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为何刘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白玉京


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

这四人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都是战国时期了不起的人物,那么为什么单单只有信陵君一人受到刘邦的祭拜呢?有书君为此翻阅了很多资料,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信陵君的品德才能以及军事头脑高于战国四公子其他三人。

战国四公子,相似的地方就是都是以“养士”闻名天下。那么为什么只有信陵君一人受到刘邦的敬仰呢?信陵君有什么独特的个人魅力吗?为此有书君特意对战国四公子做了逐一的分析:

1、孟尝君“养士”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强盛,而是为了自身势力的扩张,而且他的门客大多是混吃混喝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贤能之人。孟尝君招人只为了满足私欲,所以并不真诚,他对国家也不忠,竟然为了一己私欲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差点让自己的母国齐国灭亡。

2、平原君只顾眼前利益,却不会从长远局面去打算。久据赵国相位,却没什么作为,又把持着大权不放,最终将自己的国家搞垮了。

3、春申君不是皇族出身,他年轻时确实靠着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春申君这个人心机很重,会玩弄权术,实际本事却没多少。

4、相对于孟尝君的自私狭隘、平原君的无为、春申君的心机,信陵君就有些大不同了。

首先他在对待士人的态度上非常得真诚,是真正的“礼贤下士”,不论何种人物,只要是真有才能,他都能以礼相待。其次他善于识人用人,招来的门客都是真正的有才之人。

甚至他的门客中出了几个非常成功的人士,比如张耳和陈馀,一个做了赵王,一个做了代王。后来刘邦投奔的正是张耳门下,所以和信陵君也算有一些渊源。

再次信陵君也非常有军事头脑,他曾经两次击败强大的秦军,从而将处在危难中的赵国和魏国拯救出来,其中一次还留下了“窃符救赵”的经典典故,为人们称颂。

二、刘邦和信陵君性格相似。

虽然刘邦没有见过信陵君,但是两人的性格上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真性情,不虚伪做作,恰恰就是这一性格才打动了一些精英,让他们心甘情愿献计献策,甚至甘心赴死。

三、刘邦崇拜英雄主义,视信陵君为偶像。

刘邦最喜欢的是信陵君尊重才人的精神风范和礼贤下士的领袖魅力。

刘邦还是个孩童的时候,信陵君已经有了很大的作为,成为很多人崇拜的偶像。男孩总是具有侠义心肠,崇拜英雄的,刘邦也不例外。

可以说对于儿童时代的刘邦,信陵君作为一个时代的大英雄就是他崇拜和效仿的偶像。

刘邦在成长的道路上,从信陵君身上学到了如何识人用人得人心,如何用谋略打仗,可以说他性格和智慧的形成深受信陵君的影响。刘邦能兵进函谷关,最终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得益于他吸取了信陵君身上的积极因素。

综上所述,信陵君无论是从德行、才干,还是从政治军事上来说,都甩四公子其他三人几条街,能得到刘邦的敬仰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放在现在,信陵君就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大明星,刘邦就是狂热追随模仿明星的粉丝。

而且刘邦后来的成功和信陵君对他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所以刘邦当上天子以后每次经过昔日魏国的旧都——大梁,都会去恭恭敬敬地祭拜信陵君也在情理之中了。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三方面原因:

