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德国坦克都是大车身扛个小口径炮?

鄺小希


德国人造的是小口径炮,但一定不是小炮!




↑题主问的这个问题很有趣,也很在理:在装备75mm炮的四号或是黑豹坦克遇到基本属于同一级别的T34-85坦克时,面对的是85mm大管;装备88mm炮的虎式和虎王坦克遇到对标的红色重坦IS2时,却又要对付122mm重锤;哪怕是装128mm炮的猎虎歼击车,在面对毛熊的重型坦克歼击车ISU152时,也要面对大一圈的152mm神教。

是什么让德国人的管♂子在毛熊面前萎靡不振?说好的(缺)德国制造呢?



↑其实这么说也是冤枉汉斯猫了。西线战场的英美盟军,从各型M4谢尔曼、M10狼獾到M26潘大头,所广泛采用的也是75mm、76mm和90mm的坦克炮,从口径来看也和德国人大致相当。

我们不妨借这篇文章,再一次探讨一下在二战的技战术背景下关于坦克炮威力与口径的关系,顺带科普一下关于火炮口径的一些基本常识。

打不穿,大口径也是浮云



↑小编在其他介绍坦克炮的文章里曾经多次强调,坦克属于有重装甲保护的硬目标”。只要来袭炮弹没能有效击穿坦克的装甲,那么除非是装有超大量的炸药,或者是弹丸质量超级大,炮弹是不会对坦克内部人员、部件造成致命损伤的。

因此,一般的穿甲弹能对坦克这类装甲硬目标构成致命伤害的最核心前提,便是炮弹能够穿透坦克的装甲。只要炮弹没击穿坦克装甲,无论是德国人的75mm还是88mm炮弹,或者是苏联人的122mm、152mm大铁坨,理论上都不会对坦克构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大口径榴弹暴力糊脸的情况另提)



↑所以综上,无论是本文讨论的坦克炮或者是后来出现的反坦克导弹,当我们衡量一件以坦克这类重装甲目标为主要攻击目标的武器,只要它能在足够远的距离上,以足够好的精度,击穿足够厚的装甲,那它就是一件合格的反坦克武器。

关于坦克炮口径的一点看法

即便是同一口径的两门炮,也可能有天差地别的差异——一门火炮除了炮口的大小之外,其身管长度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指标。在这里引进一个概念——火炮的倍径比,即是身管长度与火炮口径的比值,倍径比越大,火炮就显得越细长。



↑枪支或者火炮的基本原理其实并不复杂:本质上就是用火药把弹丸向前方炸出去,弹丸经过在身管中的加速过程积累速度(本质上是能量),最后飞出身管。因此,弹丸的重量越大、炮口初速越高,其携带的动能就越足,穿甲能力就越强。

也就是说,即便口径和弹丸质量相对较小的火炮,也能通过加长身管、改进发射药来获得更高的弹丸初速度,获得可以与更大口径火炮比肩的穿甲能力。

但通过加长身管来获得更高的初速,进而获得更强的穿甲能力,是要付出代价的。

↑四号D与黑豹的火炮长度对比,可以看到,火炮口径同为75mm,短管的四号D身管长不到2m,而豹子的L/70炮身管长度超过五米,是四号D主炮长度的两倍多。

黑豹的这门75mm/L70主炮的制作工艺在1940年代可谓是世界顶尖水平了:直接在炮钢坯料上钻一个7.5cm直径、5米深的锥形孔,冷锻加工后,再在这个孔的内部刻下膛线。无论是制造成本,钻孔的难度,还是对于炮钢的强度、用料需求,四号的75炮都和豹子的75炮不可同日而语。

虎王的71倍88mm炮,情况与黑豹的长75炮也是类似的。

超长炮管所需要的复杂制造工艺与高成本,注定了大倍径高穿深的高性能反坦克炮/坦克炮不是谁都造得了,谁都造的起的。这也是黑豹、虎王投产后,德国仍有大量生产追猎者、四号H/G型、四号突击炮乃至三号突击炮的一个重要原因——武器的成本和性能往往是成正比的。

