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被乾隆打击的体无完肤,乾隆为何如此对待张廷玉?

就2这调调


张廷玉,字衡臣,所以在《雍正王朝》里,康熙一直叫张廷玉为衡臣,张廷玉在清代历史中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地方,那就是他配享太庙,清代太庙除了那些亲王室宗,总共有十三位,只有张廷玉是唯一的汉臣。

张廷玉出自安徽桐城张氏,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年间的重臣,官居礼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廷玉出生于康熙十一年,在康熙三十九年的时候,张廷玉就考中了进士,进入了翰林院。康熙四十三年,就进入了康熙的南书房。

康熙每次出游的时候,经常带着张廷玉一起,康熙五十五年,张廷玉出任礼部侍郎,从二品。康熙六十年,出任吏部侍郎。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雍正帝继位,雍正十分器重张廷玉,原因有两个,第一,张廷玉能力很强,第二,张廷玉之父张英还是雍正的老师。

雍正的很多诏书,谕旨就出自张廷玉之手,十二月,张廷玉被任命为礼部尚书。雍正元年九月,担任户部尚书。雍正六年,张廷玉成为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可见雍正对张廷玉何等的器重。

我们知道,清代有一个机构很重要,那就是在雍正七年所设立的军机处,而军机处的很多制度都是由张廷玉来拟定的。也就是说,张廷玉是军机大臣兼户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由此可见,张廷玉对于雍正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雍正十三年,雍正临终前,让张廷玉与鄂尔泰、庄亲王允禄(康熙十六子)成为顾命大臣,并且遗诏说让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还是乾隆的老师,乾隆二年,封张廷玉三等伯爵,因为在他之前,根本就没有哪个文臣能封伯爵。

但是张廷玉有两个问题,第一,他与鄂尔泰的矛盾比较深,这个其实也是汉臣与满臣之间的矛盾,第二,张廷玉为人比较固执,而且有时候会比较激动,乾隆帝有时候也会有所不满。

乾隆帝曾经一度想要免去张廷玉配享太庙的资格,张廷玉也担心乾隆帝不遵从雍正帝的遗诏,所以在致仕的时候,向乾隆帝要一个凭证。乾隆帝心里也有点不高兴,但还是给了,张廷玉派他的儿子张若澄向乾隆帝谢恩。

乾隆帝就很生气了,认为张廷玉竟然不当面来谢恩,就下旨让他第二天来谢恩,可是这个旨还没下,张廷玉就自个儿过来谢恩了,乾隆帝就更生气了,他认为军机处大臣有人偷偷告诉了张廷玉,乾隆帝一怒之下就将张廷玉的配享太庙的资格给取消了,而且张廷玉的伯爵也给削了。

乾隆十五年的时候,乾隆拿了配享太庙的名单给张廷玉,让他自己想一想应该配享太庙吗。不过,乾隆二十年的时候,张廷玉死的时候,乾隆帝还是遵从雍正的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

历史简单说


张廷玉自康熙晚年即受重用,三朝大学士,还曾经当过乾隆的老师,但在张晚年时,却被革去爵位,上缴了几乎全部家产,只是念在多年的情谊,才放过张廷玉一家。其实张廷玉一直以来为官谨慎,从未留给别人任何把柄,才成为朝堂上的不倒翁,但他在退休以后,可能也是被多年的荣誉冲昏了头脑,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

雍正曾经允诺他在他死后配享太庙,这是清代汉臣前所未有的荣耀,他竟然上疏乾隆颁发手诏,保证他死后配享太庙。这引来了皇帝的极大不满,但依然照做了,紧接着,张廷玉又因年事已高,没有亲自进宫谢恩,而是派他的儿子前往,招致乾隆大怒:“伊近在京邸,即使衰病不堪,亦应匍匐申谢。乃陈情则能奏请面见,而谢恩则竟不亲赴阙廷。”三天后,张廷玉又亲自进宫谢恩,但此次进宫更触碰了乾隆帝的心事,认为张廷玉因党羽众多,才会有人给他通风报信而前来谢恩,对他大加申斥,并称他“如鼎彝古器”。由此,又便借朱筌案,进而对张廷玉进行了极为严厉的处罚,不久张廷玉便去世了。


但其实乾隆之所以爆发,并非只是因为“请颁手诏”和“谢恩”之事,更重要的是他早就对于前朝的老臣有所不满,在他执政初期,两位顾命大臣鄂尔泰与张廷玉之间就有党争,在上层官员中“满洲则思依附鄂尔泰,汉人则思依附张廷玉”,雍乾两代皇帝又是极为痛恨朋党的,鄂尔泰在之前已经被乾隆重重处罚过了,只不过是张廷玉一直没有露出什么把柄,直到退休。这一件请颁手诏的事件一方面让乾隆在内心上对张廷玉有了很大的不满,情感上有所疏离,一方面他所说的话被透露给张廷玉,又让他对“张党”更加不放心,所以才会下此重手。


