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遗忘了年味还是年味遗忘了人心?

苏秦平


春节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最盛大传统节日,过年是民间传统的说法,从除夕到大年初一,这一天一夜的过程就是享受过年的味道!

中国人对过年非常讲究,一年一度的过年也是一家人团聚,亲戚们相互走动的重要礼仪!中国人有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表达了家的重要性,也是亲情胜过金钱的意思!

传统的过年,每个家庭都要亲自磨豆腐,杀猪宰羊,清扫房舍,祭祀祖先和灶王爷,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贴对联,熬寿(就是除夕夜熬一宿),初一凌晨12点放鞭炮;初一穿新衣,自家同门之间互拜,初二走娘家,初三走舅家,初四初五走姑姑姨姨家,过了初五叫破五,就可以朋友们聚会,可以外出!

有的地方还在除夕夜燃起火堆,将过去不好的东西付之一炬,将未来和希望点燃,一家人围坐在火前,等待新年的来临!

如今,城里为了安全不让放鞭炮和烟花,乡下人口越来越少,还有很多家庭成员分布在世界各地,早已没有了过年的习惯!加之大家平日内也是天天像过年,所以大家感觉到过年气氛越来越淡!

但岁岁年年都一样,年年岁岁有不同!一样的是回家的脚步,亲人们相见的喜悦;不同的是每个家庭面对一年一度的欢聚采取的方式!中国人很多已经把过年变成了一家人的旅游,把过年当成了难得的家族文化传承的课堂!

我还是希望我们的年味越浓越好,留住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的好东西好传统,过年真正过的是亲人的相伴,家人的相聚,祈求平安吉祥和继往开来!











郭建兰文旅大视野


两者都不是。正确的回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资生活渴求已不再强烈,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变得不再渴望,也就有了人们对‘年’的期盼不再象已往那样——非常期盼过年。

1、20世纪6、70年代,那时的儿童哪有不盼着过年的。急得每天数着还有几天过年。

我是60后生人。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平时吃得是由粮店按月供应的成品粮。不管你够不够吃,每月固定就这些,吃了就拉倒。因而,父母每月对吃的粮食都得精打细算,生怕吃断顿了。

用的也是用各式的票再加现金来完成。并不是有钱就能买到,还得有‘票’。什么布票、粮票、肉票等。因那个年代商品奇缺,没有票就是你有钱也是无济于事的。

衣服坏了再补一下,有时每件衣服补丁落补丁。可当时这种穿戴似乎没有人笑话——因习以为常。

平时吃粮都得省看吃,别说吃肉了,那就更是一种奢望。衣服只有过年才兴许给孩子们买件新衣裳,大人还舍不得换件新的。

因而,当时的人们别说是小孩就连大人也盼着过年——能改善一下伙食和穿戴。

2、如今生活照比往日强多了,吃穿不愁。平日吃、穿、用都已满足需求,也就没必要盼着过年。

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商品种类齐全,要啥有啥。过去北方冬天吃不着的瓜果蔬菜如今都能吃上。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只要有钱就没有买不到的东西。过年吃的和平时没啥大的凶别。

平时穿的衣服、裤子、鞋等都非常的时髦,并不需要待过年时再填衣物。

3、文化方面已不再是过年扭扭秧歌就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是多方面多渠道欣赏各方面的文化大餐。

六、七十年代,当时我们当地流行着东北大秧歌。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满城沸腾。人们争相走出室外观赏各式各样的秧歌表演。因当时电视并未有,只有极个别的单位有台12寸黑白电视机,且没有天线,用室外天线接收播放,屏幕全是‘雪花’根本看不清图像中的人及景色。人们只有待正月十四后,去欣赏这文化大餐,达到满足的地步。

而如今电视家家普及,手机基本人手一部,坐在家里天南地北、中国外国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根本就没必要盼着年三十的央视春晚。

总之,年味淡了,不是人们把年忘了,也不是年把人忘了,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盼着平日里象年一样的生活。如果一年中只吃一顿饺子,你能不盼着过年吃饺子吗?当然要盼。而经常吃饺子,你还盼着过年那顿本已平常的饺子吗?当然不会。

