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陈霸先袭杀王僧辩事件——南朝的救星还是天下大乱的罪魁祸首

梁朝皇帝被西魏杀死,长江上游大片领土被西魏吞并,按说从此以后,西魏跟南朝就该结下血海深仇了,但一个偶然事件,使得梁朝及继起的陈朝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与齐为敌,以西魏(北周)为友。这是南北朝末期划时代的事件。

一、权臣治国

承圣三年(554年),西魏执政宇文泰派大军偷袭江陵(荆州州治,梁元帝萧绎时期梁朝首都),毫无防备的萧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荆州沦陷,萧绎惨死。

江陵沦陷后,北周立西梁傀儡政权,就是因为灭不了梁朝

国不可一日无君,梁元帝突然死去后,梁朝出现皇位空缺期。基于此,当时梁朝中央实力最强的两大军阀太尉、扬州刺史王僧辩司空、南徐州刺史陈霸先经过仔细商量后,共同决定拥立梁元帝的第九子萧方智为皇位继承人,因为当时萧方智人在江州(相当于今日的江西),所以二人先尊萧方智为梁王、太宰,承制行事,待其回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再登基为帝。

王僧辩和陈霸先为什么拥戴萧方智为帝,其实也不是出于公心,只是由于萧方智年仅12岁,便于控制,这样一来

大权就还在王、陈手中了。然而一个人的到来打破了所有盘算。

二、北国来客

承圣四年(555年)三月,北齐皇帝高洋给王僧辩送来一个人——萧渊明,并且致信王僧辩,让王僧辩舍萧方智立萧渊明。萧渊明是谁,为何高洋如此中意他,萧渊明又为何有资格当梁朝的皇帝?

王刚版高洋

太清元年(547年)侯景一面在东魏举兵造反,一面又表示愿意以河南归降请求萧衍出兵相助。萧衍心动,委任贞阳侯萧渊明为主帅,率领十万大军助力侯景,寒山一败,梁军大败,主帅萧渊明也被东魏俘虏,不过由于梁朝地位摆在那,东魏大丞相高澄也没为难他,而是奉之上宾。后来高澄还曾经提议用萧渊明换侯景,但因为侯景又在梁朝造反,这件事就这么搁置了。其后高澄遇刺身亡,高洋建国称帝,萧渊明也就从东魏熬到了北齐,这一待就是八年,等归国的时候,萧渊明已经是快六十岁的老人了。

八年间,梁朝内乱不穷,皇帝都换了四个,萧渊明始终待在北齐,这个时候高洋突然将他送回来,必有所图。其实从高洋送给王僧辩的信中便可窥探一二。

《梁书·王僧辩传》:"如闻权立支子(萧方智),号令江阴,年甫十余,极为冲藐,梁衅未已,负荷谅难。······彼贞阳侯(萧渊明),梁武扰子,长沙(萧懿,梁武帝大哥)之胤,以年以望,堪保金陵。故置为梁主,纳于彼国.便诏上党王涣总摄群将,扶送江表,雷动风驰,助扫冤逆。"

表面上高洋的意思是萧方智年幼,做了皇帝难以执政,因而还是立年长的萧渊明为好。但从高洋的信中可以看出,萧渊明并不是梁武帝的直系后代,而是梁武帝大哥的儿子,也就是梁武帝的侄儿。虽说由于皇室多年混战,当时梁武帝的儿子们都已经死光了,但成年的孙子乃至重孙不在少数,即使真的觉得萧方智年龄太小,想立长君,也轮不到旁支的萧渊明啊。况且王僧辩与陈霸先就是贪图萧方智年幼便于控制才立的他。

所以高洋真正的意图是什么呢?萧渊明本是皇族旁支,按理是没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如果高洋扶持他当上梁朝的皇帝,其必定对高洋感恩戴德,况且萧渊明在北齐多年,在南方早已没什么根基了,如果想要皇位坐的稳必定得仰仗北齐的势力,此外萧渊明年近六旬,比起少不更事的小孩子,更懂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方便以后北齐跟梁朝沟通,对王僧辩和陈霸先也有一个制衡作用。因此高洋坚持要梁朝拥立萧渊明为帝,就是由于暂时无法灭掉梁朝,想要在南方建立一个亲北齐政权

三、王僧辩的屈服

对此王僧辩与陈霸先当然不能答应了,尤其是王僧辩,他当时是梁朝的第一执政,势力远在陈霸先之上,绝不可能听任高洋的意见,立萧渊明,使自己受制于人。因此王僧辩断然拒绝高洋的提议。既然和谈不成,那就只能短兵相接了。不久王僧辩的部队与北齐护送萧渊明的部队在江北相遇,双方打了一仗,王僧辩兵败,战争的失利使得王僧辩不得不重新考虑高洋的提议。

