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年味”去哪了?

Anhui邵氏兄弟


说到年味,确实现在变得是越来越淡了,也不知道是习俗从简了呢?还是人心变了?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春节过年通常是一年中最隆重、最重要的日子,而一般年关将至的时候我们都会为它做一些准备。特别像我们很多远在城市打工的农村人,每逢年底到来,就开始思索是否回家过年。不回去吧,家里亲戚长辈念叨,自己一个人在外也孤独,可是回去呢,又觉得现在老家过年的年味是越来越没意思,还不如就待在城里凑合过几天。

回想起我们小时候,临近过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过年倒计时,每天看着日历,期待新年的到来。因为过年不仅可以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好玩的,最重要的是有压岁钱,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这些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等到了除夕那天,我们基本都是嘴里不停的吃着各种零食,边吃边听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般等到晚会结束凌晨一点左右还是很清醒,很激动,期盼这第二天一大早可以穿新衣服。到了第二天早上大概七点左右时,就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出去拜年了。那时我们小孩子拜年很有意思,见到一些长辈就跪下磕头,然后就是收压岁钱。二角五角一元二元,拜一圈下来,手里就攥了一大把花花绿绿的零钱。虽然大头被父母以保管的名义收回,但小头钞票2角5角的还是能花上一些。现在的小孩子可能体会不到,那种手里攥着一大把花花绿绿的钞票(最多十几元)的满足感,就像拥有了全世界。

那几天感觉是全年最富有的时候,哈哈,就会就会买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当然鞭炮是少不了的。那时候大家都是变着花样去放炮,扔到空中,埋到雪里,丢到水里,从早放到晚,不知道有多开心。

过了年,然后就是走亲戚,这也意味着有好吃的,过个年小孩子能长胖好几斤,持续到初三初四后,基本这个年也就过完了。而现在呢,年的周期还是这么长,但年的味道只有除夕以及大年初一两天能感受的到,除了鞭炮声没变,其他都变了。

现在的过年已经不是以前的过年了,说白了只是走个过场。很多在外工作的人,过年意味着来回颠簸,很多人都是回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也导致了人与人的关系不像以前那么近了,年味自然淡薄了许多。

农村过年年味越来越淡,这个现象近几年越发明显,许多回过老家的年轻人表示:要不是为了和父母长辈团聚,真的不想回去!小时候玩耍的小伙伴如今聚在一起说不到几句话,谁还愿意老是回忆童年那点事。小时候经常串门、蹭饭的乡里乡亲好像也陌生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小时候经历过的那些有意思的习俗似乎也完全消失了。坐几十个小时的车回老家想热热闹闹过年,最后却变成躺在床上好几天,真是无聊透顶!

小时候大家聚在一起放鞭炮、互换零食,比谁收的红包多,开开心心就把年过完了。现在大家都长大后,年幼时的那种纯粹情感早已不复存在。大家都长大了出去兜了一圈,眼界开阔了,接触到的人和事多了,自然把老朋友放到后面去了。二来,即便是现在的小朋友,也没有当时我们放鞭炮(被禁)、收红包(平时零花钱就不少)、吃零食(现在小孩哪还有没吃过的零食)的乐趣了,他们回农村大多是走个形式,不得不跟着父母回来而已。

这些问题,个个都很现实。除此之外,农村经济发展得太快速也是一个原因,以前的农村穷,没什么娱乐设施,过年在村头村尾总是能见到一大帮农民聚在一块玩骰子、或者围坐在火堆前烤火,拉拉家常,说说来年的耕地计划。

现在每家每户虽然说不上富裕,但都有大彩电、无线网,智能机更是人手一部。不管老的小的,吃完饭都是往屋里钻,大家各自拿着手机,对着电视娱乐了,就连小孩子都是如此,过年的年味怎么会不变淡呢?今年的春节马上就到了,各位在外打拼的小伙伴们打算回家吗?如果回去的话,也别老是呆在屋子里玩手机,出去走走,串串亲戚,见见朋友,找找儿时过年的感觉吧。








妙招大爆料


或许在以前的记忆里吧,记得那时大年三十奶奶给我发了十多块钱的红包,我高兴的手舞足蹈去找隔壁小伙伴们买爆竹放,又买了很多小零食,我很高兴。 又是过去了很久,或许,是几年吧,奶奶过八十大寿,亲人都全部回来了,每个长辈都给我发了一百的红包,那时我欢呼雀跃,想一想,有了这么多钱该干嘛,后来妈妈叫我给一些给她保管,我给了一半给她,我喜逐颜开的去找小伙伴一起出去玩,后面传来妈妈和奶奶的声音说“别玩太久,早点回家”,我“嗯”了一声,随后和小伙伴买了玩具,爆竹,很多很多好吃的,我高兴的对小伙伴说到“这一年,超级特别开心,我的家人都回来了,哈哈”,这一年我很开心。

