿级!

PART2-高速增长,负债放大

可以清晰的看到,相比较2017年全年,房企规模再一次扩大,2017年房企30强门槛是700亿元,但2018年末或将达到1000亿元。

除了销售规模扩大以外,债务规模也在扩大。尽管一些行业人士不断宣称,“多数房企的债务都在控制之中,少数房企面临债务风险并不意味着房地产行业的整体风险,大房企大都已经选择了降杠杆的策略。”

所谓“降低杠杆”,无非是降低负债、增加收益,想要让房企放弃增长是不现实的,没有人愿意放弃增长,但发展就需要借钱。通过各种渠道扩充资金,转而拿地、搞开发,通过规模化增长再将风险摊平。

因此,尽管负债率不一定大变,但房企总资产和净资产都在增长时,债务规模也在迅速放大。这种风险在报表里根本看不出来,一旦遇到2014年那种市场,恐怕会暴露出很多吓人问题。

而且现在情况比较复杂,如果大型房企增长量没有超过20%,就等于没有增长,想要赢跑房企三十强,必须保持近30%的增长量,否则一定会被刷下来。

这就相当于在高速公路上负重前行,还要看谁敢超车,谁的技术更娴熟,最终在一个车道上飞奔,想一想最后结果是什么?

PART3-房企转投,西部变革

还有一点令人揪心,由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发展高度饱和,大型房企普遍瞄准中西部(

参照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1-11月个城市群房地产企业拿地金额TOP10》)。

2018年1-11月,长三角地区TOP10企业拿地总额达2887亿元,位列首位;中西部和珠三角以2503亿元和1870亿元分列第二、第三位;环渤海地区拿地总额位居第四位,为1416亿元。

这其中就包括万科、碧桂园、绿地控股、中国恒大、华侨城、阳光城、保利发展、龙湖集团、正商集团等房企,其中喊叫“活下去”的万科最为显著,1/3资金、1/2土地全部位于中西部。

而且按照现在的数据来看,郑州、武汉、西安、成都、重庆等地依旧是大型房企的青睐所在,特别是郑州、武汉、西安三地土地成交密集,西安(规划建筑面积3436亩,增长39%)再次以规划建筑面积排列全国第三!

大型房企谋求高增长,于中西部厮杀,锁定潜力城市,一线城市着眼于引进高端人才,二线城市引才力度相对较大,人才净流入显著,三线城市则奋勇直接,持续发力,从引才区域的差异来看,中西部二线城市是这一轮“人口引进”的最大受益者。

但最终持续的人口流入究竟能否摊平房企风险?这一点有待讨论。毕竟人口资源是有限的,二线城市抢夺,其他城市就会流失,人口流失意味着城市“潜在消费群体”减少,影响城市发展信心。

根据恒大研究院的统计,以县城来看,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从2001-2010年的1371个增至2011-2016年的1557个,占比从66.0%增至75.0%。

PART4-摊平风险,釜底抽薪

2006年《十一五规划建议》之中,首次提出了“中、东、西、东北”四大板块,并且给出了总体战略:“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其中,“顺着看”发展重要性,“倒着看”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说,西部在经济规模上要比东北还要严峻一些,发展重要性上却排在第一位。如今房企瞄准中西部城市进入,其实就是看好中西部的成长性。

虽有成长,风险也大。虽说,由于一线城市存在房价高、人才资源趋向饱和、生活节奏过快等现象,多数外来人口迫于种种压力,可能会在周边二线城市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为了发展规模,房企紧盯中西部;为了摊平风险,谋求高潜力城市。但中西部城市普遍消费实力低于长三角、珠三角,想要通过高溢价实现高增长,难度很高。为了摊平风险,房企可能广撒网,这无异于拉长战线,让资金链变得更加吃紧,对于政策也变得更加敏感。

在“人口引进”方面,西安一直跑在前列,在“强省会”策略之下,西安对于地市级吸附作用加大。但人才新政仅是楼市的助推器,产业才是城市竞争的根本,尽管大规模招商引资、新颖城市规划等提振西安经济,但最终能够留住多少,关键还看西安的产业增长规模。

何况,陕西省人口3813万,西安人口961.67万,大西安想要2020年实现全域人口1500万,需要抽空几座城市?

备注:以上数据来源,均来自于中国数据指数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