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无私的包拯为何在死后为自己准备二十多口棺材,分七门而出?

用户58543928087


提到古代的清官大家应该下意识想到的便是包拯,包拯在古代可是出了名的为官清廉,包拯不畏权贵,无论谁犯法都一视同仁,包拯在北宋时期可谓是家喻户晓,被老百姓称为青天大老爷,在民间流传了不少关于包拯的故事,其中就有包拯出殡的故事,当然包拯出殡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已经不可考了。

人们不仅仅是爱戴包拯,而且已经将包拯完全的给神化了,众所周知包拯做官的时候可是得罪了不少人,因为他办案的时候无论对方的身份到底有多么的尊贵,他全都不管,只要有罪他就会处理,在他活着的时候这些人不敢和他对着干,因为包拯之所以敢这样做,最重要的是因为皇帝在他身后撑腰。

根据记载,包拯生前仅仅是针对权贵的奏折就就有数百份,可见包拯有多少死对头,包拯同样也害怕这些人在他死后算账,毕竟古人是有这个习惯的,在仇人死后挖坟掘墓,挫骨扬灰都是正常的。包拯生前的时候不怕这些,可是死了之后的事情谁能说准呢?

于是乎包拯定下了一个遗嘱,自己出殡的时候要有二十一口棺材同时从城门抬出,在这二十一口棺材之中,只有一口棺材中有包拯的尸骨,有趣的是,当时盗墓贼看到这件事之后,还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绝对不能盗包拯的墓,可见包拯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哪怕是盗墓贼都很尊敬他。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事只是野史之中记载的,正史之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所以这件事大家当做茶余饭后的闲谈就可以。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公元1062年,包拯突然暴病身亡,享年63岁,但是包拯生前叮嘱家人,在其死后定要用21口棺材,分别从7个城门出城,并在自己的墓地附近将这些疑棺也下葬,家人们也确实照办了。

一:有人就会问,包拯这样一个清官,深受百姓爱戴,为何在下葬的时候如此铺张浪费,这么大的排场,完全不符合包拯的行为,那么包拯此举究竟为何?

其实包拯之所以交代家人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并不是高调做事,铺张浪费,要知道包拯一直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史书记载他在端州为官一年,回乡之时连端州的砚台都没带一块回家,端州的砚台是出了名的好。事实上只要包拯去任职的地方,当地赋税都有所减免,所以说包拯之所以让家人用这些疑棺主要是为了迷惑他为官时所树立的对手,因为他得罪的人实在太多了。

据说当时包拯为官时,朝中已经是乌烟瘴气,贪官污吏数不胜数,甚至有的官员在其位不谋其政,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国库空虚,整体国力一天天落后,再加上当时北宋又受到了金朝完颜家族的侵略和压迫,必须每年向金朝纳贡,所以包拯上奏皇帝,要求严惩那些官吏,尤其是不做实事的贪官,恰巧包拯遇到的是仁君宋仁宗,仁宗也是出了名的仁义,他不仁看见百姓疾苦,所以力挺包拯,按小说描述,还赐了尚方宝剑给包拯,可以先斩后奏,虽说是小说,但是宋仁宗的确非常信任包拯的。

史书记载包拯在一年内弹劾了180多名贪官污吏,一时间轰动全城,整个城中的百姓无不欢庆。

所以人包拯在生前得罪了太多的高官,认为自己在其死后,这些高官或者高官的后代定会将自己挫骨扬灰,于是效仿三国时期的曹操,曹操是因为自己就是靠盗墓发家,自己疑心重,去世之后采用72疑冢,包拯则认为自己用21口疑棺即可。

二:这21口疑棺有作用吗?

实事证明,包拯采用的21口疑棺,分散下葬确实有用,很多他身前得罪的人根本就找不到他的具体墓地,即使找到也只是找到了假坟墓。

很多人会问,难道盗墓贼都找不到么?其实不是盗墓贼找不到,而是在盗墓行业内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不盗关羽墓、不盗诸葛墓、不盗包拯墓;而包拯得罪的又不是盗墓行业的人,所以他们也就很难找到真实的目的了。

