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年间山西“赵二姑冤案”始末

道光三年(1823),山西榆次发生一起官宦相护、行贿受贿、逼死人命的“赵二姑案”。一个13岁的小姑娘沉冤何以引起皇帝龙颜震怒,再三严旨关切?不仅仅在于该案前后牵涉山西省巡抚、道台、太原府、榆次、忻州、平定各级衙门七名官员被革职查办,震惊朝野,更因此案令他既感痛心,又觉钦佩,就维护社会道德基础而言,这个13岁的农家姑娘甚至比朝廷柱臣更加坚贞和可贵!

山西榆次县东双村农民赵添和有一女赵二姑,13岁,性格刚毅,品貌端庄。阴历六月初一,赵添和下地耕种,中午时分,母去送饭,留女儿二姑一人守门。邻家恶子闫思虎趁机闯入,二姑因不能拒,惨遭施暴奸污,赵家父女遂状告到县衙。

阎家得知赵家告状,即与邻居卜尊周商议。卜尊周正好在榆次县衙当差,经他说合给钱,贿赂了知县吕锡龄。县令受贿,反诬和奸,二姑悲愤难忍,从袖中抽出剪刀猛刺咽喉,以死抗争,帮助申辩的叔父赵添中急忙上前抢救。当他拔出剪刀时,二姑当场气绝身亡,县令诬陷为侄女申辩的赵添中当堂杀人,并唆使堂上县吏提供伪证。

赵二姑的母亲上诉到府衙。府台袒护县令,逼她是诬告。其母悲愤交加,一头撞向公堂,顿时血流满地,幸亏其父抢救及时,才脱离了生命危险。母女二人以命相搏的反抗,却没有唤醒吕锡龄的天良,他下令“维持原判”,把赵二姑的父亲赵添和赶出了县衙。

无奈之下,赵添和到京城投诉至御史梁中靖。梁中靖仔细询问了案情始末,以为原判决与事实不符,应予澄清,便奏知皇帝。

道光帝当即传旨,令山西巡抚邱树棠提审此案。邱树棠接旨后并未亲审,而是委托山西按察使卢元伟、太原知府沈琮、忻州知州庆纯、平定州知州贾亮采、太原县知县章颂椿及榆次县知县吕锡龄会审,结果仍维持原判。梁中靖通过明察暗访,查清了赵二姑的冤情及山西各级官吏串通包庇、收受贿赂的情况,立即向皇帝奏报。

道光四年二月初三(1824),道光帝下旨说案件疑窦丛生,需要重审。在梁中靖的亲自参与下,最终经刑部审理,真相大白,沉冤申雪。五月初二,道光帝降旨,命山西巡抚邱树棠派人将阎思虎、榆次县衙门丁苏大尤、刑书董必达、皂役曹宗洛、散役要维、郝明、武思德、郝添源、仵作李文及卜尊周和山西地方有关官员押解来京交刑部严议,且严词关切“该抚务严饬委员沿途小心管解,赶紧行走,倘有疏虞,惟该抚是问,恐不能当此重咎也”

六月十三,道光帝再下旨明示此案处理结果。最后,奸污赵二姑的恶棍阎思虎依律问斩,卜尊周、董必达一干奸吏差役全部严惩;知县吕锡龄以上7名官员被查处问罪,其中巡抚邱树棠因未亲自审案,革职查办,至于良心泯灭的吕锡龄,道光帝恨极,“胆敢骫法营私,致酿人命,昏墨欺朦,情殊可恶”,发往伊犁苦役,榆次县则依旨为赵二姑建坊旌表。

赵二姑一案,让道光帝深感各地吏治之坏不得人心,于是又让各地官员以此案为诫,并借机整顿腐败的官场。此案处理结果对贪官污吏起到强大的震摄作用,然前朝问题成堆,积重难返,他虽痛下决心,怎奈官僚阳奉阴违,巧言搪塞,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