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爱乡,无关富贵;还乡,不必衣锦——仁者爱乡

从古至今,中国人安土重迁,因为有一种深深的故乡情节。迫于事业和生活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但是,回家,始终是游离在外的中国人,不能忘却的一个梦想。可以这么说,有一种中国梦是回家的梦。

项羽把都城从富饶的关中咸阳迁至名不见经传的彭城,只因为一句话: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项羽决定锦衣不夜行,许多人笑话他脑子少根筋,还弄出了一个诚语沐猴而冠。诚然,历史证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层面,彭城都不适宜做国家的首都,而定都彭城对项羽的失败也确实产生了关键的影响,但是从人心的角度而言,项羽衣锦还乡是无可厚非的。

大多数流落异乡成异客的人很难在青春正盛之时回到故乡,但是他们往往会有一个执拗的念想:风烛残年,落叶归根。杜甫追寻政治理想大半辈子,四处漂泊,艰难苦恨,顿挫潦倒,最后据说死在了洞庭湖的船上。诗圣的生命为何会结束在一艘破船上?这一次不再是流浪,而是回家。死在回家的路上,尝尽艰辛的诗人也许是无怨无悔,唯一的遗憾:没能到家。

韩老师:爱乡,无关富贵;还乡,不必衣锦——仁者爱乡

外国人友不太理解中国人落叶归根的生活理念,在外地打拼了一生,好不容易安下了家,却偏偏选择在晚年的时候扔下繁华锦绣、回归乡土。如此这般,当初又何必离开?外国友人不好理解,我们也解释不好,只能说,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无奈,中国人有中国人的热爱。

当然,让外国友人无比惊诧的还有中国一个节日:春节。发生在春节期间的世界上最大规模人口流动叫春运。大年除夕之前,人们在风霜雨雪中匆匆赶路的目的地高度一致,那就是家乡。每个中国人心目中最亲切最神圣的地方。

为什么要落叶归根?为什么春节一定要回家?因为家里有人,亲人,爱人;因为家里有情,乡情,亲情。既有所待,必有所向。家,是人生的温柔乡;乡,是人心的避风港。有一句现代诗是这么写的:人间最美的人是家里的人,世上最美的路是还乡的路。

韩老师:爱乡,无关富贵;还乡,不必衣锦——仁者爱乡

古代有一个庞大的人群叫游子,现代叫打工者,或进城务工人员,在北京的叫做北漂。现代的打工者在他乡奋斗的原因比较简单:工作和创业,要么替别人打工,要么给自己打工。而古代人成为游子的原因则相对复杂,主要是出征打仗、读书赶考、异地为官。

古代乱世不少,战事很多。在特别乱的时代,大部分的年轻男子都被拉去打仗,辗转各方,出生入死,远离家乡,能侥幸活下来的,也往往要变成老弱残兵才有回乡的机会。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文学作品里称他们为征夫,比如,范仲淹写在宁夏边关的诗篇中就有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佂夫的悲哀不单单是刀光剑影、生死未卜,更多的是思乡之苦。毎次作战前,都会有士兵把请人写好的遗书揣在自己怀里:致家乡,或与妻书。

韩老师:爱乡,无关富贵;还乡,不必衣锦——仁者爱乡

在古代,读书赶考并非只是十八九岁的事情,很多人一考就是一辈子。例如,蒲松龄考个举人就考到了七十二岁,幸好他不是考进士,不必总到京城去,没有把半生光阴虚掷于北漂。所以,仕途不顺的蒲松龄是幸运的,一来成就了《聊斋》,二来他总是呆在家乡,离家很近。做县令师爷也好,做家庭教师也好,虽是迫于生计,但总算立根乡土,也是蒲松龄一生的好福气。

爱乡,无关富贵;还乡,不必衣锦。 仁者爱乡。无论身在何处,时时记得并实实在在地做些贡献乡里、造福家园的事情,既是社会公德的践行,也是人生而为人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