其实还有一点就是包拯下葬之后村名自发性的去保护这些疑冢,虽然他们也不知道是哪个,但是只要有人对这些疑冢下手,他们就将这些人赶跑。

后来因为金兵入侵,不知谁起的头,发现墓地里面有很多金银珠宝,于是大肆挖掘坟墓,搬运珠宝,而包拯墓地也深受其害。知道南宋时期,皇帝派人重新修缮了包拯墓。

三:包拯墓被发现

1973年,安徽合肥建立钢铁厂的时候,需要动土迁墓,然而就是这次建厂,发现了包拯的墓地,当时那些考古专家发现这附近竟然有几十座墓地,他们对比这些墓地之后,决定从最小的入手,结果发现一块写有"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的墓铭\

羽评郡主


史书记载,包公在出殡的那一天,一共有21口棺材同时从合肥的七个城门中被抬出,在这二十多口棺材里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包公为什么要为自己准备二十多口假的棺材呢,其实这就和曹操的疑冢一样,是为了防止仇家盗墓,因为包拯当官期间,得罪了很多权贵,即便是当朝宰相,包拯也公然弹劾过。弄这么多的棺材,其目的就是为了掩人耳目,防止被人偷坟掘墓,挫骨扬灰。
包拯下葬后,其家人还散布了一些谣言,比如一些虚假墓地,棺材诅咒这样的话。南宋时期,包拯墓地遭到了金军的破坏,包拯和其夫人的墓都遭到了严重挖掘。后来又有人重修了包拯墓,包拯又重新和自己的夫人葬在了一起。
1956年,包拯墓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文革期间,包公墓未能幸免难,1973年,考古人员开始挖掘包拯墓,在其墓中一共发掘出6具骸骨,其中就有包拯、董氏和其他后人。
1985年,包拯墓得到重建,其实,在河南的巩县也又一处包公墓,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河南的包拯墓是真的,后来在合肥挖掘出包拯墓以后,才知道河南巩县的包拯墓并不是真的。

季末锦年123


小时候听我奶奶讲,包拯的儿子一生都不听他的话。包拯为了死后顺利投胎转世,故意立遗嘱说让儿子在他去世后将他埋在黄河河心。他认为黄河水中间埋人不可能做到,而且儿子一直不听他的话,估计会将自己安葬在一个风水宝地。但那年恰巧天气大旱,黄河断流河床暴露,一生都没有听过包拯话的儿子觉得应该听从父亲遗言,将父亲的棺椁埋在了黄河之中。后来很快河水上涨将包拯墓淹没,导致后来包拯无法投胎转世,后世再没有了这样刚正不阿的好官。实在是天意不可违。


昨晚醉了1


包拯的一生公正清廉,刚正不阿,他清如水,明如月,为老百姓做出了很多事情,因此在民间人们都称包拯为青天大老爷。民间各种戏曲、古书、评论里关于包拯事迹的更是卷帙浩瀚。

包拯的外貌特征是,额头上有一个月牙,面如黑炭,三口铜铡铁面,脸上写满了刚正无私,包拯还能决断阴阳二界。其实,真实的包拯,并没有如此神奇,更没有这么多牛的故事,但是他公正清廉、刚正不阿的故事是真的。

据史书记载,包拯当监察御史期间,一共向皇帝递送了187份奏折,这些奏折的内容无他,全部是弹劾哪些贪官污吏和庸官腐臣的,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包拯在当官期间得罪的人是非常多的。

嘉佑七年,一生清廉的包青天离开了人世,当时宋仁宗为了表达包拯的功绩,将其追封为礼部尚书,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部长官衔。包拯在东京汴梁去世,去世后,包拯是被送往老家安徽合肥下的葬。

史书记载,包公在出殡的那一天,一共有21口棺材同时从合肥的七个城门中被抬出,在这二十多口棺材里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包公为什么要为自己准备二十多口假的棺材呢,其实这就和曹操的疑冢一样,是为了防止仇家盗墓,因为包拯当官期间,得罪了很多权贵,即便是当朝宰相,包拯也公然弹劾过。弄这么多的棺材,其目的就是为了掩人耳目,防止被人偷坟掘墓,挫骨扬灰。


o161510544


一提到包拯,包青天,相信许多人都想到了他的铁面无私,不仅在人间能够为百姓申冤,到了地府,也成为十殿阎罗王之一,坐镇阴间。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是民间极其爱戴的一位清官。


包拯死后,为自己准备了二十多口棺材,而自己的真身就藏在其中一个里面,分七个门出来,从此,别人都不知道他到底葬在了哪里。当然,很多人都已经猜到原因了,他是怕生前得罪的那些小人或者奸臣的后人会报复,所以才想出这样一个办法。

