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蓟辽督师袁崇焕到底是不是忠臣,是不是含冤而死?

余沧海


蓟辽督师袁崇焕到底是不是忠臣?是不是含冤而死?

这个问题的回答,要看是站在哪一个人或者是哪个角度,因为角度不同,观点不同!

如果是站在崇祯的角度,他坚持认为杀袁崇焕是对的,就算杀的时候没有反,不敢保证以后不反,就像洪承畴。祟祯甚至会诡辩,说自己是未雨绸缪罢了!

那么,站在历史的角度,以及后人的对比,审视,公正的说:袁祟焕既是赤胆忠心的忠臣,又死得冤!



一,京师广渠门与皇太极决战,彰显袁崇焕的忠心!

无论是天启年间,还是崇祯登基上来对袁祟焕的重用,军事才能卓越的几次大战役就是实力和忠心的体现!

就拿袁崇焕临死前那一仗来说!

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后金的数十万兵马在皇太极的安排下,绕开袁崇焕驻守的锦州防线,从蓟门南下,直抵京城!

袁崇焕得知后,心急如焚,火速率军回救京城!

十一月十六日,在京城广渠门,袁崇焕跟皇太极短兵相接!

特别是十一月二十日和二十七日,袁崇焕在广渠门跟皇太极两次大决战,成功击败了后金!京城之围才解。

如果袁崇焕对崇祯不忠,他会那么快回京城?会浴血奋战?!



二,崇祯杀袁崇焕的理由是通敌,其实这是莫须有的罪名,太冤!

崇祯之所以要杀袁祟焕,就是听信谗言:袁崇焕通敌后金!

其实,有人别有用心之言,让多猜忌疑神弄鬼的崇祯果然上当!这就是皇太极的反间计!

就算发觉袁崇焕跟皇太极有什么书信互来,但是两军对厽,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兵不厌诈,兵无常事……也不是怪事!但是在刚愎自用的崇祯眼中,就是天大的事!

于是,勤王有功的袁祟焕不但没有奖赏,很快召入皇宫,崇祯立即下令逮捕投入监狱。并在不久,当众凌迟处死!真的是《明史》所载: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



由此可见:对崇祯忠心,军事才能卓越的袁崇焕竟然是死在自己的皇上手中。想必袁崇焕临死前:觉得是崇祯的悲哀,更加是自己的悲哀!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欢迎关注!我是媚之夭夭!】


媚之夭夭


说卖国有一点不实,但是说他是忠臣又让人窝火!

关于袁崇焕的几大必死原因其实都有待商椎!

首先是擅杀毛文龙,这在明末那种政治环境当中是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明朝中叶以后武将的地位就是一天不如一天,别的武将还可以拥兵自重,但是毛文龙的根据地在觉华岛,一方面要依靠朝鲜协饷,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依靠朝廷“赞助”,这也是为什么袁崇焕卡住了毛文龙的军饷之后能把他轻易骗去的原因!

不过虽然武将的地位低,但是一镇总兵官像鸡一样轻易被杀也是让其它武将人人自危的导火索!

至于资敌一说就是袁大炮的一厢情愿了,虽然当时蒙古算得上两不相帮,可是明军打不过蒙古人,清军随时能把蒙古人按在地上摩擦,这粮食最后会落到谁手里袁大炮不是不知道,但是他也没有办法,五年平辽的大话在皇帝的小本本里记着,随时就是落下来的断头铡,任何一丝能挽救自己或者时局的办法他都要去尝试!

事实上晋商早就不知道通过蒙古人为螨青送了多少粮食了,袁大炮不是不知道,但是为什么还要去做?就是希望蒙古人能雄起一把,结果让他失望了!

至于说螨青入关偷袭北京一说,先不说辽东和京畿地区的关防就是筛子一样,单说那些自私自利,隔三差五卖队友的辽东军阀们能不能真正听袁大炮的,就是听他的,单凭几万被满清打怕了的辽东军也不是倾巢入关的满清对手!

所以说从袁大炮提出五年平辽以后,那根绞索已经套在了他脖子上了!