又过了不知多久 或许是几年吧。

这一年很多亲人都没回家,爸爸妈妈给了我几百块钱的红包,而我却待在家里看春晚。


熊掌剑鱼


不知从何时起,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年味。年年都是新年,却一年不如一年


人手一部手机,聚在一起却相顾无言

我记得小时候,最期盼的就是过年,过年有压岁钱,能穿新衣服,一起吃年夜饭,放各种花炮。

小时候相信大家都捡过扬洋鞭儿




不知从何时起,却少了这些热闹,即便是和亲戚一起吃饭,也都是大多低头玩着手机,即便是除夕夜看着电视,春晚也是给人一种应付,敷衍的感觉,再也没有原来好看。

个人感觉有以下几点

1.人们物质生活提高了,对过年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基本上是一个人一个认识过的没意思。

2. 生活的节奏感太快,压力太大。天天都是这个样子,过年也没有一点轻松,反而能瘦几斤,没意思。 现在过年就是下级给上级送礼的节日。没意思。

3.回家看看父母,走亲串友,这些基本上平时都能做到了。 过年就那几天假期,有走亲访友,几天下来还要马上上班。累!比上班还累,没有自主性。

4.过年要是在人们心中在没有新的主题出现,我感觉这样的春节会越来越没有意思,慢慢的会越来越淡。


年还是那个年,只是再也回不去从前 怀念以前的那些年,除夕夜的春晚,年初一的炮竹,正月十五的花灯,还有家人的陪伴!


洪湖铁牛哥


这个问题太有感触,作为80和90后相信每个人都有发现,中国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原来的氛围,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或许是因为我们长大了,需要的东西变了,或许是我们周边的环境太浮躁,需要静心感受。

儿时过年🧨家里老人都会提前半个月开始为过年忙碌,买新衣,准备年货,杀猪宰鱼,炸年糕,蒸馒头等等,足足可以忙大半个月。

大年夜,全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热腾腾的饺子,看着春晚,吃个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晚上小孩子兴奋的熬夜跨年,好不热闹。大年初一,挨家串户拜年领压岁钱,走亲戚,赶庙会,算是对自己一年辛苦的犒赏和总结,过年带来的放松感和愉悦感都挂在脸上和嘴角了。

而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家乡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家里留守老人越来越多,牵挂越来越多。老年人盼过年的理由渐渐变成今年儿女们能回家过年团圆。

生活和紧张工作的压力下,年轻人对传统的文化节日触动越来越淡了。即使过年回家团圆也是带着心事和工作,真正放松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与家人真心交流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生活的节奏太快,为了所谓的工作责任,静下心来的时间太少,陪伴的时间太匆匆。

你现在静下心来,静静聆听,内心出还是能听到年的声音,感受到年的氛围,它还在我们身边,只是太久远,需要我们静下来倾听感受罢了。

马上要过年了,希望大家都可以回归自然,可以真实感受到年的意义和年带来的幸福感。



王漂亮的饭


《过年》

在我国是不把阳历年叫做年的。只有春节才是年。春节是农耕时代的产物,春节一过,意味着寒冬即将结束,春天就要来临。一开春,新一轮农业劳作就要开始了。劳作是大人的事,而对孩子们来说,春节就是一个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有压岁钱、并且可以痛痛快快玩耍的节日。

 

记得小的时候特别期盼过年,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仿佛一年的幸福和快乐都聚集在春节这几天。对于我们的期盼,母亲总是眉头紧锁,父亲则从喉咙深处,长长的、深沉的叹一口气(这时,可不能让奶奶听见,奶奶听见父亲的叹气声,总要在父亲跟前絮叨的)仿佛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那时我感到的迷茫和困惑,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年关”这个词所包含的全部意义。

父母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则,过年往往意味着一笔很大的开销,在那个极度贫苦的年代,拮据的生活尚且让父母应接不暇,更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应付年关了。二则,父母则叹息又老去了一岁。我们姐弟四人又长大了一岁,随着我们一个个上学,各种开支逐渐增多,生活的压力压的父母亲喘不过气来。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日,也叫做小年。母亲总是早早的起来,拿出平日里舍不得吃的白面,和好面,放在火炕上用棉被裹着发面,然后照旧一天的劳作。而我们姊妹几人则期盼着下午快些到来。下午时分,母亲揉面做祭爷坨坨,有时也焙齐刀(一种用面焙的食品,大概是现在各种锅巴的前身)。奶奶取出香供,上一炉香,在每一个烙好的坨坨馍上,掐下一块,放在供盘中,烧几张黄表纸,焚烧完毕,然后虔诚的磕一个头,在灶王爷神像前祈祷几句,就算祭灶了。这是最简单的。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煤油灯的火苗一闪一闪的,用剪刀把捻子挑亮,我们围着奶奶坐着,吃着坨坨馍,听她老人家讲白鹿塬上发生的奇闻异事,和各种鬼怪传说。父亲用小铁盒点燃一捧锯末,我们把包谷粒埋在燃着的锯末里。“啪”的一声脆响,包谷粒爆开,兄弟姊妹几人互相抢着吃,也不顾烫着嘴,遇着没有爆开的包谷粒时,会把牙齿硌的疼好久。每年祭灶的时候,也是儿时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刻。

