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预防流行性瘟疫?唐朝:来,一起来看傩舞

这几天一直在家宅着,响应号召自我隔离。

闲来无事,忽然想到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这么发达了,可在预防这种流行性瘟疫的时候,目前好像还是没有什么更有效的办法!

那么,在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又是怎么预防的呢?

于是各种翻看,结果在孟郊的一首诗里,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弦歌行·孟郊

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暗中崒崒拽茅鞭,倮足朱裈行戚戚。

相顾笑声冲庭燎,桃弧射矢时独叫。

这是一首描写唐朝民间举行驱傩仪式的诗。

根据诗中描述,具体仪式是这样的:

人们先敲起鼓,吹起长笛。

于是,黑暗中,一群疫鬼出现了。

疫鬼长什么样?

一个个瘦骨嶙峋(瘦鬼),脸上还涂满油彩(染面),露出白得瘆人的牙齿(惟齿白),在暗隐中拖着茅草织成的长鞭(拽茅鞭),急促地穿行(行戚戚)。

这时,一个人拿着“桃弧”,也就是桃木制的弓走出来,先在庭院中哈哈大笑,然后拉开弓作势向疫鬼们射去。射到哪只,那只就发出凄厉的尖叫。

等到疫鬼被射死,仪式也宣告结束,预示着瘟疫已被驱散。


唐朝人为什么认为用这样的仪式,可以驱除瘟疫呢?

其实,这是一种秦汉以前流传下来的习俗。

那时的人们认为,瘟疫是因为“有鬼行疾也”

为此,周朝还专门挑选一个相貌凶悍的人,称为方相氏,然后让他们“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司傩,以索室逐疫”

就是披着熊皮,穿着黑色的褂子红色的内衣,一手拿着戈矛一手拿着盾牌,带领着百十个奴隶,专门负责驱逐疫鬼。


只不过到了唐朝,大概人们觉得又跳又舞半天,连个鬼影儿都看不到,没什么意思。于是为了增加趣味性,找来人专门扮疫鬼,这样有射的有躲的,有追的有跑的,明显就有意思多了。

这,就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傩舞。


当然,想要预防如 这样的疫病,最有效的办法,还是 ,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注意休息,适度运动。

像唐朝人这种,聚集在一起搞一个什么驱傩仪式,是绝对不可取的。

可是“傩舞”所体现出来的,古人对天地自然的那种敬畏,却是我们现代人最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