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缔造西周盛世,被尊为封建社会的缔造者,后世竟然让他解梦?

周公,西周杰出的的政治家,治国贤臣。他姓姬名旦,由于受封的城池在周,因此又称周公。周公是周武王的胞弟,辅佐武王灭商建国,立下大功,受封于鲁,他让长子伯禽赴封地,自己留在镐京,辅佐武王。

武王病重,周公见天下还没安定,需要武王健在,就暗暗向鬼神祷告,虔诚的希望武王恢复健康,自己情愿代死。武王临终重托,扶立武王幼子姬诵即位,就是周成王。他又尽力辅佐成王,先后摄政七年。

为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废寝忘食,呕心浙血。古书上说他“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就是说他常常一顿饭饭要几次放下筷子,洗头时也要因故几次停下来。他能礼贤下士,凡是找上门来求官职找事做的人,他都亲自热情接待。他还多方为国家网罗人才。并主张“明德慎罚”,就是重教育少惩罚,即使是对待殷商所遗留下的顽固习民,也要以德开化,对造反者,也要实行“义刑义杀”。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交口称颂。

然而,这套统治制度却让武王的三弟管叔鲜和五弟蔡叔度非常不满。如果按着过去实行的“兄终弟及”王位继承法,老二武王去世老三管叔鲜有权即位。可是,周公制定的“嫡长子继承法”,把王位明确地传给武王之子姬诵,剥夺了管叔鲜的承袭王位之权,管叔鲜十分气恼。武王灭纣后,管叔被封到管国、蔡叔被封到蔡国,去监督纣王之子武庚,二人远离镐京十分不满,心理越加怀疑是老四周公在捣鬼,怀疑周公在阴谋篡位。他们四处传播流言,一时传遍镐京,连成王、姜子牙、召公也怀疑起周公来。纣王之子武庚更乘机拉拢管叔鲜和蔡叔度,联络淮夷,一起举兵作乱。面对如此严重的危机,周公一方面向召公、姜子牙等人诚恳的解释,表明自己摄政是因为侄子成王年幼一时还不能承担如此重任,天下未宁,他一心所想的是使父兄打下的江山得到巩固,绝没有篡位的野心。这才搏得了姜子牙和召公等人的信任、支持。另一方面,他忍受着诽谤中伤,组织力量,出师东征。经过三年苦战,才平定叛乱,杀死武庚和管叔鲜,俘虏和放逐了蔡叔度,平定了叛乱,奠定了周王朝的稳固统治。

周公聪明睿智,贤能过人。成王二十岁时周公还政于成王,自己仍然尽心辅佐。为保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周公制定了王位继承法,即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其余诸子分封领地的制度。奴隶主贵族内部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种阶梯式的等级关系。周公又对各级的服饰以及祭祀、占卜、会盟、饮宴、朝贡、婚嫁、殡葬时的仪式等也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有了这种尊卑有别的“周礼”,统治阶级有了遵循的法则,统治秩序就稳固下来了。

周公又实行封邦建国,先后分封七十一个诸侯国,包括同姓五十五人(其中有兄弟十五人),异姓十六个,以拱卫王室。在封区内又普遍推行井田制统一规划土地,巩固和加强了西周的经济基础。周公实际上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创始人。

周公的许多努力,从政治上,思想上,经济上,文化上巩固了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经济、文化也蓬勃地发展起来。由于周公的突出功绩和高尚品格,历史上将他和尧、舜、禹、汤、文、武、孔、孟并列为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