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线日记——访州中心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突击队第一梯队

记者 黎袁媛 通讯员 刘铁强 侯丹丹

1月22日,恩施州中心医院44名医护人员集结,组成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突击队第一梯队。他们中,有应对过SARS且即将退休的老将,也有刚刚开启职业生涯的新兵。目前,这群火线归来的战士正在期待着结束隔离观察,和家人团聚的时刻。

1月22日8时,州中心医院中医部感染性疾病科副护士长徐芳在交班时接到命令:感染大楼将成为新冠肺炎隔离病区,迅速按照隔离标准准备病房!

徐芳迅速通知病区所有护士回来加班,全科进入高度战备状态。转移病人、调配物资、布置病房、病区消毒……半天,第一批10间隔离病房准备完毕。

前一天,消化内科医生胡晟接到医务科电话:“明天起,到发热门诊上班。”医院职工已感受到疫情袭来的紧张:从武汉归来的有发热、咳嗽症状的人排起了长队。焦虑,笼罩在人群中。

作为参加过抗击SARS战役的老兵,胡晟有经验地在上班前几小时停止了喝水,并多上几次厕所:这是为了上班时不用为了上厕所脱防护服,省麻烦、省物资。

为了“不让一条鱼漏网”,每个医生的接诊时间比平时超出几倍。医生对症状、接触史等一一询问并进行检查,再把有疑问的检查结果发给医院6人专家组讨论,对疑似病例立即采取相应诊疗措施。

和疑似病例接触过的问诊者逐渐增多。“我和疑似病例吃过饭后就开始咳嗽,怎么办?”一位男士十分焦虑,重复着相同的问题。“我们要观察,各项检查后才能确诊;即便确诊是新冠肺炎,我们也能马上进行治疗。”胡晟安慰他。

胡晟的门诊从1月23日下午持续到24日4时,接诊了30多名病人。

接连14个小时水米未沾牙的连续工作,胡晟已近虚脱。清晨8时交班,终于脱下防护服时,他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冽的空气。

1月24日,经过医生加班加点工作,发热门诊问诊量明显下降。

第一批收治的疑似病例在单独隔离病房里紧张等待着结果。随着病人数量增加,医院调兵遣将,第一梯队的队员越来越多。

烧伤整形科护士郑爱娜老老实实向父母交代了本来准备瞒着的消息,因为在医院保卫科工作的丈夫也要值班,需要父母帮忙照顾1岁9个月的孩子。

“你自己报的名?娃儿还这么小!你妈年前才出院!”老父亲一听就“炸了”,一会儿,长叹一口气:“去吧!你是科室的院感监督员,你不去谁去?”

护士朱倩1月22日就进了隔离病区。这天,母亲在网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坏消息,打来电话:“为什么要派你啊?太危险了!辞职行不行?”朱倩故意打岔:“为什么不能是我,我很差吗?”

防护服不透气,每人身上很快出了汗。隔着凝着一层水珠的护目镜,徐芳还是明显感觉到护士吕雪姣的状态不佳。交班时,徐芳让她回去休息几天,吕雪姣摇了摇头。一会儿,她打来电话,哭得稀里哗啦:家人心疼她工作危险又辛苦,和她吵起来了!

徐芳赶紧致电吕雪姣的家人做工作。几番劝解,那边“屈服”了:“我也是担心她!护士做的就是这份工作,要去就去吧!”徐芳开玩笑:“我这也算是第一次大年三十搞‘家访’!”

阻拦,是为了爱;责任,让他们放手。

1月25日,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确诊。

郑爱娜第一次走进重重大门的隔离病房,感觉“有点儿慌”,双手拿满东西进潜在污染区时忘了回身关严门。

感染科57岁的老主任李小丹正好看到,虽然认不出穿防护服的是谁,他怒吼一声:“关门!”等送完早餐,她们又被狠狠教训:“不管走进哪一区,在这栋楼里的每一秒都要有防护意识!”

下班前,李小丹托副护士长严芳向她们转达歉意,郑爱娜满脸不好意思:“我意识的确没有感染科的同事强,以后每一秒我都会注意!”

她一点都不生气,因为她知道,李主任从1月21日就没有回过家,换洗衣物都是让妻子放到楼下后他自取。

病区严格按照传染病收治要求,分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进入病房前需要穿戴11层防护隔离装备,戴医用帽、N95口罩、护目镜、面屏、手套,穿防护衣、鞋套、防水隔离衣……10多个步骤,顺序不能乱。

穿不容易,脱更不容易。每脱一样都需要洗手消毒再继续,每换脱一次防护服,需要洗手消毒10多次。而每次出入病房,都要脱穿一次隔离服。每脱穿一次,前后需要40多分钟。

为避免麻烦,医护人员纷纷放弃中途吃饭、喝水、上厕所。“有的医护人员还准备了成人纸尿裤。”副护士长严芳说。

别人眼中的伟大,都是他们的日常。

1月27日,病人越来越多,医护人员压力越来越大。

尤其是老人,希望有人陪伴。医护人员除了常规救治,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当天,一位91岁的老太太列入疑似病例入院。也许是出于对隔离病房的恐惧,她对治疗十分抗拒,对护士又抓又踢:“你们这些小毛娃儿,莫想强迫我!”护士们只能连哄带劝。

连续处理5个病人后,一个小护士蹲在角落里哭了:“不知道我还能撑几天!”“没事的,下班回去好好休息一下就好了。”大家围着她安慰。

第二天,小护士活力十足地出现了。护士黄婉秋逗她:“今天开心了?”她笑:“看到大家都平平安安的,我就很开心!”

17年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严芳经历过SARS。她感慨:“这批护士中,我年纪最大,经验丰富,团队里许多20出头的小妹妹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严重的情况,要靠我们带。令人动容的是,为了减少同事的风险,这些小护士总是抢着进病房。我们每天听到的是‘你怎么样’和‘没问题’。”

温暖的事,还有许多。

“胡心浩主任在能单独进病房时就不让护士进去。”

“由于防护服批次不同,质地也不一样。虽然防范作用是一样的,可大家总觉得摸上去厚一些的是‘好的’。医生葛舰就在工作群里呼吁,把好点的防护服留给护士!”

同袍之谊,让这支战队更暖,更强。

2月1日,恩施州首例新冠肺炎治愈患者出院。严芳目送她坐上医院的“爱心车”远去,哭了。

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儿子。4个月后就要中考的儿子说:“妈妈,我还是希望你早点回来骂我,监督我复习!”严芳哭得更厉害了。

郑爱娜正值夜班,突然在监控器里看到端坐在床上的病人情况不对,立即冲进去,发现病人一头冷汗,血氧饱和度掉到了51。“我要没气了!”看到护士进来,病人面色发紫,憋出一句话。郑爱娜判断他是被一口痰卡住了,立即不停拍打他的背部,病人一口痰连着血喷了出来。

那个夜班,她十分忙碌,无暇多想。下班准备跟孩子例行视频时,她开始焦虑,不断回忆整个防护过程,全部做到位了吗?要是染病怎么办?孩子还这么小。

她不敢跟孩子见面了,怕孩子哭,更怕自己哭出来让父母担心。

2月2日,第一例重症患者宋某某治愈出院。出院时,他给一线医护人员捐了1000元现金,“给最可爱的人”。

2月2日下午5时30分,医护人员交完班,终于结束首轮战斗,回到驻地酒店,进入为期两周的隔离观察。

2月9日,天蓝,云白,阳光温暖。

黄婉秋倚在窗边,给朋友发了一条微信:“冬天总会过去的,春天总会到来。”

和家人短暂团聚两天后,她将再次踏上战场,继续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