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教师职称,绩效真的是教育“毒瘤”,校长“敛财”的工具吗?

俺油菜


教师职称让真正有传导能力的老师没了动力,教师的传导能力非常关键,职称、绩效等根本衡量不出教师能力水平的高低


高原硒谷情1


作为一名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

教师职称最大的弊病就是养成了不教学的人工资高,努力教学的人工资低。从而在鲜明的对比下,又让年轻人失去动力。

然而教师职称不和校长搞好关系的人一般真得不到。什么师德考核,什么连续发表论文,都是骗刚入职教师的,还说评职称要这些,你信了就上当了。

我这里的例子比比皆是。2016年我参加国培计划培训。名字听上去高大上,还以为校长器重我,让我去进修学校培训。在进修学校搞了三天的毛笔培训,从南昌大学请来的教授第一天讲了古代名人的书法史,剩下的都是自己在纸上写(教授上完课就不见了)。最后一天进修学校的校长讲了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他讽刺这种进修根本没有意义,就像我们发表的论文一样,像我们市有上万名教师,你觉得这么多论文有人会去看么?这位校长说得很详细,他说顶多从中以抽签的方式远几篇打上分。再说道师德考核,有多少人不是在网上抄的范文?试问这样的考核对评职称有什么帮助有什么意义?

我刚工作的时候,在分配的学校里就有一个很鲜明的例子。两个50多岁的老师,都是03年民办教师转的正,一个老师04年就评到了高级职称,一个直到58岁快退休才给他评。前者是04年送了3000元给某某(已退休),当时3000元都有半年工资了,后者上面舍不得给。现任校长在这里待了也有10年了,58岁给人家评高级职称,想想他和上一任校长有什么区别!

所以,强烈建议取消高级职称和绩效这两颗打击教师的“毒瘤”!真是搞得乌烟瘴气!


小珹教育


那是15年的时候:我孩子在广西崇左某小学读书,从小学到毕业几乎没有老师批改过作业。我做父亲的自己给孩子布置作业,给孩子批改作业。有一次家长会提意见,得到了所有家长的拥护,大家纷纷责问,结果得到老师的答复:你们好自为之!过后在那所学校任教的表哥告诉我:教师绩效大部分给领导吞了,只有很少一部分给了老师,一些老师都不怎么来上课!上课的老师都是敢怒不敢言,趁早给孩子转学。结果转到另一小学,仍然是没见老师批改作业,连作业都不布置。没办法!只好又把孩子转来,在身边好辅导。想想以前当老师的时候,我们每个课任老师都要给学生批改两本作业以上,每学期交给教研组检查两次。那时候工资才一百来元。很多老师孩子读书都很拮据,需要四处筹钱。但是我们要相信: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教育事业也朝好的发展。职称也好,绩效也好,就是成了毒瘤也都阻挡不了。他们那帮老师布置不布置作业,批改不批改作业,都阻挡不了孩子的进步!

职称,绩效等永远成不了教育的毒瘤,一切都将被时代进步的车轮辗碎!


庸人自扰


我们学校很搞笑的,考勤刷脸,一次不到扣绩效,管机器的满勤,领导满勤,他妈的普通老师经常扣钱,有时老师上课忘记了刷脸被扣钱,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上课分摊为绩效一节12块,而刷脸一次被扣13块,因为领导是不上课的,无须担心被扣,满勤也许有奖,最后弄得普通老师课可以迟到,但刷脸不能忘,钱扣的多。问题是扣的钱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反正校级领导每年下来绩效比普通老师多四五千。


我来说说看看


要我说,在职称评定中,如果校长搞暗箱操作,或者只顾自己或自己身边人,现实中基本不可能。我看到的是各地的评聘中高级职称都有一系列条条框框,硬套即成。我所在县两个正高全部是由省级学科带头人所获。他们一是所教学科有特色,二是有一个工作室,带了一帮徒弟。其他都走在前列。我县校长主任没一个评聘为正高。二是我们县还有很多校长是中级职称,能够当上校长与他们的能力有很大关系。他们也没有为自己评职称滥用职权。三是,职称评聘学历是硬核。所以,有些说法也太伤人了。我退休了,我说出来,仅仅是为他们鸣冤而已。我不用拍他们的马屁。