一、有乡党之情。信陵君是魏国公子(实际上应该是王子,那时候魏国早称王了),而刘邦呢,是魏国遗民。关于这件事,要从刘邦的家世说起,有一匹布那么长。简明扼要地说:1、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大会士会得罪了权臣赵盾,被迫流亡秦国。后来士会虽然又回到晋国,但是他的家人中,有一部分已经习惯了秦国的生活,不愿意回去。他们留在秦国,改姓刘氏,即为秦国刘氏的先祖。2、到了战国时期,秦国和魏国频繁交战,刘氏家族中有人参战被俘,被编入魏国军队,成为了魏国子民。3、战国末年,宋国入侵魏国,俘虏了一批军民,将他们安置在丰邑。这批战俘中,有一位姓刘的汉子。此人活着的时候如同草芥,但是汉朝建立后,他的灵位被供奉在太庙中,冠以“丰公”的尊称。他就是刘邦的祖父。4、《史记》中写“丰,故梁徙也。”梁是魏国的别称(魏国的首都大梁),也就是说,丰邑的居民,是从魏国迁来的。5、后来,宋国被齐、楚、魏三国联合灭掉,丰邑被划到楚国,所以刘邦一家,又变成了楚国人。再后来,楚国也被灭掉了,天下都是秦朝的。但是对于丰邑人来说,故国之情犹在,连说话都还是原来魏国的口音,对于信陵君这样的魏国英雄,自然是情有独钟。

二、有故主之情。信陵君门客数千,其中有一位叫张耳的,原是大梁人。信陵君死后,张耳在魏国外黄招贤纳士,谋划抗秦,名噪一时。刘邦那时候还是个乡下的毛头小伙,跑到外黄去投奔张耳,给张耳当了几个月门客。对于这段经历,《史记》只是上一笔带过,但是从后来刘邦对张耳的态度,不难看出他们之间曾经有过深厚的主客之情。汉朝建立后,张耳被封为赵王,是七个异姓王之一。张耳的儿子张敖,娶了刘邦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这种关系,显然非同一般。信陵君是张耳的故主,张耳曾经是刘邦的老大,按江湖上的规矩,信陵君也算是刘邦的师公了。徒孙祭拜师公,理所当然。

三、有景仰之情。战国四公子都以广招天下英雄而闻名,但是如果从义气上讲,信陵君名声最盛。关于他“盗符救赵”的故事,百度上随便可以搜到,不在此赘述。只是借用李白写的《侠客行》,说明信陵君是个什么样的人——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以刘邦这种豁达的性格,对信陵君产生景仰之情,实在不足为奇。


龙镇


因为信陵公子魏无忌这个人,正如世人所称道的,他“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无论是高贵的,低贱的,包括看门老大爷,菜市场小贩,屠户,酒鬼,赌徒,公子都愿意跟他们交往,而别国有了危难,他就算豁出性命也要去帮忙,这就是个在道德方面毫无瑕疵的翩翩君子。换句话说,信陵君是当时那个时代的道德偶像。

我们千万不能低估道德在中国人心中的位置,它非常重要。

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德”这个字,所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西方用宗教凝聚人心,而中国通常是用道德来凝聚人心的。因为信陵君的为人品德太好,以至于后来的中国人每当读到“公子”一词,都觉得温柔无比,仿佛整个世界都和善了很多。

而对于其他三公子,他们表面上以德服人、求贤若渴,其实大多数时候都只是在装样子、请打手罢了。比如孟尝君那群门客简直就一黑社会团伙,而春申君则嫉贤妒能陷害荀子,就连所谓“翩翩俗世佳公子”的平原君,也认为跟市井之徒混迹在一起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儿。


看来,“好客喜士”与“礼贤下士”是两个不同的境界,高下云泥之别,四公子之中,只有信陵君,达到了后者这个境界。

而丰沛之地,处于魏国与楚国拉锯的地区,一时属楚,一时属魏,刘邦既可以说是楚人,也可以说是魏人。

所以刘邦还未发迹时,就听说了魏公子的高义,想去做他的小弟,但当时太穷,也没钱跑大梁去。后来魏公子死了,见他一面,也就成了遗恨,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去给信陵君的门客、外黄县令张耳当小弟。虽然如此,刘邦仍感觉很开心也很荣耀,做不了信陵君的小弟,能做他小弟的小弟,也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刘邦称帝,建立大汉王朝后,已算是做到了人生的极致,但他仍觉得未能与信陵君相交乃此生至憾,所以每次经过大梁,都要来到魏公子的陵前汇报工作,厚礼祭拜。刘邦草根出身,是个很讨厌繁文缛节的皇帝,但为了自己的偶像,他甘之如饴。刘邦此生祭拜过的圣贤里,除了孔子,就是信陵君。