过了小年,眨眼间就是年三十了。大人依旧整日的忙碌,至于我们,则整日无忧无虑的玩耍,年三十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仿佛所有的活都要在这一天全部做完。父亲带着我去祭祖,然后贴春联,挂灯笼。奶奶和母亲准备着各种吃食,姐姐也在帮忙。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奶奶会在饺子中包上硬币,如果谁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预示着新的一年中所有的福气都会集于一身。全家人吃着年夜饭,在鞭炮声中守岁,守着希望,也守着幸福……

初一的早晨,我们穿着崭新的衣服,依次给长辈磕头拜年,祝长辈身体安康。长辈祝福我们健康成长。照例给我们压岁钱,大多是贰角的纸币,如果能收到五角的纸币,那可是要在小伙伴面前吹一年的。

记忆中的年,已经渐渐远去了。现在的年,早就没了年味。如今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再也不会为食物短缺而发愁,饺子可以天天吃,但是过年的兴致早就没了大半,没有了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时间过得真快呀,年像流水般一年一年的滑了过去。



家住白鹿原


当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直追欧美,但过快的物质质量提高导致人们的精神文化相对滞后,这就让很多人感慨,如今过年缺少了过去的期待感,也缺少了过去的氛围。

这就不得不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一、物质生活条件

据我对近年经济发展调查,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开始有了质的改变。过去,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没有足够的物质条件,过春节都在老家过,亲戚邻里之间经常出现互赠菜品的方式来完善自家的新年伙食,甚至一大家子人为了筹备过年那几天的伙食要提前一两个月开始囤积年货,上到老人,下到孩童,平时舍不得吃喝,好吃好喝一年到头都留着逢年过节才去享用。而不是像如今生活条件都很好了,过年可能懒得在家里做,全家去饭店吃,缺少了家庭的亲切感和趣味性。再加上如今生活质量提高了,想吃什么好吃的随时都可以去饭店吃或者将食材买回来自己在家做。这是一个物质条件的原因。

二、数字化、金钱化过节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感叹缺少年味的人一般都是从那个有年味的年代走过来的。形容一下过去过年的氛围不亚于新郎官娶媳妇闹洞房。现在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想的是给孩子多少“压岁钱”,给老人多少“尽孝费”。各种场合,各种群体,互相关注的不再是今年过年我们家多么幸福而是送了多少收了多少,数字化,金钱化。

三、电子产品发展致节日方式形式化

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等3c产品科技感越来越发达,它们的发展固然有一定的积极层面的意义,但在传统节日传播途径上却流于网络上,譬如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每年看春晚是过年的必备项目,为了增加收视率与趣味性,近年春晚增加了参与全民抢红包的环节。这个环节虽然增加了收视率让人们把眼光都投入在新年节目中,却算是以利驱之,本来团圆的节日都忙着抢红包却是缺少了子女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本来应该是热闹的户外活动,近些年却是多了很多像登顶大会等抢答题分红包这类手机软件,很多人宁愿在家里守着手机答题也不愿意受寒风出去活动,这就导致了很多地方大正月街上人却很少,再加上近年国家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禁止放烟花爆竹。安静又人稀的街道显得越发凄凉。


道德三一


小时候临近过年还有半月的时候就已经听见街上的鞭炮声了,那就是过年前的预兆,这就是小孩子心里的年味儿。但是,现在过年连放鞭炮都管制,卖鞭炮的也只有官方有限的渠道,年味儿降了很多。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原因,很多年轻人被手机、平板控制了,一天大部分时间耗在上面,这些内容节目大都和过年没多少关系,因此,无论是参与度还是注意力都没有过去的年味了。有的仅仅是春节这个时间节点还在提醒我们过年了。

年味儿越来越淡,人心越来越难被过年凝聚在一起,参与过年的方式越来越多,或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回忆,一代人有一代人对过年的理解,他们对年味的感觉也与众不同,也没有必要纠结这个问题,经历过才是美好的。



老景职道


如今的年味大部分都是在手机里吧,随着网络科技的发达,人们大部分在春节期间都是选择呆在家里不出门,除了拜年跟出去游玩,曾经一起嬉戏玩闹的地方已无多少人踏足至此了,早以前还没有无线网跟智能手机的时候,宅在家里还是挺闷的,不少人选择到学校球场啊,奶茶店,烧烤摊,网吧,只要你一出去还是能看到好几个熟人,现在时代不同了,只要家里有无线网就宅在家


客家梅州阿辉


随着我们年龄越来越大,会发现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感觉了。
有人说现在过年没什么年味,节奏也快了。我想说的是不是年味没有了。而是我们已经过了过年最高兴的年纪。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有的已经是孩他爹孩他妈了,现在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现在有的只是生活的压力,生活的酸甜苦辣,生活中的油盐酱醋茶。

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像小时候,过年哪个七大姑八大姨给你多少压岁钱,然后拿着压岁钱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现在的成年人眼里,没有容易两字



纯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哦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9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e58d000060b10348d096\

小瑞的365


生活的压力大,已经让一部分人对过年有了畏惧感。还有就是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过年的方式!亲情与友情,也开始有了变化。房子的故事,借钱的故事,扶人的故事,已经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畏惧。各顾各的,淡漠了(年),这个不一样的节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