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权臣明珠能获得善终,他有何过人之处?

康熙王朝初期有两大权臣,一个是索额图,一个是纳兰明珠,两个人生前都是康熙身边的红人,可谓是权倾一时,位及人臣,可最终索额图被康熙处死,明珠却获得善终,明珠有何过人之处能得到康熙的特别对待呢?

《康熙王朝》纳兰明珠剧照

名门望族,皇亲国戚,所以仕途顺利

纳兰明珠,叶赫那拉氏,是满洲正黄旗人,姑奶奶(他父亲的姑姑)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三任大妃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明珠的这位姑奶奶可了不得,她是皇太极的生母,皇太极继位后,追封她为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就成为了清代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同时她又是叶赫那拉氏的第一个皇后(第二个是咸丰帝的慈禧皇后,第三个是光绪的隆裕皇后),如此,纳兰一族就和爱新觉罗氏成为了亲戚。后来明珠娶了努尔哈赤第十二子英亲王阿济格的女儿,给明珠生了三个了不起的儿子:长子纳兰性德(容若),次子纳兰揆叙,三子纳兰揆方。这样一来,明珠就成了康熙的堂姑父了,明珠的堂侄女又嫁给了康熙为惠妃那拉氏(大阿哥胤禔生母即八阿哥胤禩养母)这样明珠又成了康熙的堂叔,这亲上加亲,明珠的仕途自然会很顺利。

纳兰明珠和纳兰性德父子画像

顺治朝时,明珠起初任皇家侍卫,后升任銮仪卫治仪正,又调内务府郎中,受岳父阿济格谋反影响,明珠在顺治时期并未受到太大重视,但是明珠兢兢业业,忠于政事,是金子总会发光,于是康熙三年,明珠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一下子成了康熙的大管家。

康熙五年,转任任弘文院学士,开始参与国政。康熙七年任刑部尚书,次年加封督察院左都御史,并担任经筵讲官,康熙十一年改任兵部尚书,康熙十四年转任吏部尚书,康熙十六年授武英殿大学士,不久后又加封太子太师,自此,明珠达到了权利仕途的顶峰,成为了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重臣。

《康熙王朝》明珠剧照

三大政绩:议撤三藩、议剿台湾、抵御沙俄,深受康熙倚重

“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

“三藩之乱”初期,平南王尚可喜顾及吴三桂势力,率先上疏请求朝廷撤藩,而后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精忠也随即附和上疏请求一同撤藩。对于撤藩,其实康熙心里早有此意,三藩上疏主动请求撤藩,正中康熙下怀。于是康熙召集议政王贝勒大臣会议,商议如何处置三藩,当时兵部尚书明珠、户部尚书米思翰(马齐父亲)、刑部尚书莫洛都主张撤藩,而大学士索额图、图海反对撤藩,其他的大臣则沉默不语,不发表意见。然后,赞成撤藩和反对撤藩的两方就各抒己见,争来争去,最后,还是康熙皇帝拿了主意,他认为“吴三桂早有不臣之心,撤藩,他也反,不撤,他照样反”,所以,康熙就批准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位藩王的撤藩奏疏。果然,吴三桂马上就起步叛乱了,紧接着,耿精忠也在福建起步相呼应,尚可喜虽是真心真意的想撤藩,可他儿子尚之信缺一门心思想造反,所以他把尚可喜软禁在王府,也跟随吴三桂起兵了。于是,文武百官对于三藩造反之事争议不断,索额图请求立即处死倡议撤藩的人,并派出重臣招抚三藩,被康熙拒绝,称:

“这是朕的旨意,他们何罪之有?”。八年后,三藩平定,康熙曾评价明珠说:“之前商议撤藩,只有明珠做事符合朕的想法。”“当时有人建议诛杀倡导撤藩的大臣,朕若是听信了他们,就让(忠臣)含冤九泉了!”。

平定三藩进攻线路图

“收复台湾”

