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圣约瑟大教堂;江西之最,全国天主教堂名列第三

抚州天主教堂 位于江西省临川市文昌桥东的灵山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于民国7年(1918年),建造时间长达10年。这座教堂的规模不仅是江西之最,在全国天主教堂(胡庄教堂、济南洪家楼天主教堂)中名列第三。

天主教是基督宗教主要派系之一。中世纪时,基督教正教会成为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公元1054年,基督教东西教会大分裂,东部称正教,亦名东正教;西部称公数,亦名天主教。十六世纪,西部教会内又发生反教宗统治的宗教改革运动,分化出脱离天主教的新宗派,即新教;新教又不断分化,繁衍出若干派系。

元代期间,天主教传入中国,称也可温教或十字教。明代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来华,天主教再度入华。清雍正年间,正教亦派教士来华。嘉庆年间,英国人马礼逊来华传新教。鸦片战争前后,新教名派纷纷传入中国,迅速扩展至广大城乡。

整个教堂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9平方米,教堂长62米,宽34米,高30米,前后共有六座塔楼。

门上方三角形尖上是一个拉丁“十”字架,“十”字架顶点距地面得垂直高度为28.5米,下面一个圆形花窗占据着显著地位,这圆花窗是哥特式教堂的一个典型特征,它呈圆形,有精致的石肋分隔,好似轮辐,它暗示太阳,象征着基督,而嵌入的圆花则代表圣母玛利亚。当阳光明媚之时,特别是在里面的高大祭坛上,这种花窗可以产生非常动人的色彩效果

教堂外型以尖拱、尖顶为合成要素,并用青砖和经过精工细凿的红石、白麻石镶嵌而成,轻灵的白色线条统贯全身,色彩鲜明。

教堂正面两侧各有一座钟楼和一座塔楼,钟楼高达28.4米,中间则有一大门、两小门。门面两边细长的立柱支撑着尖拱廊,并连接着两旁的塔楼,这种构造使人感到这栋石砌建筑的外观不那么沉重;加上它以垂直线条和图形代替了平行线图,所以又一种“轻盈重直,插上天空”之感;另外还加强了整个建筑物向上升腾的印象。

大门上首有尖顶高窗,还有大型的白玫瑰花,负荷着铜色十字架。

大门上首和塔楼楼身还设有石刻神龛,神龛中分别挂有耶稣、圣母玛利亚、约瑟、天使塑像,庄严肃穆。教堂后部东西两面各有一门,门首均建有两座塔楼,南北相对。钟楼顶部饰以白色幡带。整个教堂,风格典雅,雄伟壮观。

教堂小门

教堂里的平面形状是拉丁“十”字形,也就是纵长“十”字形,东西走向,可细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称为“中堂”,“十”字形较短部分是“袖廊”,紧*袖廊并抬升一步的是“唱诗坛”和“神台”。中堂比侧翼的走廊宽,空间更高,成行地支在立柱上的尖拱将中堂和走廊分开。

教堂中央的神台上,悬挂着若瑟、耶稣、圣母玛利亚3座塑像。《圣经》说,圣约瑟是耶稣的养父约瑟,天主教尊约瑟为圣人,所以称为“圣约瑟”。

立柱是红色的,称为“科林斯柱”,共有58根,粗壮挺拔,穹顶离地面15.3米,两排分立于大厅两边,其余嵌套在墙中。

教堂四壁墙面被14,200块红、黄、蓝、绿异型玻璃花窗占满,最高花窗为13.5米,充分体现了12世纪以后,人们追求光明的心绪。

圣母玛利亚是耶稣的母亲,据《新约全书》的记载,她是童贞女,由“神灵感应”而生耶稣,天主教尊为“童贞圣母”。

教堂墙面的红砖可以清晰看到天主会字样。

抚州圣约瑟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是哥特式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12世纪至16世纪初欧洲出现的一种以新型建筑为主的艺术,包括雕刻、绘画和工艺美术。这种建筑风格一反罗马式厚重阴暗的半圆形拱门的教堂式样,而广泛地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天国神秘的幻觉。反映了基督教盛行的时代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面貌。代表作有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英国的林肯教堂、意大利的米兰教堂等。

抚州天主堂是抚州天主教总铎区的总堂,隶属余江教区,管理乐安、宜黄、崇仁、临川、东乡、金溪等6县教务。创办有震华小学、德华小学、真光中学、老人堂、育婴堂等慈善教育事业,还在临川县(今临川市)上顿渡创办圣约瑟女修道院。

抚州天主堂1958年整修过一次,1987年又再次维修。是附近地区天主教信徒弥撒等圣事活动的重要活动场所。

老于当晚拍照的时候,与当地的百姓闲聊。当地人说,过一段时间,政府把教堂前面的建筑物都拆除掉,这样做,是为了给教堂一个更好的环境,把教堂打造成为一个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