用户1956502798232


我在一线工作二十多年了,亲眼目睹教师职称评定,绩效工资考核,学校校长在此过程中,大把敛财,很多不在一线工作的老师排在前面,优先一线教师晋级,这些领导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帮助造假填写晋级材料,上下找人活动,乐此不疲!而那些任劳任怨一线辛苦工作的教师,却无奈和心酸——校长一手遮天。!前几天,黑龙江某学校校长说,为了应对上级——省均衡发展检查,开教师大会说,如果有人问,你们实行绩效工资了吗?你们就说实行了,中心校从教育经费中拿出五万元给老师发绩效工资每人一百多二百多元,相差不多。十来分钟开完会,让老师签字,老师们签完字就等这个额外绩效工资,左等右等,校长说的绩效工资没影了🤣,于是,就有许多老师找到中心校一把手,答复的是,没有这事儿!校长为了息事宁人,在一天的早会上说这是自己理解错误。这个校长啊,欺上瞒下的行为,实在是荒唐绝顶啦🤣😓


Mike3115


教师职称的评选,太多无奈太多“你懂的”,不提也罢。我来说说,教师的所谓绩效,看看这个谁懂得。

我们这所谓教师的绩效被称为结构工资,并没有工资以外的额外投入,绩效的来源大概是这样的,高级老师从工资里拿出900元左右,一级拿出700元左右,二级拿出600元左右,放在一起,然后根据工作量进行再分配,分配给到个人的,就是工资里的结构工资。

以语数外为例,满工作量是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可以勉强拿回自己拿出的那部分,但人多粥少,大部分人只教一个班,所以拿不回来;史地生政的满工作量为一周16节课,全校有两个老师是这个工作量,所以大部分人也拿不回来。

那么,大多数老师拿不回自己拿出的钱,钱哪去了?谁能多拿回来?答案,中层以上的干部。

学校自行规定,中层以上的干部,结构是学校里与中层干部同一级别的老师的,结构排在前六名的平均数。也就是说,有六个老师拿回来了自己拿出的那部分,干部们就拿回来了。再有能干的老师,累死累活既教两个班的主科又当班主任,多拿点结构工资排名进了前六,校长和中层干部就都水涨船高,都多拿。

不仅如此,除此以外,干部们还总加班啊,也不知有多少工作白天干不完,工作日干不完,总之一定要加班。不知加班多长时间,不知加班干了什么,总之既解决了平常的晚餐,又解决了周末的午餐,最重要的是,额外领取了加班费。

某一月,干大发了,一个校级干部连加班费带结构工资是3800多元,仅这一块,就是一个年轻教师的全部工资。

一个教数学的班主任拍案而起:我教两个班的课,当班主任,每天八小时的工作量,一个月结构是800多,你tm不眠不休24小时工作,也就是我的3倍2400,我就问你,这3800多结构是怎么算出来的?!

是可忍孰不可忍,终于有人举报了,换校长了。当然,换的原因还有许多,我们老师不知道的别的事。结构事件只是导火索。

这就是老师的绩效也好,结构也罢,割自己的肉熬汤,薅自己的毛做衣,你懂了吗?有意思吗?

所以,老师补点课收费心安理得,这毕竟是自己的劳动付出所得,凭本事挣钱,不丢人!


三人行有我为师


前段时间刚刚有老师评了职称,这两年我都把学校的职称审核小组。我对职称审核有以下认识:

1.现在的职称审核正在逐步趋于规范化。

不知道其他学校是怎样的,但是我们学校这两年的职称审核都比较正规,是通过打分制来确定。打分的时候评职称的老师把自己的原始材料和证件拿来,职称审核时分成若干个小组,按照县上出的文件,一项一项打分,有就得,没有就不得。最后,还要评职称的老师自己审核签字。

这样打分虽然说不上绝对公平公正,但是相对而言是比较公平的,真正体现了多劳多得。

不光是评职称,连年度考核和晋级都实行打分制。

以前我们学校评职称,要么是论资排辈,要么是关系户,实在有些让人头疼。我工作20年才评上职称,如果说我不优秀也就算了,是市语文骨干教师,县优秀教师,省农青骨教师,所带班级多次获得县先进班集体,任教学科获抽考县级一等奖,发表的论文就很多了。但是尽管如此,依然是工作20年才评上职称。有位同事说他为了平时钱花了两头肥猪的钱。可想而知,以前为了评职称是弄得多么乌烟瘴气。

2.我们学校绩效工资也是实行分数考核。

不知道以前学校的绩效工资是怎么算的,但是这两年绩效工资是根据平常的工作量和工作效率以及业绩来进行核算。

就拿我来说,虽然只是一个普通老师,但是做的事情比较多,所以绩效考核这一块得分算是比较高的,比很多中层干部都要高。我是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有早晚自习,任课比较多。这样一算,绩效就比较高了。