又过了十几年,刘邦在平定英布的战争中受重伤而回都,又特意来到大梁废墟,缅怀公子,并为信陵君设置守墓专户五家,世世奉祀不绝,将游侠少年以来的慕从和景仰,作了辞世前最后的寄托。


千古名将英雄梦


若是说刘邦有偶像的话,他的偶像就是信陵君。

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刘邦之所以把他当作偶像,是因为他在四公子之中,才能是最高的一个,尤其是他的军事才能,是其它三个人不能比的。

秦国和赵国打了长平之战后,赵国一蹶不振。

这时候秦国想要把赵国给灭了,当时的其他国家都在隔岸观火。

只有信陵君明白,若是赵国被秦国灭了,其它国家也将会步入赵国的后尘。

信陵君是想就赵国的。

虽说信陵君是魏国的公子,但是,他没有兵权。

没有兵权,也就是说,若是魏国国君不出手救赵,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赵国灭亡。

魏王也知道赵国一旦灭了,对自己的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说不定秦国灭掉赵国之后,紧接着就会掉转马头,来灭魏国。

魏王还是想派军队去支援赵国的,可是,他在派遣军队的时候,得到了秦王的来信。

秦王不让他插手秦赵之间的战争,否则,秦国就会先来打他。

魏王不知如何是好了,他先是让派出去的军队,在外驻扎着,也不前进了。看看形势再做打算。

也就是说魏王不打算救赵国了。

此刻,形势对赵国极其的不利。

信陵君在得知魏王不想救赵的消息后,他心急如焚。

要如何夺得兵权去救赵国,这才是信陵君要考虑的大事。

还好,他的谋士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就是把魏王调兵的兵符,给偷过来,这样信陵君就可以带着军队去救赵国了。

可是魏王的兵符岂是好盗的,对于魏王来说,那可是他最为重要的东西呀。

不过信陵君还是有办法的,因为信陵君和魏王宠爱的一个小妾的关系很好。

之前,魏王的这个小妾的娘家,受过信陵君的恩泽,所以,魏王的这个小妾,一直对信陵君感激带德。

当信陵君把偷兵符的事情告诉她的时候,她欣然的答应了。

信陵君拿到兵符后,就把魏国的军队带到了赵国,和赵国一起对抗秦国去了。

就这样,秦国想要灭掉赵国的计划没有得逞。

秦国被多次打败,秦王一怒之下,还把不愿意出征的白起给杀了。

从此,信陵君的大名震寰宇宙,可是,同时信陵君也得罪了魏王,他不敢回魏国了。

因为信陵君救赵有功,赵王就在赵国封了一片土地给信陵君。

信陵君在赵国度过了几十年的光景,直到他晚年的时候,魏王有求他的时候,他才回去。

当然信陵君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今天所说的,仅仅是他军事才能方面的事。

刘邦之所以把信陵君当作偶像,就是因为信陵君这个人,格局大,眼光独特,而且广罗天下英豪,是个坦坦荡荡的君子。

刘邦在青年的时候,因为崇拜信陵君,他还想去信陵君的门下当门客呢?

可是,等他找到信陵君的时候,信陵君已经去世了。

刘邦就跟着信陵君的一个门客,也就是张耳在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他们就散伙了。

到了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天下大乱,刘邦和张耳也先后开始起义了。

刘邦得到了天下之后,就把张耳封为了赵王,他还把自己唯一的一个女儿,也就是鲁元公主嫁给了张耳的儿子。

你看刘邦对信陵君曾经的一个门客都是如此的敬重,更何况是信陵君。


史学达人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其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平原君赵胜(赵国)

赵胜是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虽然对国家一直是忠心耿耿,也一直忠于国君,待人平和温厚。但不得不说,此人的能力实在是很糟糕!

