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平之战中差点灭亡的赵国,为何转手就把燕国打残?

小泽健次


大家都知道,赵国因为战略错误,在长平之战损兵折将,几乎赔上了国本,以至于时候周围其他诸侯国都想切一块蛋糕吃,但是,燕国率先发难,发起鄗代之战,却以割地求和告终,为什么?笔者认为认为这是因为燕赵之间巨大的国力军力差别造成的。

虽然燕国在战国时代也是万乘之国,但是在战国时代的存在感因为地缘关系的原因一直不强。燕国国君长久以来又没有什么大的抱负。

仅仅燕昭王在赵武灵王的护送之下即位为君,为了一雪子之之乱时候齐国伐燕之耻,然后招贤纳士,修生养息多年以后,任用乐毅率领五国联军发齐,仅即墨和莒城没有攻下,深具政治战略目光的乐毅,立即打发各国军队回国,独自带领燕军围攻这两个城池。

然而,天不假年,燕昭王这个节骨眼上病逝。其子燕惠王即位,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即位的惠王对独自领兵在外的乐毅不大信任,于是即墨的田单利用反间计离间,燕王用骑劫换掉乐毅,成功的使齐国复国。

至此,燕国的鼎盛阶段到此为止,继续打酱油的角色。对此后战国的局势没有任何的影响,就连搅局的能力都没有,唯有留下的就是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

反观赵国,四战之国,即使与秦国也是二败而三胜,自武灵王以来军事实力大增,攻灭中山国以后国土和实力也有一些提升,多年鏖战都不落下风,只是在长平一役元气大伤,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个时候燕国进攻赵国无疑是自找麻烦,你想想,赵国在西线损失几座城池,几十万兵力,几乎差不多每家都有一个亲人阵亡的时刻,应该积累了多少的怨气?正愁着=没地方发泄呢,这不正好,燕国送上来了!

怎么办?打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西边失去的在东边找补回来也不错。燕军一开始就两路伐赵,一路由栗腹率领伐鄗,一路由卿秦率领功代,兵来将挡,赵国派廉颇迎战栗腹,派乐乘率领五万军队坚守代。

虽然燕军气势不错,但是面对赵军,不堪一击,只一战,栗腹被杀,卿秦被俘,燕军大败,溃逃,赵军在廉颇的率领下追击到燕都蓟成,燕国被迫求和,启用亲赵的将渠为相和赵国谈判,最后割让五座城池,赵军解围而去。

这场战役赵军同仇敌忾,正憋着一口怨气,利用燕军轻敌冒进,疲劳,以弱攻强的诸多不利迅速击败燕军。


歪史


赵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小编认为燕国打不过赵国的原因有三条,如下

第一条,赵国用了廉颇。廉颇可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大将,而且是最善于打防守战,更何况邯郸本来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城池。所以说用廉颇来镇守邯郸可谓是赵国胜利的首要原因吧。



第二条,骄兵必败,哀兵必胜。燕国有点轻敌了,认为赵国肯定是不堪一击了,燕国没有意识到刚大败的赵国实力依然这么强盛。



第三条,燕国自身不硬。燕国没有善战的将领,之前有过乐毅,不过交战之时乐毅是赵国的将领了。用一些没有经验的将领带的兵,去攻打作战能力强大的赵国,当然是只有战败了。




李二二看历史


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战争,此战导致了战国七雄中赵国元气大伤,秦国趁势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加速了统一的进程!但是历史往往让人匪夷所思,刚刚被白起活埋45万大军的赵国,转身就击败了燕国大军,并且直接包围了燕国的首都,燕王不得不割让五座城池求和,可谓丢了夫人又折兵!

长平之战后,赵国势力削弱,各诸侯国都期待能从中分取一杯羹,赵孝成王十五年,燕王以给赵王祝寿为名,暗地刺探赵国虚实,到达赵国境内发现,发现皆为妇孺老幼,就想趁此机会攻打赵国,但是燕国大将却认为赵国常年战乱,百姓们熟悉军事,如果开战,燕国必败,可是燕王却觉得自己胜券在握,便以60万大军兵分两路进攻,面对燕国,赵国全国总动员,15岁以上男子全部参军,加上长平之战的剩余部队,凑合了25万人,由老将廉颇担任,经验丰富的廉颇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是长途跋涉,骄傲轻敌,应当各个击破,因此廉颇带领年轻的赵国军士同仇敌忾,大败燕军主将,并追击500里,包围了燕的都城;

赵国在举国艰难时均能打败燕国,令其他诸侯国为之胆寒,避免了其他国企图瓜分赵国的企图,自此,赵国神奇的从长平之战的惨痛中恢复出来;而历经战争磨练的赵国年轻军队,也成了日后和秦国对抗的主力军。

因此我们常说的骄兵必败,趁火打劫的战斗多半没有好下场,而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才可以有奇迹发生!