宋光华的历史天空


作为东莞人,很荣幸遇到这个问题。

我个人觉得袁崇焕是冤死的。

袁崇焕籍贯广东东莞石碣,是明末著名将领,也是历史上最有争议死于政治斗争中的将领。因为后金军进入的关口是属于蓟辽总理刘策所管辖,也是袁崇焕所驻守的地方,但袁崇焕得知后金军入关,直逼京城,于是千里迢迢赶来救援,所以遭到当时朝廷的质疑。加上金人的离间,最后含冤而死。

引用金庸先生的话:“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

每一个朝代的黄昏,都是充斥着各种腐败、奢靡、无能等等风气。而对于生不逢时的英雄们,则显得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在大家都在为求自保,贪赃敛财时,却有人出来保卫国家,显得尤其珍贵,但同时也尤为特殊。当他为国家利益而损害了部分人的个人利益时,就会得到这部分人的报复,这也注定了袁崇焕悲剧英雄的结局。


纯绿色丶无公害


民族英雄袁崇焕当然是对明朝对崇祯帝赤胆忠心的大忠臣,而且是中国历史上举世无双的第一忠臣,袁崇焕遇害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后果也最严重,最终导致大明王朝的灭亡。



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之死,可以说是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袁崇焕对崇祯帝忠心耿耿千里迢迢救援北京,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浴血奋战打退皇太极的十万后金军主力,却被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的崇祯帝逮捕下狱,奸臣温体仁高捷等阉党余党落井下石,崇祯帝最终自毁长城把袁崇焕千刀万剐,导致明朝将领人人自危离心离德,为明朝的灭亡埋下致命的隐患。

袁崇焕是明朝头号抗金名将、伟大的民族英雄,南明满清民国新中国都为袁崇焕平反,当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更评价袁崇焕为明朝末年爱国领袖。

公元1626年初,一生战无不克攻无不胜的后金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统帅十三万后金军主力(号称三十万)气势汹汹地围攻宁远城,而袁崇焕的明军只有一万多人,努尔哈赤完全没有把初出茅庐的袁崇焕放在眼里,盛气凌人地派人逼袁崇焕投降后金。

面对威风八面手握重兵的后金开国君主努尔哈赤的逼降,袁崇焕临危不惧,他大义凛然地说: “奴兵称三十万虚也,约有十三万,吾修治宁远,决守以死,岂肯降耳!”《东华录》。

宁远大战,袁崇焕指挥一万多明军以少胜多大破努尔哈赤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击毙一万七千多后金军(是役也,奴贼糜烂失亡者实计一万七千余人)《徐光启集》。 努尔哈赤也被袁崇焕的火炮打伤,(炮过处,打死北骑无算,并及黄龙幕,伤一禆王,北骑以皮革裹尸,号哭奔去)《石匮书后集》。

宁远大战让努尔哈赤遭遇44年战争生涯唯一一次惨败,七个月以后死去。 努尔哈赤在宁远大战以后曾经说“自二十五岁起兵以来,战无不捷,攻无不克,惟宁远一城不下”《清高祖实录》。

公元1627年夏季的宁锦大战,袁崇焕指挥明军大胜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四大贝勒与济尔哈朗、德格类、阿济格、岳托等带领的七旗十万后金军主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贝勒,击毙努尔哈赤的侄子觉罗拜山以及巴希、额真博博图等后金军将领,击毙几千后金军,皇太极狼狈撤退。

公元1629年年底的北京保卫战,由于崇祯帝对袁崇焕的“皇太极有西向窥视中原”的多次提醒无动于衷,并拒绝袁崇焕的关宁军协防蓟州及改革蓟州军队的建议,甚至逮捕协防蓟州的关宁军将领,导致皇太极带领十万后金军主力绕道蒙古突破长城。

公元1629年12月11日,皇太极带领十万后金军主力突破长城喜峰口,攻占遵化,十万明军投降后金,后金军长驱直入进逼北京。 对明朝赤胆忠心的袁崇焕立即带领关宁铁骑千里迢迢勤王,在12月24日抢在后金军之前到达蓟州阻击皇太极,但皇太极不敢与袁崇焕决战,绕开蓟州进攻北京。 副总兵周文郁担心关宁军去北京城与后金军决战会引起皇帝与北京军民猜忌,提醒袁崇焕“大兵宜趋敌,不宜入都”。 对崇祯帝忠心耿耿的袁崇焕却不顾自己安危,大义凛然地说:“君父有急,何遑他恤?苟得济事,虽死无憾!”《边事小记》。

