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藏在《清明上河图》里的惊人细节(四)


清明节期间,卖给逝者烧的纸人纸马的摊位。左边的井,用木头隔开,可供四个人打水,也防止打水人落井。最下面红框里这是玄奘穿越回来了吗?


老孙家羊肉铺,老孙在里面玩命挥刀切肉,刀上好像还有血呢。肉铺外面说书的开练了。

听书的人姿态各异。左边框里这俩,勾肩搭背,姿势多妖娆。这个白袍人腿边有个孩子试图推开人群,打入内部。

右边框里,一位父亲拉着儿子买吃的。这对父子身后另一位父亲干脆把孩子扛在肩上。肩扛孩子旁边,另一对基友也勾肩搭背……


这是茶馆,饭铺还是什么,我也不确定。看看红框里这两位的姿势,左边趴在桌子上献谗言,右边斜倚闲靠着似在思忖什么,多生动。


城门内外。一队骆驼正往城外走。城墙根下,红框里的剃头匠正给客人修面。书里说城墙根下是个做剃头生意的好地方呢~


这老哥俩家长里短。右边这位瓦刀脸好像在数落儿子媳妇的不是:“多长时间了,也不来家瞧瞧父母。”左边这位听的心不在焉,几次作揖想告辞离开,旁边的孩子也不停求抱抱,姿势表情多生动。

以下几个小细节,生动反映了城外船家的真实生活,吃喝拉撒基本都在船上了。


自上往下看。最上面红圈里,一家人在穿上其乐融融。

中间红圈里,小桌子上摆着吃喝简餐,说明吃饭也是在这里。

最下方红圈,一位母亲和孩子推开窗子望向水面,下面就是流动的水。船越大,功能性越强,船上的人生活质量显然也更好。


这老伙计估计年龄大了,觉多,也不怕着凉,趴在船头就睡着了!但是姿势萌萌哒,像我家猫,嘻嘻~


这边船上,一位宋代居家好男人正在生火做饭,看见火塘里的红光了吗?闻到饭香了吗?


清明时节,有人在船上搭了个临时的小祭祀台。船上虽小,功能俱全。


这条小船比较简陋,日子也就只能凑合过吧!船上的女子刚洗完衣服,把脏水一股脑倒入河里,洗好的衣服就搭在船蓬上面晾干。《清明上河图》真的也是很好还原了靠水吃水的生活。


这是桥头大船遇险时,桥上的一个细节截取,特别生动。红圈里依次为:

带着孩子看热闹的:红框最靠上,一男子正欲将一位红裤子孩童抱起。表情很高兴。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抱孩子的继续往下,也有人占着看热闹的地方,却顾左右而言他。红圈里这蓝衣服和白衣服两位,调戏毛驴呢,还是猜毛驴身上的货物呢,白衣服把手搭在灰衣服那人肩上,多自然。能看出这画里对人物面部刻画的精致,蓝衣白衣分别是:方脸盘的胡子哥,瓦刀脸的梁家辉。

朝阳大爷:白衣服右边的灰衣服,艾玛,朝阳大爷有没有,真把自己当总指挥了,隔着几百米吼声震天,指挥河里的大船呢,看那嘴张的,眉头皱的,胳膊伸的,真是急了眼了。

跨越阶级的好兄弟:灰衣服再右边那俩,白衣服把手搭在一个穿小衫的男子身上。从穿戴看白衣似乎属于文人中产,旁边那位的打扮明显是个无产阶级的苦工。啊,赞这自然而然的勾肩搭背,这跨越阶级的伟大友情。


街头当时店铺场景截图,真真热闹。

红圈从上往下依次是:

美食小业主:打饼子的?!笸箩里有打好的饼子。饼子铺旁边有个牵驴的,两手于胸前交怀抱着一根小鞭子,慢悠悠赶路,似乎能听到驴子得得得的脚步声。在刻画姿势体态方面,张择端真是厉害。老先生对生活的观察是足够的。

文化产业经营者:摆地摊的和围观群众从打扮上看似乎都是文人,所以经营的一定是文化产业相关。是卖字画的?卖书的?看他的右手,自然向前伸出,嘴里说:“用过方知情重,醉过方知酒浓。老板娘不在家,老板今天说算⋯⋯”真的,就这么随地摆摊设点,没有城管来管管吗?

围观群众里有一个络腮胡,也有两位勾肩搭背,其中一位不看地摊却将眼神深情望向他的“好朋友”,我感觉其中有事。

木匠,手工艺者:继续往下红圈里是木工,修大车的。其中一位抡大锤,一位在刨木头,地上的工具散乱的摊着,其中似乎有凿子。可见当时的手艺人已经很厉害了。

美食小业主2:再往下好像也是个打饼子的?


再看这个小馆细节。

上面红圈店家在揽客,手自然伸出,嘴里说:“客官您里面请⋯⋯”

下面这几位看上去也不是很富裕,因为店铺规格一般,用的是长条凳,也只点了清茶,看上去却是不侍生产,闲坐于此,八卦是非有些时候了。中间这位姿势销魂吗,一条腿搭在长凳上,左手自然伸出,右手肘在桌上,说:“看看看,我说啥来着,当初我就看他不是什么好人,赵四偏不信⋯⋯”旁边几位趴在桌上频频点头称是。

表面上繁华盛世,

实则危机重重,败象已现。

这就是北宋后期的真实情景。

以后的明朝和清朝临摹《清明上河图》,

则是颜色鲜艳,一片盛世繁华。


《清明上河图》局部

已完结……感谢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