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只有难做的人

古往今来,真正超越成功与失败,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扳着指头也数得过来。其中一个名叫范蠡。很多人都在感叹,说生意难做。但在范蠡看来,关键是做人,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只有难做的人。

全文约2900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范蠡(公元前536年—前448年) ,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今河南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宋国陶丘,号“陶朱公”。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

推荐阅读:某些人投6万,1个月真能赚到千万

(添加v17angel,报名卧虎藏龙交易员训练营)

古往今来,真正超越成功与失败,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的人,扳着指头也数得过来。其中一个,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学家、经济学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称为一代商圣,名叫范蠡。

他前半生从政,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政治生涯走到顶峰时又适时隐退,改走从商之路,从商19年中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过千金,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后被世人奉为文财神。

范蠡认为天下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功,同样可以复制到商业世界。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在感叹,说生意难做。但在范蠡看来,关键是做人,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只有难做的人。

01 德为立身图强之本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楚国宛地三户人,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更难得的是他见解独到,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

青年时,范蠡在周围人看来有些思想疯癫,他的观点常不同于大众,时常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

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

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

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与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因此得到勾践的重用,范蠡更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不为所动。

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

02 晓利害,知进退

后勾践举兵败吴,举行庆功宴会,分封功臣,范蠡官至上将军,仅于勾践一人之下,百官之上。此时范蠡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没有被冲昏头脑,而是冷静的分析了局势:

现在能对越国构成威胁的吴国已经灭亡,其他诸侯国不是离的比较远,就是周围的小国实力很弱,根本对越国构不成威胁。

也就是说,天下已经太平,这个时候本来功高盖主就是很危险的,容易让君王感觉受到威胁,加之多年的相处,范蠡发现了勾践是一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自己官居极品,树大必然招风。

范蠡清醒的认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在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急流勇退,向勾践辞官,勾践以平分国家为条件来挽留范蠡,但是他却急流勇退,毅然离开越国,带着恋人西施泛舟江湖。

据《越绝书》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范蠡在离开越国的时候曾留给文种一封信,信中陈述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劝文种也马上离开,可惜文种在高官厚禄面前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范蠡走后不久,功劳仅次于范蠡的文种被勾践无故杀死。

文种是一个典型的儒派,认为食君禄,报君恩,建功业,享封赏,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也没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最终招致杀身大祸。

而范蠡凭借冷静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从事物发展的规律、人性的特点等多角度,洞察了一切,逃脱了虎口。如果吕不韦和李斯如范蠡一样,可以看清利害,不被利益冲昏头脑,也许不会落得身首异处。

03
诚、信、仁、义,成就一方巨贾

范蠡携妻儿与弟子、门客悄悄来到齐国滨海,化名鸱夷子皮,范蠡自此隐姓埋名,开始他另一段同样辉煌的人生旅程。

在齐国,范蠡购买了一些靠海边的土地,开垦种田,兼营渔业捕捞、开盐田等。相传,范蠡发现盐户制盐深坑中(今碱悦盐温泉)热气氲氤缭绕的温泉水,舀出来擦拭皮肤感觉神清气爽、身心疲劳顿时消失……

因常沐浴盐温泉,范蠡身体康健,精力旺盛,延年益寿,虽三次散尽家财归隐,三次成巨富,成就一世英名。

范蠡与妻儿一起下地耕作,同穿布衣、进粗食。范蠡一反商家精苛细算、盘剥敛财的做法,对待雇工十分慷慨、亲和。遇到灾年减产,就减免地租,同时,开粥场赈济灾民。

在年初,和一些农民、商人签订商品收购合约,到年底如果商品价格上涨,范蠡按照市场现价收购,如果价格下跌,就严格履行合约价格。

由此,各国商人都愿意和范蠡做生意,工匠与农民也愿意为范蠡作工,虽然表面看来这样做吃些亏,但是却拥有了大量优质稳定的合作伙伴,使总成本降低很多。

04 天下己任,道义于肩

有一句话叫做“无商不奸",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为此采用各种手段:投机取巧、哄抬物价、小秤入大秤出等技巧,甚至是违背道德的手段。

但范蠡却做到了“君子生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

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

这和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的观点不谋而合。

道家创始人老子也有同样的观点:“天地不为自生,故能长生"。

范蠡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一成利,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

在那个历史时期,一成利是非常低的。因为那时运输极其不方便,战乱、匪寇导致经营风险很大,做生意的人很少,属于绝对的买方市场。而且,从当时的经济发达情况分析,那时还没出现利润率精确的计算方法,因此,范蠡赚取的一成利应该是毛利率,而非净利润。

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其次,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范蠡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因为其为人信誉好,为商磊落,更关键的是其商品价格比别人的要低很多。

能做到价格低于同行,不仅是降低利润率,更有赖于范蠡的经营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思路,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同时,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盛赞范蠡:“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

范蠡一生中两次官至极品,三次富过千金,每次富达千金又都施济天下,但不久后又迅速再至千金。

从政时,范蠡奉行了一个臣子的忠义,为商时,又尽了一个商人的良心,可谓是宏略于胸,又悲悯天下的智者。

他的财富,三次裸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别人看到的是他的慷慨,少有人看出他的警惕。一个纯粹的商人是不会有这种警惕的。

在商言商,钱总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安全。但范蠡认为,自古以来财富都是危险的。如果没有对政治、对人心的精准把握,很可能连命都搭进去。

相传,范蠡晚年富可敌国,儿孙满堂,88岁时无病而终,后人尊名陶朱公。

本文综合自网络素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改

防失联、商务合作请添加小富( v17ang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