国风新色


众所周知,秦赵长平之战是战国时代最大的一场势力转化之战。秦国惨胜赵国,若秦国不坑杀赵国四十余万兵力,则秦国统一天下就得推迟时间,至少排行老二的赵国不会亡得那么早。

秦昭王在长平之战后,发动灭赵国的邯郸之战。准备再用白起领军一举攻下邯郸,逼使赵国投降进而吞掉这块硬骨头。白起知道秦国己不可能有作为,而赵国也还有实力保卫国家。就抵死也不去。秦兵果然迟滞在邯郸城下,寸攻不得。在各方面压力之下,媾和退兵。

燕国是赵国东北方邻居,隔易水相望。秦赵长平激战时,燕国坐水而望,静观邻居被打。邯郸之战后,燕王阴贼,派人给赵王祝生日时,刺探情报。燕王认为赵国青壮年在长平战死殆尽,剩下老幼妇残,守不着自己的国家。就贸然发动入侵赵国的战争亍赵国因为受了秦国的侵略掠夺,心头窝火,一肚子气沒处发。碰上燕人来找碴,打个大的打不过就该挨,打个小的还是有力量的。赵国上下掉头向东,正视燕国兵马而不侧目,同仇共济,同心协力,同国御辱。几天就把燕兵赶出国境,并进入燕国,燕王才知道赵国厉害。慌忙媾和,割地赔款,赵国才罢休。

其实,在这一系列战争之中,秦国言而无信,志在扩张;赵国上层屡屡误国,下层民众奋战卫国;燕国地小志大,看不清形势,乘人之危而不自量力。想用鸡蛋碰石头,赵国不打你还打谁去?





劉一千五


那么经此一战损失四十多万军队的战国是怎么把燕国打败的呢?个人觉得有以下原因:


一、当时战国拥有“战国四大名将”其中二人的李牧、廉颇(另二人是白起、王翦),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后还弄苟延残喘几十年可以说跟这二人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有这二人秦国当时都不愿轻易动赵国,所以收拾燕国是很容易的了。

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赵国作为战国七雄的老二,虽然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四十多万人,但也不是一个燕国能染指的,果然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倒被赵国包围了国都。


纵说野史


俗话说燕国想要灭掉东方秦国,赵国是它永远也过不去的龙门,笑话是这么讲。本人自己发表的文章也发表过《燕王两次企图攻赵 败得非常的干脆 原因太简单了》其中就涉及到长平之战之后的一场。


长平之战的赵国的确非常困难,据史记记载赵国国内发生地震、饥荒。假如邯郸之战楚国与魏国不来救援,灭亡的可能性极大。


而燕国攻击赵国是很不讲信用的战争,燕王当时派了一个使者来到赵国,送了五百金给赵王过生日,表示要和赵国签订盟约,这个使者回去以后就对燕王说,赵国的青少年都死在了长平,国内一片混乱,是攻赵的最好时间,燕王果然信了,就派这个使者为主将,在“镐”这个地方展开军事活动,谁知道赵国廉颇为主将,把那个使者杀了,让燕王割地求和。事情的经过一看就明白,完全是燕国自作孽,并且毫无政治眼光,他这一打,秦国高兴得不得了,燕王永远在也不知道赵国是他最强挡箭牌。


燕王派兵攻打赵国之前,有人劝说过,这样有失信用。这个大臣叫“将渠”,都给燕王跪下了,依然劝不动,后来割地求和赵国硬是要他过来当使者,不然给地也没用。

说到底还是实力不行。


搞史小乖


首先,长平一战,赵国损失45万壮劳力,并不是全部军队。根据《史记》,当时赵国至少还有李牧的边防军。“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悉勒习战。”

这些军队或赶不上邯郸之围,但长平之战5年后,燕国才来捏软柿子,就完全打错了算盘。

其次栗腹伐赵兵败事,可参见史记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卷四十三《赵世家》及《战国策.燕策三》。燕国其实不缺明白人,早有人说燕军五人不敌赵军一人。

“王召昌国君乐閒而问之。对曰:“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王曰:“吾以众代寡,二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王曰:“吾即以五而伐一,可乎?”对曰:“不可。”燕王大怒。”

加上赵国上阵的是对扛白起的廉颇,燕国的将、兵就完全不够看了。

如果不是秦军拉后腿,廉颇说不定就破燕都了。


津沽一页书


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战斗力领先其他5国一个那美克星,人少国小尚能跟秦国对砍对攻,六战四胜,这是区区一个燕国能比得了么?

长平之战大败的原因更多是由于指挥方面愚蠢,加之面对白起这样得不败之将,单论赵军的军队战斗力,虎狼之师秦军尚且退避三舍,邯郸一战以老弱病残打得暴秦二十年不敢觊觎函谷关,论兵法,论战力,赵国都是极强的。

廉颇流落魏国和楚国,怎么练兵都不顺手,道:我思用赵人。这相当于带惯了巴西队的金牌教练你塞给他一支国足要求他世界杯夺冠一样(里皮:你说谁?!)。

以上可见,燕国和赵国之间的战斗力差距了。


飞隼集英社


长平之战,秦国和赵国都打的比较吃力。关键时刻,秦昭襄王亲自到民间征调15岁以上壮丁支援长平,就是这只生力军压垮了天平,秦国也是惨胜险胜。可见赵军胡服骑士的战斗力有多强。

赵国李牧镇守北方的边防军精锐还没有动。

总之,燕国和赵国不是一个档次。


华夏历史馆


哀兵必胜,秦军为何撤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如此,赵国军民必然死战,冷兵器时代遇到死战士兵是很难取胜的,燕国趁虚背后下手为不义,成了赵军同仇敌忾的出气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