红小豆馆主


这主要是原因乾隆皇帝对父亲雍正很不认同。

虽然乾隆皇帝在父亲雍正的葬礼上,嚎啕大哭,水米不进,全心全意的扮演着孝子的形象。但是根据乾隆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对自己的父亲,并没有什么感情。他很少提到雍正,偶尔提到,也是淡淡的口气,没有多少感情。所以他对父亲生前的宠臣兼好友张廷玉,也非常的不友好。

雍正皇帝临死前留下遗言,要张廷玉配享太庙。也就是说,张廷玉死后,他的灵牌可以放进供奉雍正皇帝的庙里,受到祭祀。这对于大臣而言,是莫大的荣耀。整个清朝,只有张廷玉一个汉族大臣,得到了这项荣耀。张廷玉为官谨慎,在雍正皇帝这种严苛的领导手下工作,却十三年如一日,从来都没有犯过错误。雍正死后,他又兢兢业业的伺候乾隆皇帝。后来,张廷玉感受到了乾隆皇帝对自己的不友好,于是提出辞职,但是乾隆皇帝非但不许,还对张廷玉吹毛求疵、百般折辱,似乎非要证明,父亲眼光差,张廷玉没有资格配享太庙他才肯罢休。最终,张廷玉被逼得在身败名裂中抑郁而终。\r

\r

张廷玉过世后,乾隆又装出一副皇恩浩荡的样子,允许张廷玉配享太庙。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乾隆对张廷玉的折辱,是对父亲雍正不满的一种折射。



阿穆教你假装读书多


主要原因是张廷玉上疏乞休,要求『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里』,触怒了乾隆帝。

告老还乡本身是人情之常,但是张廷玉和鄂尔泰在雍正帝大渐的时候,同受顾命,并有遗命他日可以配享太庙——配享太庙必须是所谓有定天下的大勋劳的所谓佐命之臣,张廷玉是个汉大臣,说到底不过是文学之臣,并没有出生入死,开基拨乱妖氛廓、佐命宣威海内清的殊勋,这本身显得很诡异,究其实,一则是因为张廷玉是了解雍正帝心思意图,文笔畅达迅速的得力文学侍从之臣,工作狂雍正帝的大量文字由其代笔,大政资划、訏谟讨论,对其非常依赖;二则是在雍正帝夺位上位固位的过程中,种种弑兄屠弟、诛年(羹尧)戮隆(克多)的作为,张廷玉不但作为亲历者全程在场、了然于胸,甚至很多时候本身就是其直接的帮凶。

雍正帝对张廷玉的酬庸不可谓不丰厚,从官阶角度,张廷玉雍正元年入直南书房,到七年即署理大学士事,拜相;从封赏角度,遗命配享太庙当然要等去世之后,但封为清朝一般只有军功才能封的伯爵,待之也不可谓不厚。

在乾隆帝看来,一方面,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张廷玉受恩深重,却只想着自己,是不知感恩;另一方面,张廷玉的老家安徽桐城(今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是“桐城古文派”(“桐城派”)的发源地和重镇,文风极盛,张廷玉归田,必然有人打听宫闱秘辛,留下文字,写成雍正秘史,这是乾隆帝万不可忍也是必须防范的;还有一个方面,乾隆帝对雍正帝时期涉及政治争斗骨肉相残得很多事痛心疾首,力图斡旋弥缝,因此也迁怒于他认为没有善加劝谏疏导而一味逢君之恶、推波助澜的张廷玉。

张廷玉不明乾隆帝这些隐秘幽曲的心思,喋喋不休地请求,哓哓不休地争辩,因而求荣反辱,被乾隆帝打击得体无完肤。

在打击过程中,张廷玉进退失据又说错做错了一些事情,导致乾隆帝认为他对年轻得新君有轻视之意,因此更加不满,打击也更不留情面。


谈古论金


向敬之

张廷玉生前达到人生顶峰,当是在乾隆初年,除了身兼总理事务王大臣、大学士掌机要外,还被乾隆打破了清朝文臣不封公侯伯的惯例。乾隆二年,张廷玉被封为三等伯,进位超品。

与此同时,张廷玉还兼任皇子师,在乾隆外巡时,总理朝政事务,值宿紫禁城。

然而,张廷玉始终是汉臣,而且年迈,要大乾隆帝近四十岁,几乎是相差两代,不免矛盾丛生。

一、张廷玉是雍正的顾命大臣,且受先帝遗诏指定,死后配享太庙,这是荣耀,也是保护。以成年即位的乾隆,自然想培植自己的新人,并以皇祖康熙为榜样,自然不喜欢雍正留下的老臣。当刘统勋弹劾张廷玉时,就得到了乾隆的支持。

