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猛人,王守仁,彪悍的人生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心学之集大成者。

1472年,王守仁出生于浙江余姚县,生母去世,父亲有一小妾即升为正室,也就是王守仁的继母。对待王守仁甚是苛薄。王守仁将一鸟藏于继母室中,又私下串通巫婆。继母回屋见一野鸟四处乱撞,慌忙将其赶出。惊吓之余王守仁“适时”出现并献计:“何不召巫者寻之”?巫婆来了之后假装王守仁逝去的生母附体,将继母一顿教训,继母似小鸡啄米磕头无数,千恳万求,认罪忏悔,从此再不敢难为王守仁。当时的王阳明只有十三岁,少年的心性之活跃可见一斑。

王守仁的父亲王华也不简单,是1481年的状元郎,王华对王守仁的期望自然也非常高,老子是状元了,你小子不能比我差太多吧?但让王华头疼的是,这小子在课堂上根本不老实,还喜欢课外时间舞刀弄棒的。十五岁时欲上书皇帝讨兵出关征讨鞑靼,被老爹打了一顿,后收回想法,老实了一段时间,又想改做圣贤,又被老爹打了一顿。但此时的王守仁却没有改变方向,并且,这将是这位猛人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王守仁十七岁时,王华为他定了一门亲事,想让他成家之后安分一点,规矩一点。可大婚当天他却离奇失踪了,老丈人派人在郊区的一个道观里找到他时,他还一脸懵圈——原来这位牛人闲逛到道观,学道士打坐学了一天,他把结婚这事给忘了。

成完亲的王守仁携妻回乡。此时的他早已不把功名利禄放在心上,一心追求照亮世界开阔心灵的万能钥匙。他坚信这把钥匙是存在的,并且我们还能掌握并使用它。可它到底在哪里呢?我怎么才能找到它呢?那我先从圣人的书中找答案吧。王华发现这儿子最近老实了许多,总算舒了一口气,刚想找王守仁谈谈心,规划一下以后的前程,却看见王守仁盯着一颗竹子发呆。王华得到的回答是正在参悟圣人之道。王华肺都快气炸了,这儿子管不了了。王守仁参了几天——病倒了,真理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为了安抚老爹,王守仁听从家里的安排参加科考,几次都不中。王华的脸色越来越难看,王守仁却满不在乎的说:“为了这种无关紧要的事而烦心不已,值得吗?我认为兵法韬略也是大道。”

各位看官,我们这位猛人真不是随口说说。从1498年开始真的开始练习骑射武艺和苦读兵书。文化武装头脑,练武就强身健体。一身能耐的王守仁将迎来自己的磨难和开挂似的人生。

1499年,王守仁取得会试第二名。被分配到工部。1501年调到刑部。期间王守仁并未放弃“格物致知”的理论追求圣贤之路。当时因为上书骂了权倾朝野的太监刘瑾。被贬职为龙场驿丞。中途刘瑾派人暗杀王守仁,被他提早识破,制造了投江死亡的假象,还像模像样的写了一封遗书。王守仁见了自己的老友和父亲后,转了一圈回到龙场驿丞,这地方名字虽然霸气,但却是鸟不拉粪,民风也不开化。在这个极端的环境里。痛苦,压抑,烦躁。回忆自己的过往。1508年,王守仁,终于渐渐悟出了“格物致知”的道理。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那把钥匙。

1519年,宁王朱宸濠叛乱。时任南赣巡抚的王守仁使用反间计使宁王的两个谋士再不受信任,并在缺兵少卒的物理条件下假意大张旗鼓的准备进攻宁王。利用时间集结兵将。宁王发现上当已经是十几天之后了。醒悟过来的朱宸濠举兵六万亲征攻陷九江,此时算准宁王老窝南昌空虚的王守仁马上举兵攻下南昌,宁王无奈 撤兵至潘阳湖西边的黄家渡准备决战。明军以火攻叛军,宁王大败 ,王守仁生擒宸濠与其世子。整个事件朝廷基本上一点忙都没帮上,完全靠王守仁依靠自己的谋略和心学成果与敌人周旋。等胜利在手的时候,皇帝还在亲征平叛来的路上。

公元1522年,王守仁在绍兴创建了阳明书院,开课讲学。“王学”得以传播,这是我国乃至世界哲学史的一大幸事。1529年,王守仁寿终正寝。临终前,他的弟子问他还有何遗言,他回答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题外话:陶文浚,因受王学思想影响,认为“行是知之使,知是行之成”,后改名为陶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