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陈新:文学应有照耀未来的光芒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有一处风景。她神秘,内敛,在光明的上游,在大爱的顶端。她是中国。伟大的中国。”这是作家陈新在其新著《绵延的光芒》序言中写下的几句话。该书由一个个外国友人与中国之间发生的故事组成,可读、感动、震撼。

陈新在接受读者报独家采访时表示:“创作的缘起很简单,因为热爱,热爱我们祖先筚路蓝缕创造的文化,热爱我们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热爱我们智慧勤劳的民族,热爱我们阔步前进的国家。”

心灵澄澈,必见光芒

读者报:这本书为何叫《绵延的光芒》呢?

陈新:虽然书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个外国友人与中国的情感故事,但是打动这些外国友人的是中华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的光芒、中国国家的光芒,是这些光芒吸引了他们,使他们爱上中国,爱上了中国文化,爱上了中国人。而且,这种光芒是持续的,从5000多年前绵延而来,并随着中国的越来越强大,随着中国梦的逐渐实现,会越来越耀眼。再有,这本书是以散文体写的,用抒情的笔法深情地讲述,所以,最后取了《绵延的光芒》这样一个书名。

读者报:“爱,不一定在其身体出生的地方,但一定在其灵魂驻留的地方。”吸引这些外国友人的正是您书名所言的“光芒”?

陈新:是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其实就是一个“趋光”性的进程。作为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古老的中国,开创了文明的最初记忆,书写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谱就了历史前进的文明华章。从最初的熹微,到璀璨夺目,再到明媚耀眼,在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创造出的灿烂的文化,与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交相辉映,撕破了人类前行路上的昧夜,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这凝华时间与智慧的美丽,吸引了无数外国友人钦羡的目光。缘分像春天的风,默默地,就带着温暖和芬芳,绽开在一个又一个外国友人的情感里。时间与热爱,又成就了一颗又一颗外国友人的中国心!

《绵延的光芒》中一个个内容鲜活,故事跌宕的外国友人与中国的故事,除了令人唏嘘感动,激情澎湃以外,也明证了中国的伟大!心灵澄澈,必见光芒。所以,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热爱中国文明,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人。

何为真正的报告文学

读者报:您近些年的著作多为报告文学,而《绵延的光芒》既有报告文学真实可考的元素,又有小说情节的传奇曲折,还有散文情感的饱满细腻。您是如何做到将这三者完美结合的呢?

陈新:其实我所写的作品,严格意义上文体的分界并不明显,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的生活,关注我们祖国阔步前行的伟大走向。比如我的中篇小说《由浅入深的寂寞》《蝶变》,又比如我的长篇小说《镜像》,都是现实题材。而我所写的散文,也几乎全都是纪实散文,比如进入北师大《语文》教材课本的《江凡》,虽然是散文,题材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当然关于散文,学界普遍认为,必须是纪实的。

我始终认为好的报告文学一定是采访扎实,故事鲜活,同时文本可读,讲述的方式更要脱俗、新奇、隽永。我一直认为《水浒传》《三国演义》是报告文学。也许有些人不认可,但我觉得这样的小说所讲的内容都是史实,人物姓名也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只是讲述的方式运用的是文学手法,你能说这不是报告文学吗?

同样,伟大的《史记》也是报告文学。

那么既如此,为什么报告文学要写成通讯呢?

这不怪读者偏狭的认知,而是部分报告文学作家将好的故事写成了通讯。

我个人觉得,真正的报告文学,就应该有真实可考的纪实元素,传奇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饱满细腻的散文情感。我以一根胡萝卜为例:通讯展示给我们的就是一根带泥或不带泥的胡萝卜;但真正的报告文学,它既有“报告”,更有“文学”,因而展示给我们的可能是胡萝卜丝,胡萝卜片,胡萝卜块,而绝不是一根完整的,甚至连泥都没洗的胡萝卜。其实胡萝卜的本质没变,只是它展示给我们的观感要更新颖一些,如果加上了“文学”的调料,那就不仅是新颖,更有美味了。将胡萝卜切在丝、片、块,就是“讲述”的方式;加上情感饱满的文字,就是“调料”,将之煎、炸、烹、炒,就是“结构”。

写好报告文学其实很难

读者报:您一直擅写国家重大题材的报告文学,那您觉得报告文学在写法上有何技巧?

陈新:“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报告文学不难写,但要写好却很难,要写好国家重大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就更难。因为国家重大科技题材报告文学牵涉到的人与事庞杂纷繁,内容高冷枯燥,写深了高处不胜寒无人懂,写浅了浮光掠影没人看。

就像美术家画一二个人的画好画,要画《清明上河图》可能就很难,因为《清明上河图》中牵涉的人物众多,事件众多。国家重大科技题材报告文学犹如《清明上河图》,涉及的人物千千万万,事件千头万绪,不能只写哪个人或哪件事。要写人成就事,事塑造人。人与事叠加成就事业,事业辉煌反衬群体的伟大。

在结构方面,以时间为序,必然枯燥乏味,因为科技题材报告文学的高潮总在最后;打乱时序又可能让读者头昏脑胀——本来就有大量数据剿杀脑细胞打击阅读欲了,再来结构时序的颠来倒去,有几个人受得了?

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读者报:既然写报告文学这么难,为啥还如此热衷?

陈新:这跟我骨子里的家国情怀有关系。小时候,婆对我说,我们家族的血脉里奔涌着家国情怀。婆是祖母,在家乡四川省南充大通镇,我们将祖母叫“婆”。婆说,大禹“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传承的是公而忘私和国家至上的精神。随着年龄增长,我渐渐明白了婆对我说的话。

是的,婆是大禹的后人。我身体里根植着大禹的基因,从小便受祖母关于家国情怀的熏陶。

再有,家父是军人,为保家卫国做出过贡献,差点客死他乡;外公是开明绅士,抗日战争中,曾将自己的丝绸厂卖掉,买飞机支援前线抗日;母亲接受过高等教育,深知国富才能民强的道理……

耳濡目染,我也十分关注自己国家令人艳羡的幸福走向,关注中华民族傲立东方的伟大复兴,关注中国梦砥砺前行的光辉进程。因而,我在创作小说、散文、诗歌的同时,也喜欢以报告文学的形式书写国家的重特大科技项目。

爱情与小资的文学固然最易打动人心,但大国文学亦如一个挺立的人,仅有这些如肌肤般柔弱温婉的东西还不够,还应该有硬朗的骨骼,才能撑起一副伟岸的身躯;市井文学固然好看,但文学还应该有照耀未来的光芒,和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因而,我深知书写国家重大科技题材报告文学甚难,但却乐此不疲。(读者报客户端记者|何建 视频拍摄|王欣)

走过万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欢迎订阅2019年《读者报》

邮发代号:61—98

订阅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当地邮政所订阅

2. 关注“读者报官方微信”,进入微店下单订报

3.淘宝店铺: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读者报》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猫》杂志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