二、张廷玉和鄂尔泰,都是雍正留下的重臣和老臣,他们都是保和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是位极人臣的权臣。这对于新皇而言,不是言听计从,而是倚老卖老。然而,他们结党缠斗,在朝十多年,经常终日不言一语,雍正朝即如此,乾隆继续利用,让他们相互制衡,同时给予两面打压。乾隆十年,鄂尔泰去世,乾隆以吏部尚书兼军机大臣、一等公讷亲替代为保和殿大学士,继续打压张廷玉,不使之势力抬头。

三、日见老迈的张廷玉,因先帝之宠,位高权重,不免恃权而骄,越发固执与激动,经常反对乾隆的政治主张,不给新皇情面。这更加让乾隆要对其痛下毒手。乾隆之举,就是不想张廷玉势力坐大和独大,威胁到他不断集中和强化的皇权。


以礼观书


张廷玉是三朝元老,为大清辛苦工作了五十年,是清代汉族大臣中唯一能够配享太庙的人。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张廷玉在年近八旬之时,却被罢官、削爵、夺配享、受尽屈辱。最后,甚至张廷玉的家都被乾隆给抄了。

按道理来说,张廷玉对乾隆来说是有着大功劳的。一方面来说张廷玉和乾隆关系非同一般,张廷玉长期担任乾隆的师傅,对乾隆不仅有教导之功,师生之谊,对乾隆的继位更是有拥立之功,是最为核心的辅政大臣之一。张廷玉辅佐乾隆十四年,可谓是忠心耿耿,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另一方 面,从乾隆对张廷玉的打击来看,张廷玉并无过错。首先是张廷玉请求乾隆重申让他死后配享太庙的成命,得罪了乾隆;其次是乾隆让他退休,张廷玉为亲自谢恩;再次是皇长子病逝,张廷玉不等丧期结束,急于南归。最离谱的还是张廷玉的儿女亲家学政朱荃匿丧赶考,贿卖生员,结果张廷玉受到牵连获罪。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乾隆会如此对待张廷玉,难道是因为乾隆忘恩负义?

说到底还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早期的时候由于根基未稳,张廷玉等人能够接着享受无上的荣宠。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乾隆帝位越来越巩固,张廷玉这些前朝的重臣便成了新皇帝专权的障碍。正如乾隆经常强调的那样: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则宽,当严则严。此联所洛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说得直白点就是,乾隆是不允许大臣分享权力的,一切权力都有集中到自己手中。

另外,结合满清自身的特点来说,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政权。为了维持统治,清朝一直以满洲为国本。在人事权力分配中,清朝始终坚持“内满外汉,首重满洲”的原则。比如天下巡抚满汉参半,汉人都督只占五分之一。张廷玉作为汉人官僚,他有能力对抗满人官僚么?

早年在雍正时期的时候,雍正能够庇护他,所以能够平安无事。等到了乾隆朝的时候,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拨人便争斗起来。满族官僚依附鄂尔泰,汉族官僚则依附张廷玉,所以这两派人的斗争也变成了满汉之争。乾隆表面上告诫鄂尔泰和张廷玉不要结党,但是实际上还是站在鄂尔泰一边,不断打击张廷玉和他的追随者。于是,张廷玉便早老年的时候备受欺辱。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乾隆对待张廷玉的态度,是由乾隆和张廷玉两个方面共同造成的。

先说说张廷玉。

张廷玉是康雍乾三朝老臣,也是雍正朝的被雍正一直倚重的首辅大臣,无论是在“九子夺嫡”当中还是后来雍正朝的“新政期间”,张廷玉是始终坚定的站在雍正一边,为雍正的登基和推行新政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如果说,康熙时期的张廷玉是因为明珠和索额图党爭,康熙为了平衡局面而提拔并开始重用的话,雍正一朝,张廷玉就是已经如日中天了,到了乾隆朝,张廷玉无论从重要程度和年龄上都已经开始日薄西山。

张廷玉在康熙,雍正两朝,除了是一位能臣,还是一位“纯臣”,他老成持重,从不结党。唯康熙和雍正马首是瞻,政务上也少有疏漏,为此尽管在康熙雍正两朝张廷玉也并不是没有对立面,但是处世干练,冠名磊落的张廷玉,即使是他的对手,政敌也拿他没什么办法,何况康熙和雍正对这个“纯臣干吏”欣赏有加,倚为心腹。