其实,不止是包拯能够想到这个办法,古人有许多都这样防止自己的墓被盗。诸葛亮曾经采用木断绳破的方式,让自己的棺椁不被人盗取。曹操的72疑冢也是让人拍手叫绝,没人能找到曹操墓。



武则天的乾陵则用各种机关和坚固的建筑技术,让盗墓者无计可施。郭沫若先生曾惦记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半辈子,最后也没敢动。


历史密探


给自己准备这么多假棺材。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怕一些仇家来报仇,历史上的曹操也这样做过,包拯一生办案铁面无私,肯定没少得罪人,栽在包拯手下的人是数不胜数,其中还有一些权贵。包拯弄这么多假棺材的目的就是用来迷惑对方,防止被人盗墓,这样积累了一生的名誉就毁于一旦


古今说史


老九分析。在我国古代,古人,尤其是一些刚正不阿的人物,会采取不同的手段想方设法隐藏自己真正的墓葬,其中,包拯为自己准备二十多口棺材,分七门而出,也是其中的一种手段。

史书记载,包公在出殡的那一天,一共有21口棺材同时从合肥的七个城门中被抬出,在这二十多口棺材里面,只有一口棺材是真的。

至于包拯为什么要这么做?可能各位朋友不知道真相,但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包拯在当官期间,刚正不阿,不畏权贵,上打奸佞,下除小人,得罪了朝中很多大臣。

古人乃至现在的老者,讲究入土为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死后被人挖坟掘墓,暴尸荒野,是所有世人绝对不能忍受的。所以,为了掩人耳目,保护躯体,即使是大公无私的包拯,也采取了这种防范手段。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类似于包拯这样,对自己的陵墓采取防范措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接下来,老九与朋友们一起讲讲另外几个典型例子。

诸葛亮墓

《三国志》里诸葛亮的遗命上说“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所以根据他的遗命,后主刘禅就把他葬在定军山下的武侯墓。但是相传定军山只是诸葛亮的一个假墓。

相传诸葛亮弥留之际,他遗书后主刘禅,嘱其在他死后,将尸体入棺,由四名士兵抬着向南走,杠断绳烂之处便是他的葬身之所。 于是他命四个关西壮汉,抬着他的棺一直往南走。这四个汉子抬了一天一夜后,终于体力不支,但是此时杠未断,绳也未烂。四个人商议后,将诸葛亮的棺就地掩埋。回去后,他们报告刘禅,说将丞相棺掩埋于杠断绳烂之处。刘禅听了报告后觉得不对劲,怎么这么快就会杠断绳烂呢?于是将四个人抓起来严加审问。四壮汉经不起皮肉之苦,只好招认。刘禅大怒,以欺君之罪将四人杀死。但是,四壮汉被杀后,世人就再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葬地了。

曹操墓

据《三国志》等史料 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没有封土建陵,没有随葬金玉器物,也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殿。数百年后,墓葬简单的曹操墓就湮没在历史的陈迹之中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称,曹操遗命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渲染了曹操的奸诈。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一篇《曹操冢》点出曹操墓可能在其设的 七十二疑冢之外,更显示出其诡诈。随着这些杰作的流传,曹操墓之谜就更加引人注目,也更加扑朔迷离了。

武则天墓

如果问世界上那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

武则天是一个善于用时间打败一切的人。她14岁入宫,先是用18年时间当上了皇后,然后又用35年时间当上了皇帝,死后又用1200年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固以及其魅力的不朽。就连郭沫若先生去世前,都还念念不忘中央批准发掘乾陵。可以说武则天是生前征服了天下,死后征服了历史。

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12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乾陵者就有17人之多,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出动人数40万之多,乾陵所在的梁山几乎被挖走了一半。然而时至今日,乾陵依然不抛弃、不放弃,像许三多一样恪尽职守地保护着主人武则天和丈夫李治的遗体。至于陵墓为什么挖不动,除了地势、风水等因素,个中原因,只有留待后世摸索。


不过,先人给我们留下了诸多历史文明,留下了璀璨的文化瑰宝。作为后人,老九认为,我们应当充分保护好祖先的陵寝,让他们安眠于九泉之下。

听老九谈历史,谈点不一样的风花雪月,趣事奇闻。关注 历史段老九,做你的历史情报局。


历史段老九


这是不可能的,完全是子虚乌有,是民间传说。

第一,古人是极重香火的,唯恐自己的坟墓没有后代子孙来祭祀拜扫。如果包拯真的准备了二十多口棺材,那肯定有二十多个坟墓,后代子孙去哪里祭祀呢?