首先,秦赵上党之争,赵胜不识大体,利令智昏,因为贪图上党之地而使赵国四十万军队败与长平,邯郸几乎覆亡。其次,赵国在他执政时期,从本可以和秦相争的军事强国一步步衰落,而且邯郸之战中连都城邯郸也险被秦国攻破,魏齐事件处理得也不好,说明其政治军事能力不足。最后仅有的联合魏楚的外交胜利,主要的功劳还在于信陵君。总而言之,赵胜此人算是个老好人、忠心,但能力不足。

春申君黄歇(楚国)

黄歇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

春申君也算很有才干,个人认为其能力是仅次于信陵君的。执政时期,楚国力量逐步强大,失地大都恢复。且战略眼光也不错。但是,个人品质太差。黄歇地位已足够高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居然还要动歪心思,居然试图跟吕不韦一样让国君戴绿帽,想搞个儿国君。结果恶人自有恶人磨,最终玩砸了。他和平原君刚好相反,各项能力都可以,就是道德品质太不足。

孟尝君田文(齐国)

田文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然而,从他爹田婴受封于薛开始,他家和主家(齐王)的关系就有点微妙。到田文为自保地位写信劝秦伐齐,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也算得上“齐奸”了吧,也许他心里只有薛没有齐。要是信陵君,也许早就来个“窃符救齐”了。

孟尝君具体处理小事能力尚可,大政方针没什么建树。且其食客虽有三千,但大多是沽名钓誉之辈,除了个冯弹剑,其余全是鸡鸣狗盗之徒。不过从他数次听冯弹剑的劝谏来看,此人倒是能够采纳人言,关键时候用人头脑清醒,宽和大度。然而从他被人嘲笑成矮子,就把别人整个村都屠戮,说明其本性有点儿偏狭。总的概括起来:孟尝君有点小私心、小才华,大政眼光不足,用人面不广,但有一定容人之量,且用人不疑。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

魏无忌,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当时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有动魏国的心思。后来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王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四公子中具有军事才能的,公认是信陵君魏无忌。秉性耿直,外交之才虽在四公子之中稳居末席,但是挥军战阵之才是无可指摘,杀晋鄙,窃兵符,胜秦国,著兵书,要知道战国末期仅有三位将领在大规模作战中硬撼过具有压倒性优势的秦军,另外两位是李牧和项燕。可以说信陵君的存在延缓了秦国一统六国的步伐。

在人品道德上信陵君也是无可挑剔的,对国家、国君忠心耿耿。为了对得起国家窃符救赵,为了对得起国君客死异乡。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但同时也是个悲剧的人,后半生颠沛流离,始终未能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

当然四人之高下,千载之前,太史公在《史记》中已经明确的有了自己的倾向,独称信陵君为公子就足见太史公对其的尊敬。各位读者,你们心目中的四公子之首是哪位呢?


同济天下


战国四公子都是名头响到今天的人物,如今的人们也经常评论什么京城四公子,民国四公子等等,基本都是在模仿战国四公子的叫法,而建立大汉王朝的汉高祖刘邦却唯独对战国四公子中的信陵君魏无忌佩服之至,这是怎么回事呢?


战国四公子又称“战国四君子”,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在战国末年养成的重视谋士和将军的风气中,这四个人可谓是名震诸侯,可以说比一些诸侯国的国君更著名,这四个人无论到哪个诸侯国,都会被诸侯国王亲自迎接并奉为上宾,之后混个国相之类的官职当当,但如果说哪个人立身最正能力最大,还必须得说非信陵君魏无忌莫属。

在介绍信陵君魏无忌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其他三公子,先说春申君黄歇,此人虽贵为国君之子,却是绝逼的沽名钓誉之徒,光食客就养了3000,在带领楚军灭掉了弱小的鲁国之后,又作为盟军首领攻打秦国,没想到反被秦军打败,后来的事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她相信一个叫李园的奸邪小人,结果被他坑到家族都被此人灭掉了,他的一生是相当让人痛惜的。