但是,两朝的重用和位置越来越高,使得张廷玉客观的变成了一个“门生故吏”和“家族后代”组成的庞大的派系团体的“掌门人”,张廷玉不再是“纯臣”,至少在乾隆眼里张廷玉不再是“纯臣”。

同时,康雍两朝,特别是雍正朝的功绩包括雍正答应的“享配太庙”的极端荣誉,使得张廷玉多少有一些居功自傲。具体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第一,和鄂尔泰之间的党爭问题。在康雍两朝,张廷玉最为被两朝皇帝赞赏和信任的就是“做不结党的纯臣”,张廷玉一直恪守“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为臣法则,以实干为原则,不妄议,不妄言。但是到了乾隆朝,这个“纯臣”已经成为了满朝文武当中“汉臣的精神领袖”,自觉不自觉的成了派系一方的的代表。而张廷玉竟然已经对此很麻木。这让乾隆非常不满,鉴于,或者说看在张廷玉对他的爷爷和爹的辅佐,乾隆总体上来说还是比较隐忍的。但是在心里,他已经开始讨厌这个“三朝元老”,而张廷玉竟然不自知,显然是老糊涂了。

在这一点上 张廷玉的错误在于,他对康雍两朝的贡献,想让乾隆买单。这一点上就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是这样的心态,把历史的功绩拿来让一个新的总裁签单。新总裁内心的厌恶可想而知。

第二,倚老卖老,并且有“拿老子绑架儿子”的嫌疑。雍正为了感谢或者说表彰张廷玉一直以来的“鞍前马后”,临终前承诺“他日张廷玉享配太庙” 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荣誉,整个清朝,也只有张廷玉有这个待遇。

这个承诺也有一点“遗诏”的意思,乾隆登基以后,没有再提及此事,想必心里不是很舒服,毕竟是相当于“父债子还”,张廷玉对于乾隆朝还有多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张廷玉对这件事很认真,认真到要亲自提醒乾隆,大概的意思是:你爹答应我死了以后享配太庙,你别忘了,最好你给我写个字据,免得到时候你不认帐。

这样就十分过分了。这相当于“空口无凭立字为证”——不相信乾隆的记性更不相信乾隆的信用!

相信乾隆心里恨得牙痒痒。但是做为皇帝还是要有风度的,毕竟这个承诺是他爹给的,推翻就显得小心眼。

而张廷玉三番五次的要求“告老还乡”,这让乾隆愤怒无比——这个张廷玉为了配享太庙,都等不到死,想活着看见这个“殊荣”。

但是,既想得到殊荣,又不想为朝廷,确切的讲是不愿意为乾隆朝效力,不但不讲理,还有藐视朕的意思——难道朕的德行都不配你为朕效力了吗?

当然,最终还是张廷玉老来昏聩,让自己的二儿子代他去谢恩,彻底惹恼了乾隆——朕就是在有涵养,也不能这么拿豆包不当干粮!

于是张廷玉被收拾了,收拾的挺惨的。

罢官抄家。

张廷玉算是晚节不保的典范。

再说说乾隆。

如果说乾隆的爹雍正皇帝是一个“面冷心热”的皇帝的话,乾隆就是一个“面善心冷”的皇帝。

乾隆是一个崇尚“乾刚独断”的皇帝,这个特点,从他后来重用和珅就略见一斑。

同时,乾隆对于他爹的很多做法并不是完全赞同的,尽管他爹给他留下了非常厚实的家底,但是他更加崇拜或者赞赏他爷爷的治国理念和“贤德君王”的形象,张廷玉和鄂尔泰之间的斗争,从某种意义上是对于“祖制”的理解,张廷玉的“祖制”是雍正的“新政”,而鄂尔泰的“祖制”是康熙朝的“开明”,但乾隆更倾向于后者,于是在张廷玉和鄂尔泰之间的党爭当中,乾隆是倾向于鄂尔泰。

对于张廷玉的“享配太庙”,乾隆并不情愿,尽管张廷玉也做过他的老师,但是“政见不同”使得乾隆并不看好张廷玉。

在乾隆看来,张廷玉已经过时了,但是张廷玉没有自知之明,迂腐,昏聩,结党,傲慢都是这个三朝老陈的标签。张廷玉的功劳属于前朝,对于乾隆来讲,张廷玉更像一个甩不掉的累赘。

