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富養,不如教養

去年刷爆朋友圈的800w學區房,

引發了父母們的熱議。

但是,

當我們還在糾結窮養還是富養孩子時,

殊不知教養才是孩子最大的隱形財富。


金星曾提到自己的育兒標準:

孩子走向社會不招人討厭就行。

“我對子女成長教育的標準是:

有一天走向社會,

這三個娃不叫人討厭就行。

孩子走入社會招人厭煩,

是真正失敗在起跑線上了。

在當今社會環境裡培養一個

有素養的孩子就等於給孩子做加速度。

這需要的是父母與老師共同的努力。


不由得想起前陣子的

迪士尼遊樂園與安醫生自殺事件,

都是熊孩子引發的悲劇。

父母為避免孩子走上熊孩子的道路,

前提是給孩子正向的教育,

正向的價值觀。

李玫瑾教授說:

小時候的耳聞目睹,決定人的觀念。

在6歲之前就要給孩子建立正向的價值觀,

給孩子們傳達了正直、誠實的正能量,

讓孩子瞭解責任的內核是什麼。


最高境界的炫富是

有一個有教養的孩子

最近山東淄博一位媽媽

教育孩子的方式獲得了網友的稱讚:

孩子在小區騎車子不小心

撞壞了李先生的車,

孩子跑回家一會後母親帶著男孩

和妹妹一起出來看了被撞壞的車輛,

在沒等到車主後,

這位媽媽給車主留了張字條。

字條上寫到:

您好:

非常抱歉孩子騎車時碰到您的車,

把後燈碰壞。

等我回來沒有看到車主,

請您打電話135****

到時給您協商補償解決,

我也是小區住戶,請您放心!

調皮孩的媽

11.4

而車主回來看到紙條後並未生氣,

還覺得很暖心,

並對著鏡頭說這樣的教育方式挺好的。


孩子媽媽在被採訪時也說:

沒想太多,

就想趁著這樣一個機會教育下孩子,

做了錯事就要學會負責與承擔。

新聞底下網友的評論不約而同的

肯定了這樣的教育方式。








去年南京的一位小學生,

在春遊參觀博物館時,

拿走了布展的兩塊鵝卵石。

幾天後他帶著鵝卵石

和一封道歉信回來承認錯誤。

後來博物館工作人員回看監控發現:

來送道歉信的孩子

是由媽媽騎電動車送來。

到了之後,

媽媽站在那裡和孩子說了許多,

然後目送孩子獨自一人去道歉。

這位媽媽用自己的方式

教會了孩子承認錯誤和承擔後果。


而在一架由寧波飛往西安的航班上,

一位坐在頭等艙的媽咪擔心孩子吵鬧

打擾到休息的乘客,

給旅客和空姐都贈送了一份小禮物,

並附了一張寶寶口吻的暖心小卡片。

不是因為坐頭等艙才這樣,

而是因為這樣才坐頭等艙。


其實,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

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

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所以做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地要求自己,

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世界正在獎勵有教養的孩子

相對地,

一些被教養澆灌的種子,

也正在無聲無息地開出花來。

成都一輛公交車因禮讓行人急剎車,

導致一位小學生不慎將豆漿潑灑在車廂裡。

大約十分鐘的車程裡,

這名學生反覆起身、擦地,用光兩包紙巾。


孩子說了句十分暖心的話:

“公交車是公共場所,

來的時候什麼樣子,

走的時候也應該什麼樣子。”

孩子並沒有顧及周圍人的眼光,

她的目的只有一個,

為了不給後來的乘客添麻煩而已。

一個孩子的習慣、能力和教養,

才是能陪他走完這一生的東西,

而那每一個細節中,都藏著家教的影子。

那才是父母給孩子最久的陪伴和最好的禮物。


一位心善的路人偶遇一名

摸黑騎車晚歸的小學生,

給他照了二十分鐘的路直到看到燈光,

小男孩下來鞠了一躬,

那鮮紅色的紅領巾顯得格外鮮亮。

禮儀風貌總是相互的,

更恰當的來說,

這個孩子長大後或許也會

變成這位車主一樣的人。

車主後來發文說

“鮮豔的紅領巾的你,

讓我一瞬間無地自容”,

他們是互相敬畏的,也互相感激。


教養裡藏著溫度

這幾天,

又一則泰國的公益短片在朋友圈火了起來。

短片的主人公叫做芭作,

是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

他有一個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


為了照顧好母親,

芭作每天都會將母親帶去學校上課,

並將她安置在教室的最後一排。

可這卻讓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們

常常在上課的時候分神。

對此,

家長們頗有微詞:

“這是學校,又不是他家。”

“就是啊,學生們怎麼可能集中精神學習呢?”

“其實可以請個保姆幫忙照看,比每天這樣好地多了。”

“我正琢磨讓我家孩子轉到別的學校去。”

很快,

校長就找到了芭作,

希望他鄭重地考慮這件事,

並善意地向他提議,

為他的母親尋找專人照顧,

免去他的後顧之憂。


可這一提議卻遭到了芭作的拒絕。

在他的心裡,

是母親給予了他生命,

現在她老了,

也只有他了,

他不能也不放心將母親

交給別人來照顧。


而在這個時候,

短片進入了高潮,

在芭作和校長談話的時候,

芭作的母親走失了。


聽見老師急切的呼喊聲,

學生們也自覺地

組織起來尋找老奶奶。

這時候家長們發現,

芭作對母親的悉心照顧,

在潛移默化之中,

已經影響了孩子們,

讓他們學會感恩父母的愛。


他們會感謝母親的辛勞,

對母親說:

“等我長大了,我也要給你開車。”

也會在放學後給媽媽

一個大大的擁抱。

芭作老師用行動給孩子們

上了一堂愛與感恩的教育課,

這難道不是最好的教育嗎?


培養出有教養的孩子

不止是一個家庭的幸運,

更是一個社會的幸運。

注: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