不管是人们对年的冷淡还是热衷,‘年’是不会因人的喜好而不来的。只要活着,必定躲不过去这年。

珍惜吧!有些人却没能过去这看似平淡的年,而离开了他的亲人。是否在地下过年,如何过就不得而知了。


平顺吉祥18


中国乃文明大国,绵延5000年。随着文明的繁衍,年味伴之而生了。单纯一个“年”字,古时说是一只大兽,常不定时的祸患民间,勤劳勇敢的祖先们,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大胆运用贴桃符、挂戟剑驱恶避邪;大量囤积年货以备“年”这个大兽来时奉敬于它,久而久之,大兽“年”,受到隆重宽待后,也就自然而然



地避隐深山老林,但它还定时在每年大年三十晚上必来一趟。随着文明古史不断推进和发展,贴门联、办年货也就约定俗成了。旧时,大户人家每到年关囤年货、挂彩灯、放鞭爆、请大戏等等;穷人家,修整茅屋、洗刷门窗、添换新衣、给孩子买玩具、发压岁钱,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低人一等。过去有句老话,小孩望过年、大人望做田。民间至今还流传:正月里过年,二月里赌钱(玩游戏一类),三月里看戏,四月里做田。真正是年味丰足了。只是在八十年代后,祖国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人居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小孩望过年,只是往年平时人们经济拮据、生活太苦,而今家家身居新房、路路畅通、不愁吃穿,所以年味也就渐渐淡了一些……。

年味,我认为仍是存刻在人们脑海中,不会淡忘的,要不然大家从千里之外、路远迢迢地往家赶……?

年味,从不忘记辛劳的人,更不会淡淡地离去;只不过是和人们拉近了关系、平行了位置罢了。


耕耘荷


年味我们一直没有遗忘——团年(吃年夜饭)得压岁钱、放鞭炮、三十晚守岁、正月初一包饺子吃汤圆等等!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在进步,我们必须顺应社会潮流,为了保护环境不燃放烟花炮竹,只为我们的明天更美好。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环境得以控制后年味依然有。到时我们会更加珍惜美好的生活。



走在爱的教育路上


我认为是人遗忘了年味,我个人认为年是年年过的,不能忘了年味,过年前贴对联或把过年的菜类或果类准备出来,到过年在坐个十个八h个菜,欢聚一堂,共庆新年,



一帆风顺127925287


年味是门上的对联、门上的福字;

年味是窗花、是相互的问;

年味是相互的拜访与推杯换盏的笑谈;

年味是人们提的各种食材;

年味是人们急匆匆回家的脚步;

年味是不眠的守岁;

年味是厨房里的煎炒烹炸;

年味是工作中的换休;

年味是周而复始的期盼;

年味从未远去……


康健青山微雨秀


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进展,适比或多或少的要改变一些传统的东西,甭问为什么,跟着社会走就行了!


太上老君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人遗忘了年味,有没有年味其实并不在于环境如何,气氛如何,如果心中有年,即使自己一个人也会有味道。我认为有没有年味,在于你自己对于过年的参与度,我们以前过年总是喜欢忙活,准备很多东西,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甚至从腊月开始就开始准备一系列的工作,腊八蒜,腊八粥等等等等,这就跟你谈恋爱似的,别人对你好,你可能不珍惜他,但是你对对方付出了太多,你就会格外珍惜他,离不开他,因为你付出的太多感情。 如今年轻人过年基本上没什么愿意张罗,参与度,付出的情感自然就少很多


专炼猴头的老君


不是说谁的原因导致的,社会发展的快,生活节奏快,也拉大了人的生活空间,撕裂了很多原来的社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想着能省点事就省点事,一共放假没几天,想歇一歇,所以年味就在这种简化中消失了,生活需要仪式感,其实年味就是各种过年的习俗,礼仪和折腾,人都想省事儿,就没有了这种仪式感,也就没有了年味


观海0001


小时候年味浓的原因是:生活条件差孩子就等过年吃好的、穿新衣、放鞭炮,大人们除了拜年、祭祖之外喝喝酒、串串亲戚、打打牌,因为很多没有电视更没有网络也没有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