结束语:职称、绩效的确是教育毒瘤,但是现在却又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它们趋于规范化,让它们成为广大老师前进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语文教育杨柳依依


无论是教师的职称还是绩效,都是老师们自身能力的体现,是对每一位老师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一种考量。题主所问,教师的职称和绩效被学校校长不正常的利用,我认为这种现象应该是极少数的,小编作为有着多年教龄的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所闻所见谈两点看法:

第一,关于职称问题 近年来老师的职称问题已经成为了老师们的热点话题,因为职称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老师工资的多少,决定着老师们个人的各种福利待遇,

甚至每年的发的取暖费,高级教师都要比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老师高出很多,而工资方面更加突出,高级教师的工资档位五六七三个档位,中级职称老师的最高档位才八档,所以,老师们都在一直为晋升高级职称创造条件,都想早日成为高级教师,既有高级职称的名衔,又有相应的福利。然而,每年晋升高级职称又有严格的名额限制,在没有名额指标的情况下,符合晋升条件的老师们也是前功尽弃,但是,一旦有那么一两个指标,又面临着严重的人多指标少的尴尬状况,而校长又有着最终的决定权,因此,老师们对校长有失公平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绩效的问题 不同的学校对绩效的重新分配规则各有不同,但大家的总体原则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讲,绩效的分配主要依据为工作量、考勤、工作业绩等几方面,根据各位老师的不同情况进行量化打分。但是,老师们对绩效意见最多的不是分配方法,也不是公平与否,而是学校用老师们的绩效做了本不属于这个范围的开支,甚至把绩效当成了学校的经济来源和补充。


三尺讲谈


《高考,均科全才和优科专才,你选择谁?》

郝峰涛

这有可能是一篇改变中国教育命运的文章。

一个小问题:A生数学100、语文50;B生数学90、语文90,谁更具潜能?这不是一个分数多少的小问题,而是一个人才观念的大问题。

我们的社会、教育和高考一致认定B生为优秀人才,以分数高低论英雄,所以一位小学校长就敢这样说:“我这里没有天才,我只要考试的分数和名次。”教育怎能不陷入应试困境!钱学森老人发出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钱老希望培养出大师级的人才:一个孙子,胜过千万赵括。

正是这种落后的人才观念,是造成中国教育改革停滞的根本原因。

人才,你在哪里?A生具有优科(数学)优势,B生具有均科(均衡)优势,这两种不同的优势,哪一种最具潜能?

论一:天才优于专才,专才优于全才,全才只能算是个人才。植物有顶端优势,才成其高;动物也各有特长,故能生存。再纵观历史,横观社会,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领域的专才(天才是更加卓越的专才),而非全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论二:专才(优科)的成功在于他们努力建设自我的专业兴趣、专业方向和专业高度,而所谓的全才(均科)其实是被误导的无兴趣、无方向和无高度的三无产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长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专业发展。

论三:孩子们各有天赋,在发展中就会产生不同的优势,这是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也是专才成长、优科发展的内因外果。而全面均科发展,其实是一种违背人性发展的人才策略。

所以,专才(优科)的人才发展观是优于现代教育中盛兴的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天才源于自觉,专才源于兴趣,全才源于误导,平均主义全才(均科)观是扼杀天赋、迷失兴趣的祸首。

我们要不要打破主副科,打破文理科,打破快慢班,打破填鸭式,打破应试观?要不要鼓励学生培养兴趣、寻找方向和建构高度?要不要给天才、专才(优科)更大的成长空间?

要!但如何做到呢?

一,高考是指挥棒,要从“均科固定文理制”向“优科自选建构制”转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发展,以自身优势学科为中心进行知识建构,可在高考科目“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体、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选四科进行计分选拔,其余参试科目的分数作为参考。如:A生自选“生数理英”四科计分,B生自选“生化数史”四科计分,可同时报考清华生物的相关专业,择优录取。

二,中学和中考可以让学生自选2-3门优势学科参加评价,其余参试科目作为参考,鼓励学生发掘自身的兴趣、方向和高度。

三,小学阶段,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逐步建立1-2门优势学科参加评价,改变填鸭式的主科均衡发展观。

我们的育才观念要从均科全才观向优科专才观转变,去培养孩子的兴趣、方向和高度,实现人的专业化成长,这是人的自然分化和社会分化的必然规律。

荒原开蹊径,枕草待晓钟。

十年心酸梦,只为此文生。

致敬:你我皆是微不足道的尘埃,只是希望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若觉得此文不错,请惠心推送转载,举手之善,或将成为教育改革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