平原君赵胜也是靠养食客沽名钓誉,结果在赵国最危急的时候,他的食客中竟然找不出合适的人来去楚国请求援助,幸亏毛遂自荐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不然他就丢人丢大了,后来他主张与秦军开战,结果赵国用人不当,长平之战赵军被坑40万,此后秦军兵围邯郸,他守城三年,延缓了赵国的灭亡时期,算是对国家有些功劳。

孟尝君田文的名头算是最响,所以他的食客也最多,就连鸡鸣狗盗之辈都在他的手下混饭吃,孟尝君一生去过很多诸侯国当官,他当过秦相,当过魏相,当过齐相,却又带头领兵攻打国过秦国和齐国,他的一生好像没有为某个国家服务到底的目标,包括他的出生地齐国,而且他还是齐国王室贵胄,我们只能用“国际主义战士”来形容他了,谁给钱给官当,他就给谁卖命,管你是哪个国家的。

信陵君魏无忌这个人的一生是很让人敬佩的,长平之战后秦军兵围邯郸,信陵君窃符救赵将秦军打败,使得赵国又存在了20多年,赵王评价信陵君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信陵君不单窃符救赵,同样也救过魏国,他在魏国十多年,包括秦国在内的诸侯国都不来侵犯魏国,后来信陵君去了赵国,秦国就出兵攻打魏国,信陵君知道后立即从赵国回到魏国,魏王授予他上将军之职,五个诸侯国听说了这件事都来出兵救魏,于是信陵君率领六个诸侯国的军队和秦军展开决战并且取得了大胜,这是六国合纵抗秦中唯一的一场胜利。



秦国之所以能够扫灭六合一统天下,不仅在于他的军队厉害,也在于它的间谍和离间计用的好,比如秦国曾经用离间计让赵国用赵括换下廉颇,李牧也是被秦国离间计所害,秦国把这个办法也用到了魏国,派间谍散布谣言诽谤信陵君魏无忌,同时贿赂魏国大臣中伤他,于是魏无忌不再受魏国重用,信陵君魏无忌之后活得比较郁闷,多年后酗酒而死。


信陵君魏无忌做上面这些事情的时候,汉高祖刘邦还是个孩子,也许是整天听到他的传说,所以少年刘邦对信陵君非常的钦佩,十多岁的时候,刘邦竟然辞别家乡奔赴大梁,就是要一睹信陵君的风采,并投到他的门下做他的门客,只可惜少年刘邦还未走到大梁,信陵君就去世了,刘邦一生都为之遗憾。

不过刘邦在魏国大梁也因此认识了他的一生好友张耳,张耳本就是信陵君魏无忌的门客,此人比刘邦的年龄大十岁左右,但是刘邦却和他意气相投,后来刘邦称汉王的时候,还封张耳为赵王,两人还结为儿女亲家。

司马迁评价信陵君魏无忌说: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

文学家左思说:千乘为之轼庐,诸侯为之止戈。贵非吾尊,重士逾山。搦秦起赵。威振八蕃。则信陵之名若兰芬也。

诗人谢灵运说:是以信陵之贤,简在高祖之心。望诸之道,复获隆汉之封。观史叹古,钦兹盛美。

隋文帝杨坚说:昔汉高钦无忌之义,魏武挹子干之风,前代名贤,后王斯重。

而大诗人李白则说: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


科普大世界



刘邦祭祀信陵君。使五户人家为其守墓。祭祀时代不绝。刘邦为何给信陵君如此礼遇?