王僧辩

经过与亲信商议,王僧辩同意立萧渊明为帝,同时又提出三个要求,第一,北齐的军队不能过江;第二,萧渊明当皇帝可以,但是必须要立萧方智为太子;第三,萧渊明想要三千卫士做自己的保镖,这一条不能答应。这三个条件可以说是王僧辩精心布置的,这种情况下萧渊明即使做了皇帝,也不过就是从北齐的傀儡变成王僧辩的傀儡,使得王僧辩在日后依然能够掌控局面。接下来就看高洋怎么考虑了,对高洋来说,北齐已经占了梁朝江北的大片领土了,现在也吞不下梁朝,况且现在最重要的是跟西魏宇文泰交战,梁朝这边只要不给自己背后捅刀子,退让一步也无所谓。因此高洋不光接受了王僧辩的条件,还主动释放善意,"凡是梁民,宜听反国,以礼发还。(北齐书·文宣帝纪)"就是将因战乱流落北齐的梁朝百姓送回梁朝。

北齐遣返梁朝难民

如果就此发展下去,梁朝与北齐短时间内会和睦相处,甚至达成联盟,而一旦这种情况发生,最为不利的就是西魏了。对北齐来说,不消灭西魏就无法确立自己的正统;对梁朝来说,杀梁元帝之仇,夺领土之恨,是难以磨灭的,因而无论是北齐还是梁朝,西魏宇文泰都是头等大敌

四、敌在建康

但齐梁蜜月还没过半年,双方就又彻底撕破脸来,这一次双方再也没能和好。怎么回事呢,事情是这样的。王僧辩与北齐媾和的时候,陈霸先坐镇京口(今江苏镇江),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王僧辩也没有派人告诉陈霸先这一消息,就擅作主张与北齐签订合约。

王僧辩为什么不跟陈霸先商量就自作主张,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是在陈霸先看来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陈霸先本来的实力就不如王僧辩,现在王僧辩又跟北齐单独议和,得到北齐的加持,之后王僧辩想干什么,干掉自己独霸梁朝吗?还别说,王僧辩的所做所为真有点这么个意思。当时陈霸先坐镇京口,而他的周围分别是杜龛(王僧辩女婿)吴兴刺史,任约(娶萧绎侄女)南豫州刺史,徐嗣徽(王僧辩外甥)秦州刺史,王僧智(王僧辩弟)吴郡太守,韦载(韦睿孙)义兴太守,张彪(王僧辩亲信)东扬州刺史。等于说陈霸先完全处于王僧辩的包围圈之中,一旦有风吹草动,王僧辩一口就能吃掉他。

陈霸先包围圈

想到这陈霸先不禁心寒,为了自保陈霸先必须先下手为强,干掉王僧辩。但王僧辩势力强大,正面交锋,陈霸先没有必胜把握,所以只能偷袭。恰好王僧辩与索虏北齐达成议和,于是陈霸先抓住时机以以"远求夷狄,假立非次。(陈书·高祖纪)"为理由,从京口起兵突袭王僧辩,事情进展异常顺利,在王僧辩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陈霸先击杀王僧辩,其后逼退萧渊明,重立萧方智为帝,

梁朝中央大权尽入陈霸先之手

后世每每评价此事,都认为陈霸先此举避免了南朝被北朝吞灭。其后建立陈朝,保住了汉族政权的火种,等待三十余年,成功等到了同是汉族政权的隋朝统一天下,其无愧为华夏民族的大功臣。但其实我们却看到,王僧辩与北齐议和后,北齐的军队已经退了回去,高洋也暂时没有吞并梁朝的意思,新帝萧渊明又完全在王僧辩掌控之中,应该来说这时是侯景之乱后,饱受战乱的梁朝好不容易赢得的一个喘息机会。但这个机会是王僧辩的,如果边境就此安宁下去,那么假以时日代梁称帝的将会是王僧辩,到时候陈霸先必定是要被消灭的。

陈霸先

因此为了自己和整个集团的生存,陈霸先铤而走险发动军事政变,袭杀王僧辩。但由于当时梁朝镇守四方的将领多是王僧辩的亲友故旧,他们自然不可能服从陈霸先,而北齐因为陈霸先的突袭,打乱了本来已经布好的局,自然也将其当成大敌。因而陈霸先从诛杀王僧辩之后,不得不两线作战,同时面对王僧辩旧部和北齐的夹击,虽然陈霸先通过艰难反击,扑灭了王僧辩余部,又两次打退渡江的北齐军队,其后更是建立陈朝,但始终对实力强大的北齐却无可奈何,只能将其赶到江北,却无力收复江北失地。

五、陈齐周三国杀

北齐与陈朝的战争从陈霸先时期一直打到陈宣帝时期,可以说陈霸先的举动,使得刚刚安定下来的南朝全境变乱。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陈霸先和梁元帝一样,是令南朝走向万劫不复的推手

北齐与陈朝关系交恶,对西魏(北周)来说却是一个天大的好机会。绍泰二年(556年)陈、齐恶战之际,西魏(北周)进行大规模改革,改六官、设八柱国,可以说陈齐的交恶不仅使得西魏(北周)免于腹背受敌,而且为西魏(北周)的改革

赢得了时间

三方对峙

对陈朝来说,北齐是敌人,北周也是敌人,但不可能同时两线作战,陈朝当时的国力也不允许他这样做,因此必须只能交恶一方,结好一方。而对北周、北齐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因此三国之间的两国必须要结盟对付第三方,为了拉拢盟友三国各自使出浑身解数。最终还是北周技高一筹与陈交好,而这直接为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乃至为隋灭陈统一天下,埋下了伏笔

陈武帝陈霸先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魏书》、《北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