德国75mm炮 vs 苏联85mm炮



↑小编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对比过黑豹的75mm炮和虎式的短88炮,在发射弹头4.75kg重的Pzgr. 40/42次口径穿甲弹时,黑豹的长75mm炮的炮口初速能达到惊人的1130m/s。在1000m距离上,能够击穿199mm的垂直均质钢装甲,或者是30°倾斜的149mm均质钢装甲。在发射弹丸重7.3kg的PzGr. 40型次口径穿甲弹时,虎式的短88炮能打出930m/s的炮口初速。在1000m距离上,能击穿垂直放置的179mm匀质钢装甲,或是30°倾斜的138mm匀质钢装甲。

也就是说,长75炮的弹丸质量虽然更小,但由于初速高,最终的理论炮口动能只比短88炮要低4%,穿甲能力也和虎式的88炮不分伯仲。

而改进自52-K型高射炮的T34-85主炮,BR365型85mm被帽穿甲弹弹丸重9.21kg,但炮口初速却只有792m/s,是虎式56倍88mm炮的85%、黑豹长75mm炮的70%。而正因为是初速较低,毛熊85mm坦克炮炮弹的理论炮口动能只有289万焦耳。在弹丸质量高出一倍的情况下,炮口动能依然比黑豹的长75mm炮要低7%。

在1000m距离上,BR365P也只能击穿102mm的垂直均质钢装甲,而黑豹长75mm炮在这一距离上的穿深数据高达199mm。从纸面数据来看,口径更大的85mm炮在长75mm炮面前,依旧相形见绌。



↑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坦克对战的情况下,在1000m的正常交战距离上,豹式的正面装甲很有可能能免疫T34-85的攻击,但T34-85在这个距离上面对豹式的长75mm炮无异于裸奔。而从纸面数据来看,豹式的75mm炮甚至能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T34-85的车体装甲。要想用一般部队配发的85mm被帽穿甲弹击穿豹式的正面装甲,苏军T34车组就很可能要冒死乌拉冲锋至500m甚至更近的距离开火,而这技术装备上的劣势将会带来战场上呈一边倒局面的骇人交换比。(谢馒头乱入)



↑而且无论是从威力、身管长度、后坐行程、火炮全重来看,黑豹的长75mm炮绝对是与毛熊的85mm炮同一量级甚至更胜一筹的产品。毛熊的85mm炮能装在30吨的T34车体上,但汉斯的长75mm炮塞进45吨的黑豹都嫌挤。

德国人大车扛小炮并不是浪费吨位,造的的确是小口径炮,但体量和威力一点都不小。

小口径炮相对大口径炮的优势——射速



↑和一些游戏中表现的不一样,在现实世界里当然是没有血条、没有光速维修、没有乘员原地复活这类设定的。在实战中,只要坦克被击穿,那么不说一发入魂炸飞炮塔,杀伤个把乘员、打烂些车内设备几乎就是必然的事。

而乘员伤亡、设备损坏又会影响坦克性能的正常发挥,减小坦克有效反击对方打击的可能(比如因装填手、炮手阵亡而无法还击),增加坦克再次遭到打击的概率(比如因驾驶员阵亡、动力和传动系统损坏而无法机动)。

因此,作为一门合格的坦克炮,不仅要能打穿敌方坦克的装甲,射速和精度都是至关重要的指标。有了射速和精度,坦克才能先敌开火、快速反击。

↑而且,无论是在东线还是西线战场,都很难遇到黑豹或者是虎王主炮无法击穿的装甲目标。即便是遇上M26或者IS2之类的硬骨头,用APCR弹一般也能够有效反制。至于说M4、T34之辈,虎豹即便是用传统的被帽穿甲弹,也能在2000m距离上逐个点名。

因而在虎王、豹式主炮穿深足够的历史环境中,射速显得更发重要。

↑你以为坦克装填手是这样子的?