另外一个方面,乾隆又十分期望张廷玉能为乾隆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主要是为了向世人说明乾隆皇帝是一个英明的皇帝,张廷玉这样的老臣也会不顾生命辅佐他,崇拜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那个时候配享太庙,就是乾隆对朝臣的“特别嘉奖”。可以彰显乾隆皇帝的“英名贤德”,可惜的是张廷玉真的昏聩了。

于是,乾隆翻脸了。

有时候,如何全身而退,也是一门大学问。


步武堂


首先认识一下乾隆皇帝吧,这个从小就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皇帝,在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表现出了极为深厚的功力,尤其是康熙末年九子夺嫡,康熙被几个虎狼一样的儿子争夺储君大位而相互下畔子,搞得康熙头疼不已,此时难得的发现了这个如此善于哄自己开心的孙子!或许出于童言无欺或者想给自己放松吧!将这个孙子接到自己身边训练,当然也有可能是康熙皇帝试图调教这个孙子的秉性!



从雍正王朝中结尾,八王爷对有可能与乾隆竞争皇位的哪位话语中若说,乾隆皇帝实际上是一个和八王爷极为相像的人,对外总是展现出谦和,对事却极为手段强硬,这样的一个人物实际上与康熙雍正两位皇帝的秉性都不相同,或许更为接近雍正骨子里的阴狠!



因此对于这个三朝元老张廷玉,乾隆皇帝更是忌惮,这位康熙雍正的贴身秘书,或许掌握有这两位皇帝对乾隆的一些负面信息,对于掌握了皇权的乾隆来说,虽然贵为天子,但张廷玉的存在无疑是一个无形的精神枷锁,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怀疑的会被张廷玉拿来与前两位皇帝做对比!



因此对于急于大展拳脚的乾隆皇帝来说,这些老臣是不能留下的,而且也不能让他们带着光环离开,必须在自己的手里以一种失败的形象示人,这就是张廷玉必须落个被乾隆皇帝刁难的悲惨境地!



乾隆皇帝的阴狠和自大还表现在中后期的好大喜功上,清朝国力走下坡路,从乾隆时期就埋下了伏笔,乾隆后期放任贪官,大肆出游江南,使得清帝国的官员都以贪腐为相互攀比的噱头!


泾水书生


1、张廷玉长时间在宫中,知道的事太多;

2、张廷玉家族在朝廷做官的太多了!有近20余人,属于杀猴儆鸡。

3、张廷玉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实力强大,对朝政决策形成了极大影响;

4、在雍正时期就受到朝廷厚待,可谓皇恩浩荡,作为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位高权重;


5、雍正喜欢,却不是乾隆喜欢的类型。

张廷玉在雍正时期是很牛的,雍正遗诏,张廷玉配享太庙。

乾隆作为性格豪放、性情高雅的一个皇帝,不喜欢张廷玉,而是喜欢和珅这样能说会道、颜值还很好的人。

可怜伴君如伴虎,加之受女婿案件的牵连,为大清效力五十余年之后,在1755年忧郁病逝。


小女子跃马扬刀进东京


张廷玉是“在清代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中,张英、张廷玉、张若霭,祖孙三代,侍值内廷,颇受康、雍、乾三帝的青睐,可谓合家顶戴,满门朱紫。尤其张廷玉,‘登朝垂五十年,长词林者二十七年,主撰席者二十四年,凡军国大事,奉旨商度’。(转引自360百科),可见张廷玉是清代重臣,也是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他曾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清代的军机处制度、奏折制度、吏治等等的建立完善都有张廷玉的功劳。雍正临终前特意指出,“他日以张廷玉配享太庙”。汉人侍满,最终获得皇帝信任,是相当不容易的。张廷玉非常看重这份荣誉。

乾隆帝

所以,到了乾隆这一朝,虽然张廷玉一直十分在官场状态,谨小慎微、为人低调,但也因为卷入了党争,与满族官员鄂尔泰形成鼎力之势。一度形成满族官员依附鄂尔泰,汉族官员依附张廷玉的局面。各个官员都要站队,两大纵队可着实让乾隆恼火不已。毕竟,权力的实际掌握者在这种制衡之中到底是谁,真不好说。

到了最后,张廷玉又十分在乎自己退休百年之后能否“配享太庙”,并向乾隆问询。乾隆好歹不好改了先帝的“指示”,答应了他。但不成想,第二天来谢恩的竟然不是张廷玉而是他的儿子。本来就恼怒的乾隆皇帝是忍无可忍了,索性就削了张廷玉的爵位。到死,张廷玉都胆战心惊不知道乾隆帝怎么对待他。一直到张廷玉身后,乾隆还是按照雍正帝的遗嘱,使他“配享太庙”。

有时,身为臣子过于沉浸于角色,反而失去自由与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