魏国公子信陵君与平原君、春申君一样,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首,刘邦祭祀信陵君,代表了对信陵君和战国四公子的认可了尊重。

鄙人认为,信陵君虽然代表了战国四公子。但四人中,齐国公子孟尝君被后世诟病。为了自己的不正当私欲。而被判国家。

战国四公子中,被刘邦和后世敬仰的。应当只有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三人。而孟尝君的仁义,只不过是假仁假义。

鄙人还认为,刘邦贫贱之时,就听闻信陵君、平原君等重义,礼贤下士。自己特别渴望能够遇到信陵君一样的贵人相助。信陵君一直是刘邦的偶像。就如同苏东坡是鄙人的偶像类似。


杨朱学派


战国四公子,刘邦之所以仅祭拜信陵君一人,原因无他,视后者为偶像而已。


汉高帝刘邦生性无赖、骄狂自大,很少会把他人放在眼里,能让他折服的人物实在是少之又少。其实,刘邦从年轻时起便非常崇拜一个大人物,甚至在称帝后还对他敬仰不已。这个大人物,便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那么,魏无忌究竟有怎样的魅力,才使其成为刘邦的偶像呢?


魏无忌是战国末年魏昭王的幼子,安釐王的异母弟,因为封地在信陵,故称信陵君。信陵君由于为人宽厚、礼贤下士,天下士人因而争相前往依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然而信陵君只是一介封君,他如此高调的收揽士心,渐渐地便让安釐王感到不安。安釐王因为害怕信陵君会夺取自己的王位,便逐渐疏远弟弟,由此信陵君便被“闲置”起来,直到多年后秦国围攻赵都邯郸。



公元前260年,秦国主帅白起在长平击溃由赵胜统帅的赵军,并坑杀四十万降卒,使得赵国主力尽丧。三年后,秦昭襄王相继派大将王陵、王龁围攻邯郸,大有一举灭赵的势头。此时,魏王派将军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因畏惧秦军攻击,只能遥为声援,但就是不敢解救邯郸之围。


由于赵相国赵胜的妻子是信陵君的姐姐,所以信陵君为解救赵难,便多次恳求魏王下令给晋鄙,让后者进兵以解除邯郸之围,但均遭魏王拒绝。信陵君无计可施,便准备带着门客们到秦营拼命,结果被隐士侯嬴劝阻。侯嬴给信陵君出主意,让他指使魏王的宠姬如姬偷窃兵符,并把自己的好友、大力士朱亥推荐给信陵君,一旦晋鄙不奉命,便立刻击杀之。



事情进展的非常顺利,信陵君在拿到兵符后即驰赴晋鄙军中,在后者依然拒绝进军的情况下,由朱亥用袖中藏匿的铁锥将其击杀。晋鄙既死,信陵君便率领魏军出击秦军,在大败秦将王龁后,就此解除邯郸之围。此事,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窃符救赵”。


信陵君不仅指使后妃偷盗兵符,还假传君令杀死将军晋鄙,无论是哪一条,都属于严重的叛国罪。所以信陵君考虑到此,便在解除邯郸之围后将魏军遣返回国,而自己则滞留在赵国,在长达10年的时间都不敢回国。好在赵国君臣因为感激信陵君的义举,对他极为敬重礼遇,后者在体会到家一般感觉的同时,自然就更不想回国,直到秦国大举进攻魏国。



然而就在秦国攻魏之初,信陵君因为担心被魏王处罚,本来是拒绝回国的,幸好有赵国贤士毛公、薛公为其剖析国家危亡的利害关系,才让信陵君醒悟,并带领一干门客回国赴难。安釐王因为要倚重信陵君,所以非但没有进行责罚,反而任命他为上将军,统领魏国的军队。


信陵君担任上将军后,在击退来犯秦军的同时,又在谋划着联合诸国伐秦事宜。就在击退来犯秦军三年后(前247年),信陵君作为联军的指挥官,率领五国联军伐秦,在黄河以南击溃秦将蒙骜后,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国畏惧联军兵锋,竟然紧闭城门不敢出战,经此一役,使信陵君的威名震动天下。