第二,包拯一生清廉,《宋史》说他“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也就是说,虽然官做的很大,但是平时使用的东西跟平民一样。这样一个简朴的人肯定不会在墓中陪葬很多财物,怎么会担心坟墓被盗呢?

第三,《宋史》记载了包拯的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也就是说,包氏一族是有一处公墓的,包拯说子孙如果做了贪官,不得葬在公墓中。可见不得在家族公墓中埋葬是一种羞耻之事。包拯怎会允许子孙将自己埋在别处?难道包拯自认为是贪官吗?

第四,包公墓就在安徽省合肥市。1973年,合肥一家钢铁厂为建一座石灰窑,要把位于厂内的包公墓搬走。省、市文物部门和包氏后裔参与了对包公墓的清理、挖掘工作。包公遗骨在1980年重新葬在了合肥市中心的包公园内。


不过,当年在发掘包公墓时,确实发现包公后人祭拜的墓实际上是包公夫人董氏的墓。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把中华大地蹂躏了一番。对于北宋各高官的坟墓,他们也不放过,曾经的包拯墓就被他们挖掘过。在南宋时期,包公后人曾经重修包氏墓园的时候,鉴于金兵掘墓的惨痛教训,在远离墓群的地方,修了一座小墓,把包公遗骨迁到这个小墓中,这个墓才是真正的包公墓。包氏家人为了掩人耳目,还在这个墓的相对称的一方建了一座假墓,古代又称为“疑冢”。后来经过历史的沧桑变化,包公后人对这个重要的秘密已经毫不知情,把原先包公夫人的墓误认为是包公墓祭拜,而被金兵挖掘过的原包公墓也早已湮没了。

也许正是因为包公墓有这么一段复杂的经历,才在民间产生了“二十几口棺材”的传说吧。


梦露居士


民间演绎实在太离谱了,这种事情一眼看去就知道是假的。可笑有的答主还振振有词——有史记载。

包拯大公无私不假,一生得罪了不少人也不假,但是,包拯后期担任的最主要官职是御史中丞,他弹劾的,都是省部级以上高官。

在《宋史·包拯传》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确实提到了包拯弹劾三任三司使(简单来说相当于财政部长)。不过,被他弹劾的三任官员诸如张尧佐、宋祁、张方平,那都是宋朝名臣,无论是人品还是能力,在时人笔记以及后世史料中,都是相当不错的。

他们被弹劾,都不是因为贪污受贿,能力不行,而是另有原因。

张尧佐因为是后宫妃嫔的伯父,属于外戚。包拯提出外戚不得进入宰执,于是,张尧佐被罢免。

张方平是因为买了一处便宜别墅,被包拯弹劾说有仗势欺人,没有公平买卖,于是张方平主动辞职。

宋祁是因为家中小妾太多,生活作风比较糜烂,被包拯弹劾。

严格来说,被包拯扳倒的这三位都没有违法。

因此,当时人们对包拯连续扳倒三位三司使,并没有像民间演绎的,什么拍手称快,仿佛是扳倒了什么罪恶黑势力一般。反倒是在宋史中特别提到,欧阳修嘲讽包拯蹊田夺牛,做事情太过了。

并且,包拯在去世前几年,已经离开了御史中丞岗位,担任枢密副使。枢密副使宋朝执政之一,类似于今天的国务委员,副宰相级别。不过,宋仁宗让包拯担任这个职务,更多是因为包拯年纪大了,让他远离分争,安享晚年。

当然,也有人说,是宋仁宗和宰相们觉得包拯太烦人,于是将他调离岗位。

历史上的包拯并不擅长破案,他主要就是一个谏官。他弹劾官员是职责所在,被扳倒的官员对包拯自然不高兴,但决不至于做到挖坟掘墓这种卑劣的地步。

另外,包拯一生清廉,无钱财可盗取,更不惧鬼神,根本不会搞什么准备二十多口棺材这种搞笑的事情。这种事情放在曹操身上,还能唬人,放在包拯身上根本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