12月30日,袁崇焕带领九千关宁铁骑来到北京城下与皇太极的十万后金军主力进行决战。 但中了皇太极与汉奸范文程高鸿中鲍承先一伙反间计的崇祯帝却拒绝袁崇焕的关宁铁骑进城休整,北京城的明军甚至用弓箭石头杀害关宁军士兵。

在缺衣少食天寒地冻露宿城外的艰苦条件下,袁崇焕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在全身盔甲被后金军箭射如刺猬命悬一线的情况下浴血奋战,大胜莽古尔泰、多尔衮、阿巴泰、阿济格、多铎、豪格、恩格德尔等左翼四旗的几万后金军主力及两千蒙古骑兵,阿巴泰、阿济格、恩格德尔三部后金军主力都被击溃,几千后金军慌不择路踩破冰面淹死在运河中。

袁崇焕又派五百火炮手对皇太极的大营四面轰击,后金军伤亡惨重,皇太极狼狈撤退。

北京保卫战形势一片大好,如果等后来的孙承宗马世龙邱禾嘉秦良玉金日观黄龙张春茅元仪等明朝名将带领的四十多万勤王大军云集北京,与袁崇焕满桂等明军主力内外夹击,全部歼灭皇太极的十万后金军主力指日可待。

北京保卫战其实是崇祯时期人才济济的最鼎盛时期,既是一次巨大危机,更是一举打垮甚至消灭皇太极后金军主力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崇祯帝手下不仅名将如云,连赋闲在家的抗金名将袁可立都上疏为崇祯帝出谋划策。

北京保卫战时明朝的后勤与财政也高枕无忧,有财政专家户部尚书毕自严呕心沥血为崇祯帝开源节流,毕自严后来甚至解决了四十多万勤王大军的后勤粮食问题,毕自严累得头都肿大无比。 可惜这样的大好局面都被崇祯帝与抗金名将满桂两个人对民族英雄袁崇焕的陷害而毁于一旦。

在袁崇焕带领关宁铁骑连续取得广渠门大捷左安门大捷的同时,满桂侯世禄等带领的明军却在顺义之战德胜门之战连续被后金军打得惨败 。满桂也被北京城上明军的大炮误伤。

狼心狗肺的崇祯帝不让连续大胜后金的袁崇焕军进京休整,却让连续惨败后金的满桂军进城休整。

不久,崇祯帝召见满桂袁崇焕祖大寿等将领,善于表功讨好的满桂解开衣服让崇祯帝看自己身上的伤,崇祯帝对连续打了败仗的满桂表示深深地赞叹,却对连续大胜后金的袁崇焕祖大寿冷若冰霜。 满桂趁机诬陷是袁崇焕军的箭炮打伤了自己。让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的崇祯帝火上浇油,决定逮捕袁崇焕。

十二月初一日,崇祯帝又一次召见满桂袁崇焕祖大寿等人,崇祯帝用好酒好肉招待败军之将满桂,却把大胜后金的袁崇焕逮捕下狱,崇祯帝的是非不分颠倒黑白让祖大寿等袁崇焕部下目瞪口呆。 主帅袁崇焕立下北京保卫战胜利的大功却被崇祯帝逮捕下狱,让关宁军悲愤不已。

而北京城的明军继续用炮石攻击与后金军浴血奋战的关宁军,祖大寿何可纲等关宁军将领只好带领悲愤的关宁军士兵离开北京返回辽东。

而满桂军的士兵却在北京城中骚扰老百姓,满桂却听之任之,副将申甫的部下有很多北京市民,满桂军欺负甚至杀害他们。

御史弹劾满桂军的胡作非为,崇祯帝也不追究。 崇祯帝不但不追究满桂,反而给满桂加官进爵,赐满桂尚方宝剑,加封满桂为武经略,统领所有明朝勤王部队。 但满桂最终也是自食其果,崇祯帝与他手下的太监们拼命催满桂出城与后金军决战。

满桂说:“敌兵强大,我们援兵不多,不可轻易出去打。”