等到魏国的外在威胁暂时性的解除后,安釐王再度对信陵君产生猜忌之心,此时秦王又派人在魏国大施反间计,挑拨安釐王和魏无忌的关系,不由得让安釐王对信陵君更加防备。安釐王越想越觉得信陵君是个“危险分子”,于是在其伐秦胜利后不久,便解除他的兵权。


信陵君有心报国却被魏王无端猜忌,心灰意冷之际又对人身安全感到担忧,于是每天纵情于酒色之中,想以此来消除魏王的猜忌,保全性命。过度的自我摧残让信陵君的身体很快地便垮下去,仅仅过了4年时间便去世。信陵君既死,魏国失去最后可以依赖的“国家柱石”,国势一年不如一年,18年后便被秦国消灭。



汉高帝刘邦还在微贱之时,便对信陵君的贤德和才识非常敬慕,最终竟成了他的“铁粉”。等到刘邦发迹后,每次行军作战或出巡时,只要经过大梁,便会去信陵君的墓前祭拜。前195年,刘邦下令为信陵君设置五户人家专门看守陵墓,并让他们世代祭祀自己的“偶像”。刘邦对信陵君崇拜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见《史记·卷七十七·列传第十七·魏公子列传》。


史料来源:《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文史砖家


战国四公子,分别是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这四大公子中,无论从人格、事业、品行各方面看,信陵君都可以列为第一。特别是“窃符救赵”之义举,更是成就战国时代的一段佳话。

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相比,信陵君更有英雄气概,更有侠义精神,因而也更有人格魅力。信陵君在世时,其声誉是巨大的。我们从史料中可以看到,他的精神影响了许多人,比如后来推翻秦帝国的汉高祖刘邦。信陵君去世时,刘邦年仅十三岁,据《史记》载,“高祖(刘邦)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到了刘邦夺取天下后,每当经过大梁城,总要前往祭祀信陵君。后来他还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护信陵君的坟墓,每年四时都要祭祀,不能断绝。

除了刘邦之外,秦汉之交的许多英雄人物,也是信陵君的崇拜者。比如张耳,他曾经当过信陵君的门客;还有陈狶,在少年时便十分仰慕魏公子信陵君。

西汉大史学家司马迁也是信陵君的粉丝,他特地造访了大梁城故墟,寻找夷门遗址。当年侯嬴不过是个看守夷门的老汉,信陵君却亲自拜访,礼贤下士,不以交结低贱之人为耻。司马迁感慨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他还这样评价信陵君:“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之。”

我们从刘邦的生平事迹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性格是受到信陵君的巨大影响。

比如说刘邦的早年,性情豪爽,爱结交朋友,喜好施舍,慷慨豁达,这些性格特点,与信陵君何其相似。当他看到秦始皇出巡时朱轮华毂,拥旄万里,目睹这雍容华贵的一幕,不禁发出了一声慨叹:“嗟夫,大丈夫当如此也。”可见他内心深处,是有豪杰之志。这种豪杰之志从何而来呢?从现存的史料看,伟大志向的种子,是在早年崇拜信陵君时种下的。

刘邦人生的转折之一,是私下释放苦力犯人,从而落草为寇。当时秦始皇在郦山大建工程,从全国各地不停地征用民力服役,沛县也未能幸免。一群犯人苦力被征集前往,领队的人就是泗水亭长刘邦。秦政苛暴,人命如草芥,郦山脚下早已是白骨累累,来自沛县的苦力们对未来极度悲观,名为服役,实则送死,与其送死,不如逃跑吧,一路上三三两两地逃走了。性情豪爽的刘邦并没有为难这些逃亡者,一路上人越来越少,走到丰西大泽时,这支苦役队伍剩不到一半人,即使到了郦山,也交不了差了。刘邦转念一想,得了,不就是一个小小的亭长吗?这个官不要也罢了,弃不足惜,干脆就当一个浪迹江湖的草莽英雄吧。

