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逆行”医生李富强

“每个上战场的战士,从来都不是以活着为目的。我们医护人员也是,给我们‘逆行’勇气的不是身上的防护服,而是一名医者的责任。”采访辉县市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李富强,给记者印象最深刻的是这句话。

不眠不休 “新手”主任熬成了“兔子眼”

说李富强是“新手”主任,一点儿也不夸张。2019年12月16日刚刚宣布上任,2020年1月份,就被推到了抗“疫”最前线。

辉县市的抗“疫”集结号是从1月21日吹响的。那天上午,李富强去当地卫健委开关于疫情防控的会议。会上,辉县市人民医院被确定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辉县市各个乡镇卫生院不再接诊发热病人。会议刚结束,李富强就接到了第一个发热病人转院的信息,而且还是从武汉来的。

幸运的是,只是虚晃一枪,那个转院的小伙子在做过各种检查后发现只是普通感冒,并非新冠肺炎,在随后的14天跟踪随访中,他也没有任何症状。但从那一刻起,李富强所在的感染性疾病科的接诊人数骤然增多。

“主任,人太多了,我午饭和晚饭都没吃,到现在还有很多没看完,实在受不住了。”当日晚上9时许,李富强接到值班医生的电话后,二话没说就回到医院替班接诊,一直忙到次日凌晨才结束。那一天,他们一共接诊了100多名病人。

1月22日,就诊人数达到200多人,在李富强的及时反映下,院领导决定调派人手增援,但这并不能立刻应对激增的患者。增援的同事对新型冠状病毒没有太多了解,所以李富强除了接诊、开会、培训学习外,还需要对调派来的同事进行新冠肺炎救治方面的培训。

从早上忙到晚上,从晚上忙到深夜,从深夜继续忙到第二天,李富强带领所有医护人员就这样不眠不休地工作着,睡觉省去了,喝水省去了,最基本的一日三餐也改成了一日两餐,还得抽空吃。那几天,看见李富强的人都说,他的眼睛红血丝太多,像兔子眼。

不惧不畏 做第一个“不怕”的人

真正与新冠肺炎“过招”,是从1月26日开始。当天晚上,从武汉回来的一对父子出现了发热症状,在当地政府的陪同下来到医院就诊。李富强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对这对父子进行了筛查,还对一同过来的孩子母亲进行了筛查。

1月27日凌晨,检查结果出来了,当时,关于新冠肺炎的定性标准还比较窄,这一家三口的检查结果并不符合要求,但李富强还是从专业角度说服这对父子住院观察,男孩的母亲因无症状回家隔离(男孩及其父母后来均被确诊)。

这一家三口刚走没多久,就又来了一名出现发热症状,且与武汉有密切接触史的患者张某某。29日凌晨,检查结果出来,张某某确诊,成为辉县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

看着检查结果,所有医护人员面面相觑。这些日子以来,医院接诊的发热患者是不少,但真的出现了确诊患者,大家一时有点儿不知所措。“面对面告诉他结果,患者会不会像网上说的那样出现过激行为?”看着大家各种不安的猜测,李富强站起来,拿起检查结果转身就走:“我去说!”

护士长追了出来,说:“主任,要不找一个男护士跟着你吧,万一呢?”李富强拒绝了,他笑着说:“一个人就行,就是告知个结果而已!”

“我是感染性疾病科主任,我不去谁去,只能我去,只有我去了,剩下的工作才好开展,我若是逃兵,谁还会跟着我上阵征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李富强这样说。

还好,一切都很顺利,确诊患者很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切,也很积极配合治疗,一场抗“疫”硬仗就此打响!

不疏不漏 关注身边每一名战友

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李富强深切体会到团队的力量,面对新冠肺炎,每一名战友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接诊医生不够,院领导立即调派,其他科室同事纷纷请战;后勤部积极保障医生和病人的用餐,尤其是确诊患者,不但有营养师专业配餐,还会根据每一个人的饮食习惯搭配;护士们只要穿上防护服,8个小时内肯定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因为说太多的话,护士长嗓子沙哑,说不出话,累得撂下一句“我坚持不住”后趴在桌子上稍微休息一会儿……也正是这种团队协作精神,医院的接诊越来越规范有序。

李富强被身边的每一名战友感动着。在新冠肺炎面前,这些战友都是血肉之躯,他们身后有父母,有孩子,但为了一个更伟大的目标,他们选择了舍弃。“他们每一个人都让我打心眼儿里尊敬!”也正是因为这些,李富强以个人名义从医院药房借来很多增强免疫力的药品分发给医生和护士,他希望在对抗疫情的时候,战友们都能好好的。

在疫情面前,医生和护士也处在一种隔离状态下,长期的高压危险工作状态,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听说一些小护士在休息时间躲在被窝里哭的时候,他也很难过,除了安慰之外,他只能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帮他们分担压力。

在李富强看来,确诊患者,包括他们的家属也都是战友,只有他们心态好,积极配合治疗,医生和护士的努力才不会白费。所以除了和患者每天保持微信沟通交流外,他还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联系。“丈夫确诊后,他声音听起来很虚弱,我不敢在电话里跟他多说话,又不知道他在那里的实际情况,这让我整日处在一种焦灼的状态下。还好,李主任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医院里的情况,这让我心里踏实多了。”患者家属张女士对李富强分外感激。

花开的时候 再回家

付出就有回报。2月16日,3名确诊患者痊愈出院,这让所有人都欢欣鼓舞。“昨天,有4名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显示阴性,如果再次检测还是阴性,这就意味着他们也能出院了。”说起这段时间的奋战结果,李富强的脸上写满了骄傲,他为自己也为身边的每一名战友自豪。

只不过提到家人的时候,李富强不再那么自信。从1月21日到2月17日,李富强只回过两次家,每次都是饭都顾不上吃就又离开了。2月17日,妻子给他寄来一封信,在看到妻子给自己写的信时,他心里充满了内疚。“打电话你说忙,发信息你不回,只好给你写信了,其实只想让你知道,我们都很好,只是担心你,两个孩子挺想你。”对于妻子给出的写信理由,他无可辩驳,这段日子以来,他对家人的确太疏忽。

“孩子们几乎每天都会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问多了,我说,等花开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了,于是每天早上,他们起来后就趴在窗台上张望,盼着花开,盼着爸爸回家。”看到妻子在信中写的这段时,李富强的眼角湿润了。前几天,他在看到两个孩子录小视频给自己加油时,还觉得他们长大了,都怪自己太粗心,忘了他们也只是尚未懂事的孩子。

可在李富强心里,他不仅是一名爸爸,还是一名医生。在选择学医走进医学殿堂的那一刻,他的责任就已经注定: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铮铮誓言犹在耳畔,更是动力。李富强说:“在这里,我想代表感染性疾病科,请全市人民放心,我们感染性疾病科全体人员一定坚守一线,疫情不解除绝不后退!另外,我也想请我的家人放心,我在医院很安全,请你们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孩子,相信我,很快就会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