平心而论,满桂固守待援的战略是正确的,因为满桂军没有袁崇焕关宁铁骑打败后金的野战战斗力。

可满桂架不住崇祯帝与太监们这些催命鬼的逼迫,只好与孙祖寿黑云龙等抗金名将出城与皇太极的后金军主力决战。

公元1630年1月28日,满桂带领几万明军主力在永定门外安营扎寨,等待后金军主力来决战。 第二天早晨,皇太极的后金军骑兵从四面八方围攻满桂军,满桂刚愎自用不听足智多谋的孙祖寿的建议,结果孙祖寿只好与满桂各自防守,满桂军抵挡不住后金军,孙祖寿杀出重围救援满桂中箭牺牲。36岁的抗金名将满桂英勇战死,黑云龙等明军名将被俘,几万明军全军覆没。

魏忠贤阉党余党温体仁高捷王永光等趁机对民族英雄袁崇焕落井下石。

而袁崇焕的老师东林党领袖孙承宗却对袁崇焕含冤下狱袖手旁观,他利用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何可纲等关宁铁骑以后,就不再关心袁崇焕,自己忙于统帅四十多万明朝勤王大军,收复皇太极后金军主力已经撤退的永平四镇的遵永大捷。

东林党只有大臣成基命等为袁崇焕求情。

明朝抗击后金历史表面上非常复杂,其实只要把握东林党阉党的主线就可以一目了然。

抗金名将熊廷弼是东林党,被魏忠贤阉党陷害而被杀,而被后金打得惨败丢掉广宁等四十多座城池的王化贞是阉党。

抗金名将袁可立沈有容等是东林党,而魏忠贤的干儿子抗金名将毛文龙是阉党,结果袁可立沈有容被魏忠贤毛文龙排挤出海上战线,导致海上战线压制后金的大好局面前功尽弃。

东林党的孙承宗被魏忠贤阉党排挤出朝廷与抗金前线,东林党的袁崇焕孙元化宁锦大捷以后也被魏忠贤阉党排挤出朝廷与抗金前线。

东林党的袁崇焕又斩杀了企图勾结皇太极夹攻明朝并两次血洗山东登莱的阉党毛文龙。

阉党的内阁大臣温体仁与高捷王永光等为了替阉党毛文龙报仇,对含冤下狱的东林党袁崇焕落井下石痛下杀手。

而东林党除了成基命等以外,包括孙承宗等德高望重的东林党大臣都对袁崇焕含冤下狱袖手旁观,最终导致崇祯帝自毁长城把民族英雄袁崇焕千刀万剐传首九边。

公元1630年9月22日,问心无愧赤胆忠心的民族英雄袁崇焕在面对3543刀千刀万剐的凌迟酷刑之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对冤杀他的崇祯帝与吃他肉喝他血的北京老百姓没有一点抱怨,仍然关心他抗击后金守卫辽东的一生事业,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厚德载物49847


对于袁崇焕的功过,确实褒贬不一,要说他是否忠臣,这不容置否,千真万确的忠臣,他的死也是冤枉的。

论战功,袁在镇守宁远时,孤军奋战,率领一万多人,挡住了努尔哈赤几万人的多次进攻,取得了宁远大捷,其间努尔哈赤几次派人劝降,而他的主帅一兵不发,见死不救,不忠于大明,能坚持住吗?有人说他贪功,一个正常人能拿生命去贪功吗?因为他知道守住了宁远,就守住了山海关,守住了大明的北疆。其后他任督师,又取得多次打捷,大大削弱了满清的锐气。于是皇太极改变了军事策略,绕过了袁督师的防线,长驱直入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又千里救京城,虽打跑了皇太极,却中了他的离间计,被崇祯皇帝下了大狱,凌迟而死。英雄就这么悲壮的死去了,也为大厦将倾的明失去了一长城,太冤了,比岳武穆还冤,凌迟处死时,京城百姓都争相食其肉。没人理解他,后期也无人为其平反,更冤了。