就这样,刘邦把犯人苦力们全都放走了,有那么十来个人无家可回,索性就追随刘邦,在芒山、砀山一带藏身,落草为寇。做出这种可以杀头的事情,可见看出刘邦并不是普通的小官吏,他是很有义气的。为什么像萧何、樊哙、周勃这些同乡都服他,不是没有道理的,在敢做敢为方面,别人是比不上他的。大家想想当时秦政权都灭了六国,是何等强大恐怖,刘邦敢这样做,实在令人佩服。从这点上,又可以在刘邦身上看到信陵君的影子。


君山话史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偶像,刘邦心目中的偶像就是信陵君!从他西行大梁,想投靠信陵君门下来看,刘邦还是想从政,而且胸怀大志。

我看标题补充了一点,信陵君比其它三个公子多哪些优点?其实,网上已经在流传,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名望最高的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之说两点!

第一:围魏救赵

喜欢养门客,这是战国时期作为贵族的标志性之一,这些门客都是谋士,为日后从政做准备。而信陵君魏无忌,喜欢养门客先不说,让他出名的就是围魏救赵。当时秦国在长平之战打败赵国,坑杀了赵国40万人。秦昭王想乘胜把赵国灭掉,所以长平之战胜利以后,把赵国邯郸也围困了。当时赵国百姓,对秦国坑杀赵国40万俘虏怀恨在心,赵国人民同仇敌忾,巴不得吃了秦国人的肉,所以国内的战斗力非常强,以死顽抗。秦国久攻不下,秦王又想起用白起,但是白起一而再,再而三称病推迟,秦昭王老羞成怒,赐给白起一把剑让其自刎而死。白起时候,秦昭王灭赵的心不死,但是攻不下来。

赵国趁机派丞相平原君赵胜到魏国去求救,平原君接二连三的写信个魏王和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的姐姐是魏王的妻子,所以,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援赵国。当时,秦昭王知道魏国救援赵国,所以派使者警告魏国,一旦赵国攻了下来,第二个就是魏国。魏王很害怕,不敢出兵。晋鄙得到停止救援的消息,将军队驻扎在邺城。而平原君多次派人催促魏国出兵,但是魏王还是害怕。

平原君与信陵君是好友,本来信陵君很将信誉,现在魏国的军队停止不前,所以责备信陵君。信陵君也对此让魏王出兵,由于害怕秦国进攻,所以按兵不动。信陵君一怒之下,召集门客前往赵国救援。在离开之前,去见了一个叫侯嬴门客,本来想让其一起去,但是这个老头没有任何表示。信陵君走到了一半,觉得好奇,认为自己对他不薄,走的时候,为何如此冷漠。

侯嬴因为年纪大,肯定有谋略,所以猜测信陵君会回来问他。于是,告诉他了一个计谋,让其窃取魏王的兵符,去邺城才能调动晋鄙的军队。信陵君在魏王宠爱的姬妾帮助下得到了魏王的兵符,于是去邺城,调兵遣将。结果大将晋鄙怀疑,信陵君身边的谋士,举起铁锤将其砸死。所以,才得以调动军队,秦国听说魏国救援,所以放弃围攻邯郸。邯郸之围,解除,信陵君也因此名扬天下。

第二:合纵抗秦

信陵君第二次出名是因为,秦国进攻魏国。当初信陵君窃符救赵,怕魏王责备,所以一直呆在赵国,当魏国有难的时候,魏王向信陵君求救。信陵君还是害怕魏王责备,所以开始不敢回到魏国。后来在谋士的责备下,好不容易去了魏国。

信陵君回到魏国,魏王任命他做了上将军,率领魏国的军队进攻秦国。因为信陵君的名气很大,他派使者到各诸侯国求救,各国得知信陵君做上将军,纷纷加入。公元前247年,魏无忌率领5个诸侯国的联军在黄河以南打败秦军,秦军的将领蒙骜战败。联军直接打到,函谷关,秦国都不敢出关。从此之后,信陵君的名声威震四海,刘邦仰慕他的原因,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