↑nonono,真实画风应该是这样子的,人力装填累成狗有没有……要知道,每一枚炮弹都是几十斤的大铁坨啊。

黑豹75mm炮的各种弹药全重在11.4kg-14.3kg之间,而T34-85的各种85mm炮弹全重都在20kg左右。



↑虎王的各种88mm弹药全重在22kg-26kg之间,而IS-2的122mmBR-471型穿甲弹仅弹丸就重达25kg,而且采用分装弹药设计,除了弹丸还有一个超过30kg的发射药筒,在实战中能达到30秒/发的速度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


↑不难想象,在那个装填完全依赖人力的年代,更轻的炮弹给装填手带来的体力负担更小。抱着二三十斤的75mm炮弹持续进行装填作业,显然比四十多斤的85mm炮弹要友好得多,总重过百斤的毛熊122mm套餐更是能让装填手手忙脚乱累得死去活来。

因此,在持续作战的情况下,黑豹和虎王口径相对较小的火炮理论上能够保持相对较快的射击速率。

其实,口径真的是正义——写在后面


↑如果我们对比虎王的长88mm炮和IS-2的122mm炮的穿甲能力,情况和对比黑豹的长75mm炮和T34-85的85mm炮就非常类似了:虎王的长88mm炮虽然弹丸轻,但炮口初速高,穿甲能力是优于122mm炮的。



↑但别忘了那句话,口径即是正义,大口径炮绝非是一无是处的。


↑在对付付一般房屋、掩体、步兵等缺乏厚重装甲的目标时,大口径弹药尤其是大口径榴弹或者榴霰弹装药更足,杀伤效果显然要优于小口径弹药。



↑正因如此,装122mm大口径火炮的IS-2,在实战中更多担负的是火力支援而非反装甲任务,即使用大口径榴弹轰击敌方掩体、阵地等。因此在常规情况下,IS-2搭载的榴弹和穿甲弹比例约为4:1。当然这也意味着,在遭遇敌军坦克时,IS-2只有7-8发穿甲弹可用。



↑而且从装备制造和升级的角度来看,扩大火炮口径、提升弹丸质量、增加发射药质量以改进火炮穿深的路线看似简单粗暴,却往往也是更经济实惠的选择。如前文所述,制造超长身管的火炮需要极高的加工工艺和技术水平,长身管自然会带来制造难度和成本的飙升。

而锻造更大口径、相对短粗的身管,转而寄希望于更重的弹丸、更强的发射药,对火炮身管结构强度和制作工艺的要求则大大下降,本质上只是把以前做过的火炮放大而已。从历史上看我们也不难发现,从1950年代到今天的主流坦克炮,倍径比都在44-55之间,而口径则经过了90mm、105mm、120mm的数次升级。


↑也正因如此,精益求精的二战德国坦克在单车性能上往往能胜过同等级的苏联坦克。

但战争并不是单挑,打架还是得靠人多。精如工艺品的德国坦克,淹没在看似粗糙,却极易大量生产的红色洪流之中,的确也是历史的必然。

综上,二战德国坦克的确是大车扛了个小口径炮,但他们也的确把小口径炮的性能做到了极致。


Sabot穿甲哥


这么说起来的话,你还真有点冤枉德国人了。德国人的坦克的火炮口径虽然比起前苏联来讲略微有所逊色,但是比起西方的各个国家来讲,还是有优势的,西方的国家他坦克口径统一在75到76mm之间。

但是前苏联坦克的火炮口径确实要比德国人的总体要高出许多,尤其是kv系列重型坦克,以及斯大林坦克,火炮口径动不动就超过100mm以上,这一点让人感觉很奇怪,说为什么德国方面不增加一下火炮的口径呢?