当然,英雄也不是完美之人,袁督师有他的性格缺限,他自作主张,性情暴躁,斩杀毛文龙总兵,就是考虑不周,助紂为虐,这也是他的主要罪行。另外他说大话,向崇祯皇帝保证五年复辽,自己明知不能为之而言之,崇祯能不生气吗?再说一下崇祯,他想匡正社稷,但此人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情绪又很容易被左右,恰好身边也无明臣劝谏。各个因素一综合,英雄就只有悲怆了。

我们无法要求袁督师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一个救世的大神仙,处于那个历史阶段,他做了他无法做到的事,延缓了满清入关的时间,他是忠臣,忠于大明政府,处于极刑是极大的冤枉。


尝古研今


袁崇焕,字元素。虽字中有素,但这位明末著名的将领却绝对不是吃素的,一生极富传奇,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赢得何其酣畅淋漓,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浓重的一笔,称他为大明的北部长城一点也不为过。

至于说他到底是不是忠臣,我看这个问号应该彻底的打掉。一个立志报国的人,一个把努尔哈赤干上天的人,一个敢于得罪魏忠贤的人,一个被抄家时家无余财的人,怎可以有此一问?

至于袁崇焕的一大堆问题(擅杀、议和、资敌等),向崇祯告状的阉党余孽王永光等人肯定比我们总结的更清楚,更夸张,更有想象力。这考验的是最高层的智慧,而朱由检是经不住考验的。

袁崇焕是人不是神,当然也是有缺点的,但有缺点的战士仍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只能是苍蝇。


稼鸣2020


其才能不容置疑。

被后人所诟病的主要有三件事,一是擅杀毛文龙,使得一只抗清军队瓦解,二是私下接触清使,有私下议和之嫌,三是有纵容清兵入关之嫌。个人认为,他是一个并不高明却不卑劣的政治投机者,读完史料之后发现,擅杀毛文龙的动机不好说,但是这个事情绝对是越位了,清兵入关他也的确有嫌疑,但是自始至终他和清廷勾结的证据都过于主观,因此个人倾向于他是想纵容清兵入关然后觊觎救驾之功,要知道救驾之功尤在开疆之上。先杀毛文龙说明他已经不再谨小慎微,开始变得有些肆无忌惮了,历史上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年羹尧,比如韩信。简单来说,这种人都是没办大坏事,但是已经有些无法驾驭了,自己作死。我个人认为他还是忠于明朝的。


譚天说帝


我们先来看袁崇焕这个人,论作为一个地区的军事主官来讲,他是身怀真本领的一个人,这个在历史上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在对于应对后金军队的战斗中,袁崇焕巧妙的发挥了明朝军队火器的优势,以炮护城,以铳护城,这个战斗部署是十分关键的,后金军队自建立起完整的八旗制度后,在战斗力方面有了完整的制度保障,加上女真族天生的晓勇善战,在同明朝的野外作战中基本是压倒性优势,此情形自关宁铁骑建立后才稍微有所改善,但根本上是北方游牧对战中原文明的格局,所以火器的运用也成为了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根本,而袁崇焕就是十分清楚的认识到两军之间的长短,我们不得不说这个人还是而有军事眼光的。但是从政治意义上讲,此种作战方式也等同于将没有坚实城防及完整火器的辽东大部分地区让给了满清,这对于山河永在的大明王朝来说,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我们再说一下当时明王朝的政治氛围,当时的崇祯皇帝来说,祖宗的江山交到自己手里的时候就是千疮百孔,但是他很勤勉,勤勉的不像是明末的任何一位君主,宛如中兴的刘秀,可真的是这样子吗?可以说他的性格可没有帝王的宽广,也没能驾驭好帝王之术,对于袁崇焕御前的五年平辽,越权杀毛文龙,与后金议和,这位帝王是绝对接受不了的,这种对于属下的苛求同样体现在对孙传庭、陈新甲的严厉上,心胸的激进狭隘,让明末的政治氛围一直很恐怖,灵活不足。

这里我们可以借用一个人来参考:吴三桂,如果袁崇焕想反,不比吴三桂要容易的多? 不是忠臣也不会立下五年平辽的生死状,何为忠奸呢?既没有引清兵入关,也没有关外呼应李自成,战役上的灵活都被皇帝定义为谋反,这样子,又如何抵抗战法灵活的满清八旗? 是不是含冤而死,历史正有评说。