初期,明珠建议康熙收台大军应由一人统一指挥,方才能更好的取胜,多人同时指挥,必然互相牵制,不易于协调作战,于是任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为攻台大军总指挥,福建总督姚启圣配合侍郎施琅一同对台厦金澎作战,一年后成功收复台湾。之后,施琅上疏朝廷,建议在台湾设府开衙,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明珠也十分赞成施琅的提议,而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却认为台湾乃海外弹丸荒蛮之地,守之无用,只会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应弃守。最终,康熙同意了施琅和明珠的建议,设台湾府,归福建管理。

《康熙王朝》索额图与康熙剧照

“收复雅克萨”之前,明珠陪同康熙先在黑龙江周边进行了详细的勘察,然后开始详细筹划准备,将附近的兵力调动到离雅克萨比较近的地方,然后筑城,修建工事、驿站、粮站,同时开辟水陆交通线,调拨战舰。准备工作做足后,开始围攻雅克萨城,守城的沙俄部队收拾惨重,逃亡尼布楚,清军随即后撤。不久,休整之后的沙俄部队见清军后撤,又一次组织残兵败将重新占领雅克萨,清军再次出击,将雅克萨城死死围住,一个月下来,沙俄侵略部队死伤惨重,兵力锐减,从800多名士兵,减少到区区60多人,眼看就要全军覆没,最后沙皇派使者向清廷议和,请求撤军,并议定边界。第二年,沙皇派谈判代表团来到北京,康熙派明珠为清廷谈判代表,明珠态度十分强硬,最终迫使沙皇撤军。

雅克萨之战示意图

这三件大事,既稳固康熙前期边疆战乱的局面,收复了失地,同时让清朝的疆域进一步扩大,为康乾盛世打了基础,明珠的表现,深得康熙满意,康熙大为赞赏,于是明珠就成了当时朝廷中唯一能跟索额图相抗衡的人了。

朋党之争,明珠是牵制索额图的最佳人选

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朋党之争,明珠得势时,索额图已经在父亲索尼的势力影响下在朝中经营了多年,而索额图又因为和太子胤礽的亲戚关系,所以他的权势越来越大,这在康熙眼里可不是好兆头,为了牵制索额图一家独大,康熙开始着重培养明珠,对其不断进行提拔,而明珠同时为了能跟索额图在朝堂上争夺话语权,也不断的培植自己的势力,“明党”“索党”整日里互相倾轧,各种抨击,将朝廷搞的乌烟瘴气。

《康熙王朝》孝庄与康熙剧照

康熙不愧为千古一帝,他自然晓得朋党之争的坏处,可是他却利用这种朋党之争的坏处,让明珠和索额图互相牵制,以达到一个权利的平衡点,避免造成一党独大,尾大不掉。其实他们贪污受贿、卖官鬻爵,聪明的康熙皇帝怎么能不知道,这是康熙的驭人之术,只要他们不危害到大清的国本根基,康熙就不会动他们。

《康熙王朝》剧照

明珠弹劾太子时,当然是触动了康熙的底线,皇嗣乃是国本,而康熙起初还是比较宠爱太子胤礽的,这时候的康熙内心是经过一段时间衡量的,他在考虑除掉明珠一党对朝廷的好与坏,那个更大一些。当直隶巡抚于成龙弹劾明珠和明党成员户部尚书余国柱“官已被明珠和余国柱卖完。”时,康熙没有当即将明珠降罪处罚,说明这时候康熙还没有拿定主意,因为一旦轻易把明珠一党打掉,就失去了和索额图相抗衡的力量,这就会导致索额图一党独大,于江山社稷不利。等到第二年御史郭琇上疏弹劾明珠和余国柱时,康熙终于下定决心处罚明珠一党,但也只是对明珠相对较轻的处罚,未处以极刑,“罢黜纳兰明珠大学士,交给侍卫处酌情留用”。没过多长时间,康熙亲征噶尔丹时,令明珠随从,并将明珠官复原职。但之后一直到明珠病逝20余年的时间,康熙再也没有重用过明珠,不过相对于索额图活活饿死在宗人府的结局,明珠真实好了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