其实跟二者之间的设计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于德国人来讲,坦克就是用来猎杀敌人坦克的,在攻坚战里面,坦克并没有发挥自己真正的优势,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当时的德国坦克公路斯大林格勒街区以后,被斯大林格勒街区的废墟给困住了,所以德国的坦克部队没有发挥自己真正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困兽之斗。

从这一点上来讲,德国人的坦克从设计之初就抛弃掉了攻坚战的理念,德国人的坦克就是用来闪电战,猎杀敌方的部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然后拿下敌方的战略地区。至于说城市的巷战和攻坚战,消耗战,这并不是德国坦克考虑的重点。

但是对于前苏联的坦克来讲,他们的攻坚战成为了一个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前苏联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拿下德国人占领的城市,所以攻坚战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如果不能够有效地对工程部队提供火力支援,那工程部对很有可能会在一个房县纠缠几个月,这对于前苏联的军队来讲是一件不能容忍的事情。

所以前苏联的坦克一般都讲究大口径,大口径的好处,一方面工程的时候可以当一个盾牌,将敌人的攻击反弹回去,另一个方面,这些大口径的火炮也有着毁灭性的杀伤后效攻击这些碉堡和城市防御要点的时候得心应手。

同时设计上面的思路上的差异,也造成了德国的火炮口径普遍偏小,我知道装填手的日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要好,特别是kv系列重型坦克,它的火炮口径太大,所以填装弹药的时候必须得分开填装,否则炮弹太重,抬不起来,但是对于德国坦克来讲,他的坦克的火炮从一开始就继承了高射速的这个特点,也就是完成快速的填装和发射,这样的话,德国坦克在进行坦克站的时候才拥有更好的装填时间,以及优秀的发射速率,战胜敌方坦克。

当然对于前苏联来讲,前苏联他的火炮的设计并没有德国人那样精细,我们就对比一下德国人的两种88mm坦克炮,一种是虎式坦克身上的88mm炮,还有一种是虎王坦克身上的88mm炮,两者口径虽然相同,但是穿甲深度并不一样,虎王坦克身上的88mm炮明显要强于虎式坦克身上的88mm炮,这是由于虎王坦克身上的坦克炮的口径比原比虎王坦克来的更加优秀。

同样的道理,对于前苏联的坦克部队来讲,设计一款优秀的坦克炮,也是全苏联坦克一直要做的一件事情,坦克炮的设计本身也是一项高生的活计,所以对于前苏联来讲也比较吃力,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前苏联才研究出了比较适合的坦克炮,也就是D10反坦克炮。但是由于这个时候战争进入末期,所以并没有配备。

但是没有办法加长坦克的火炮长度,那就只能够增加火炮的口径,来增加火炮的威力,毕竟谁不愿意换穿甲能力更强,而且口径更小的火炮呢?这样斜着的火炮炮弹数量也增多了。

所以说德国火炮口径比同期前苏联火炮口径要小的问题,其实更多的是体现在两个国家交战理念的,不同于其本国的工业实力,尤其是高尖端技术的工业实力的对比之下,所形成的一种局面。


漩涡鸣人yy


够用了啊,你得看对面是个什么货啊,早期的37炮和50炮欺负欺负Bt或者T26之类的废材还可以,等马桶头和T34出来了就是一肚子委屈啊。

长75 kwk40的出现之后,马桶头和T34开始有点虚了,88就更别说了。

所以说德三那个时候用用这种75和88够了,没必要去开发一堆的超大口径的炮。

毛子反正是非暴力不合作的典型,开发大口径的没毛病,76mm别不够,上85,IS作为重坦怎么也得来个122吧,马桶头?来人!把152给我搬上去。德三你不是皮厚么,咱们来刚正面。


疯狗的轻武


你是看不起我二号突击炮还是怎么地?


pc111


德国并非不是没有大口径炮的 128和150都有的 但是 都是装在超重型上的 德国和毛子不同 毛子是 堆口径 小口径打不穿就加口径 打不穿你 震死你 德国是加倍径 就是打不穿就加长度 因为以穿甲弹来说 炮管越长 初速越高 穿透力越强 以88炮来说最常见的是71倍口径的 但是 最高有100倍口径的钓鱼竿 最低貌似是40多的短又粗


人生就是一个杯具


反坦克火炮一是看口径,二是看炮管长度,也就是所谓的长径比,加大弹丸质量和弹丸飞行速度都可以加强穿甲效果。德国火炮口径不算很大,但炮管长,弹丸速度快,穿甲效果好,而且炮弹不会超重,持续射速也有保证,所以反坦克表现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