哎古孙社长


袁崇焕是一个忠臣,是好人,在历史上他是因为崇祯的怀疑和明朝内部奸臣对他的构陷,还有清朝放出的假消息而被冤死的,他死后京城内部还争相买他的肉吃,真是太冤枉了。

袁崇焕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有人称赞他是明朝的中流砥柱,是保家卫国的大英雄,也有人骂他是汉奸是逆贼,甚至有史书记载,在袁崇焕凌迟时有人花钱买他的肉吃。袁崇焕是英雄,还是汉奸?清朝官方修的《明史》给出了答案。

袁崇焕守辽东——议战守,自崇焕始

努尔哈赤,也就是清太祖,发布所谓“七大恨”,起兵反明。在辽东东征西讨,成为明朝的边患。明朝在辽东和后金交兵,仗打得实在不漂亮,整个辽东几乎被后金占完了,几次出击也都是大败而还。明朝在辽东的防线一再收缩,几乎要退守山海关了,边事告急,十万火急。

国难当头,自命不凡的袁崇焕,放着京官不好好当(兵部职方主事),不跟任何人打招呼,一个人骑着马查阅山海关内外的情况,当时兵部和家人都不知道这位袁主事去哪儿了。没过多久,袁崇焕回到京城就毛上书阐述关内外形势,并遂自荐“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有人夸赞袁崇焕有才华可以用,于是超常提拔他佥事,监管关外的兵马,并给他钱二十万。袁崇焕凭借个人才能和胆略,成为当时经略以及督师倚重的人物。

高第接替孙承宗担任辽东经略,认为关外守不住,主张退守山海关,并且下令将士都移驻关内。天启六年,努尔哈赤得知辽东经略更换,乘机率军进攻宁远,袁崇焕率领祖大寿等据城死战,打退努尔哈赤的军队,史称“宁远大捷”。

《明史袁崇焕传》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翻译过来,就是我大清攻击明朝,所向无敌,明朝的将领都被打怕了,不敢谈论是战是守,他们有底气说打还是和,从袁崇焕开始。《明史》是后来清朝修的,作为对手给出这样的评价,可见袁崇焕在辽东的功绩,是显著的。

袁崇焕受重用——要求专权专任

袁崇焕在天启年间,虽然在辽东打了胜仗,但是并没有得到重任,在魏忠贤的构陷下,他官职升迁的很慢。后来崇祯皇帝继位,这个历史上勤奋有气节的亡国之君,把祸害朝廷的魏忠贤给除了,对袁崇焕也是格外的看重。《明史 袁崇焕传》记载:

七月,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

帝退少憩,给事中许誉卿叩以五年之略。崇焕言:「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誉卿曰:「上英明,安可漫对。异日按期责效,奈何?」崇焕怃然自失。顷之,帝出,即奏言:「东事本不易竣。陛下既委臣,臣安敢辞难。但五年内,户部转军饷,工部给器械,吏部用人,兵部调兵选将,须中外事事相应,方克有济。」帝为饬四部臣,如其言。

崇焕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帝起立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大学士刘鸿训等请收还之臣、桂尚方剑,以赐崇焕,假之便宜。帝悉从之,赐崇焕酒馔而出。

从上面我们可以知道,袁崇焕觐见崇祯的时候,许下五年可以收复辽东失土,而且跟皇帝说,要完成这些事,不能只靠我袁崇焕一个,需要户部出钱、工部给兵器、吏部给人才、兵部给调兵选将,朝廷内外一起使劲才行。

后来又说,我老袁平定辽东的能力绰绰有余,但是难以应对悠悠众口,难防小人嫉妒,要么用权力掣肘,要么提意见打乱我的部署。崇祯皇帝甚至站起来听他讲,并安抚他不要有疑心,并且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从事。

袁崇焕到辽东先是平定了士兵的哗变,然后有招抚当地“哈剌慎三十六家”。一步步让明朝在辽东站稳脚跟。自己事业也达到人生的顶峰,皇帝信任,大权在握。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却向着另一个方向。

袁崇焕之死——一步步把自己逼死

崇祯皇帝把收复和防守辽东的重任,交给了袁崇焕,并且赐给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从事,可谓信任有加。我们知道袁崇焕最后被判凌迟处死,为何发生这样戏剧性的一幕?

