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正之德,正名为先”,正德皇帝名不副实只因德不正

提到正这个字,大家能立刻想到的大概是正气、正义、正派、正心这些词。不错,这些都是正之德的重要内容,然而,有一点人们常常忽略,那就是正名。

古代有一个名词叫名教。像儒教和礼教一样,它的意义不是教派,而是一种儒家的思想道德体系。本是名号和教化的意思,后来演化为治国观念和道德守则。西汉大儒董仲舒提出"审察名号,教化万民",目光独到且长远、脑子好使且开阔的汉武帝欣然接受了这个儒家观点,快速地将之推广到全国,并规定为具有国策地位的治国理念,世代相袭,对大汉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汉朝以孝治天下,每个皇帝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即是汉行名教的表现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我们熟知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名教的指导思想,是两个字:正名。

什么叫正名?一则名实相符,名副其实,二则严守名号,不得有误。但在汉朝及其后重视儒家的朝廷却把正名玩偏了,只重严守名号,不重名实相符。比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这句话,汉朝给出的解释是,君王就是君王,臣仆就是臣仆,父亲就是父亲,儿子就是儿子,后者对前者不得有任何不满和反对,然而,先秦儒家的本义却是,君王就要有个君王的样子,臣仆就要有个臣仆的样子,父亲就要有个父亲的样子,儿子就要有个儿子的样子,君与臣、父与子都要履行彼此的天赋之责。所以,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说,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后世对正名之道的断章取义,渐渐形成了极为森严的等级制度,极度地扭曲了人性,故而,鲁迅先生才在小说里痛斥吃人的礼教。礼教的严守贞操和名教的严守名号差不多是一个概念。

礼教也好,名教也罢,都是封建专制的产物,现在自然要摒弃,但是,先秦儒家的正名思想在今天依旧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我们的工作。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名正言顺,是儒家的理想,也是我们职业生命中应该有的追求。简而言之,真正的正名,就是享有怎样的地位和权益,就要践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例如,你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就要胸怀企业,既要做好分内的工作,也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去面对企业的各种困难,忧公司之忧,必要之时,挺身而出,此谓当仁不让。

明朝中叶有一个皇帝年号正德,人称正德皇帝。虽名正德,却相当没有正之德,有皇帝的架子,却没有皇帝的样子,享尽皇帝的权利,却未担皇帝的职责。说来很有趣,他突然对军事起了兴趣,就封自己为大将军,据说,还刻了个大印:大将军朱寿印。他未经大臣同意,私出京城,跑到边区去指挥打仗。虽说表现出了一定的军事才能,将如狼似虎的敌军抵御在了国门之外,但终究是冒险,终究是胡闹。因为事关社稷安危,皇帝是不能率性而为的。后来更有意思,江西的宁王造反,他兴冲冲地带着大队人马从北京一路扰民南下,所到之处,鸡飞狗跳。可是,刚到南京,就传来消息:王阳明同志抓住了宁王朱宸濠,平定了叛乱。这本是喜讯,但在正德皇帝这里却成了噩耗。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居然下令把朱宸濠放回鄱阳湖,要亲自和叛贼打一仗。幸好大臣们好说歹说把他给拦住了,可是御驾亲征的瘾还是要过一把的。于是,大臣们就安排他在非常严密的安保条件下和朱宸濠单挑,手到擒来,方才作罢。

正德是一个名不副实的皇帝,并非因为他如同可怜的汉献帝那样被架空、被操纵,而是因为他集大权于一身却不务正业,典型的身在职中不履职、身在福中不惜福。也许是连上天都觉得这个天子太不安分了,早早地就把他召回了天庭。宁王之乱后,正德在回銮的路上溺水,不久即离开人世,享年二十八岁。历史上类似正德、甚至比他还不称职的皇帝可谓多如牛毛,而不把工作当回事的大臣更是数不胜数,居其名而不任其责,弄其权而不行其道。毫无疑问,尸位素餐,是人生的悲哀。在工作中,名实不符,领导不像领导,员工不像员工,如何能把一个企业一个机构发展壮大,又如何能让职业生命光荣绽放呢?名不能正,谈何正心诚意、修齐平治?所以,正之德,正名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