越权行事惹祸端。袁崇焕这个人的才能,毋庸置疑,前面说到,辽东战场上能够阻挡后金军队的非他老袁莫属。这个人有才,但也有个很坏的毛病,那就是越权行事。举个例子来说,天启年间袁崇焕作为监军,曾经核查军队人员编制,当即杀掉一个将校。

当时主管辽东的是孙承宗,知道这事以后非常气愤,“监军可专杀耶”。再后来,更是擅权杀掉皮岛上的毛文龙。毛文龙是何许人也,官任左都督平辽总兵官,也算得上高级将领,更有尚方宝剑在手,杀他得有皇帝旨意,袁崇焕却来个先斩后奏。崇祯皇帝得知后很吃惊,但毛文龙已死,自己还得靠袁崇焕打仗,就强忍着没爆发,这也给袁崇焕埋下了祸根。

进退失度惹疑心。崇祯对袁崇焕,最开始是信任的,赐给他尚方宝剑,许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力,要啥给啥。袁崇焕一开始也一在给皇帝申明,大将在外容易遭到怀疑和诽谤,要求皇帝一定要信任自己。但是后来做的事情,一步步引起崇祯的怀疑,也一步步把自己引到死路上来。

先是擅自杀掉毛文龙,最大的理由是要军饷过多,先斩后奏的事情,看着很牛,但很容易遭来祸端,你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为了大局崇祯忍了。杀了毛文龙以后,为了防止士兵叛变,又请求增加军饷,在崇祯眼里,这不是自相矛盾么,你说人家毛文龙花钱多你这花钱不更多么?

再到后来,皇太极带领军队绕过防线,打到北京城下,袁崇焕赶紧带兵去拱卫京师,崇祯也很高兴,偏偏他又做了一件傻事,跟皇帝申请军队进城休息。袁崇焕带来了毕竟是边防军,毕竟不是皇帝的禁卫军。崇祯迷惑了,进入城内是想学董卓吗?

做事太张扬遭记恨。经过以上两点,袁崇焕的下场基本已经可以猜到了。袁崇焕这个人做事太高调,比如说自己五年内平辽等,后来他被逮捕下狱,就有不少人诬陷他通敌卖国,崇祯皇帝想想前面发生的事情。不能不怀疑,这个袁崇焕可能真不是忠臣。

《明史》记载:

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龙锡故主定逆案,魏忠贤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辈谋兴大狱,为逆党报仇,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二事为两人罪。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明史 袁崇焕传》给出的结论:袁崇焕是明朝的忠臣,清朝派遣间谍,加上明朝内部人的构陷,最后冤杀了袁崇焕。然而清初人计六奇编纂的《明季北略?逮袁崇焕》记载,袁崇焕被逮捕以后,京城人都很高兴,等到被凌迟处死,人们争相买他的肉吃,不一会割下的肉就卖完了。

袁崇焕是忠臣。袁崇焕守卫辽东有功,如果袁崇焕想叛乱,没有必要等到敌军打到京城下,才通敌卖国。如果他真想借机把军队拉到城内,发动叛乱,身为主帅的他,不会轻易进城被崇祯打入监狱。

袁崇焕有点冤。袁崇焕的悲剧,很大一部分是他自己做事的原因,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当时制度下,皇帝才是天下的主人,自己在外兵权在握,应该想方设法避嫌,但是上文所列的事情,他一再做些让皇帝怀疑的事情,最终导致自己悲剧


木子卿53662013796


一、在敌人闹饥荒的时候,将粮食卖给敌人的盟友,并置皇帝的严旨于不顾,坚称不可能资敌,最终迎来敌人和盟友的联合入侵,这样的人,该不该杀?

二、在皇帝面前坚称“五年平辽”,并以之为倚仗,斩杀了自己无权处置的方面将领,不久后,敌人未平,却逼近了己方的首都,这样的人,该不该杀?

三、占据天险,向皇帝和百姓宣称“必不令越蓟西”,言犹在耳,敌军已经在眼皮底下突破,甚至没有发生战斗,只敢跟随敌军行进的战区总指挥,该不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