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防控疫情,“餐桌食品”迫在眉睫

食安三餐 食品卫士 今天

新冠状肺炎疫情渐渐改变大家的生活,最显而易见的变化是“”禁食野味“”从倡议进入立法程序。为防范新冠状肺炎病毒上讲“疫从口入”,最近关于传统文化“合餐制”“合食制”弊病的研讨,在逐渐白热化。渐多有识之士呼吁,有必要以此次新冠状肺炎为机遇,在全国内开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餐桌革命文化”,循序渐进地推行“公筷制”或“分餐制”。

世界卫生部统计记录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是各类疾病总发病率之首。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很少人能意识到,当一桌人用各自吮吸过的餐具在餐里翻来翻去时,可能在不注意就完成了病毒的传播。只不过,“口水菜”的危害可能没那么立竿见影,固未得到重视。

大家是否意识到一个现象:近年来,身边被查出体内有幽门螺杆菌的亲戚朋友不断增多。这是一种导致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病的一类致癌物,能导致反酸、口臭和呕吐。这种病菌的一种主要感染方式,就是用餐时的唾液——这也是中国不少家庭“一人有病,全家感染”“公司常聚餐,8人有7人感染”的重要原因。

除了幽门螺杆菌外,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都在互相夹菜中传播。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很多家庭聚集性疫情的发生,都与“聚餐”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湖南、海南等地近期已率先发起呼吁,使用公筷、拒绝“口水菜”。

近几年,公筷、分餐等一直没能有力推广,一个毋庸讳言的重要原因是多数人觉得太矫情,属于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不实际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理念。然而实际上,分餐制”并非什么“舶来品”,不少流传千载的文献和画作都对我国古代“分餐制”有详细生动的描述。从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顾闳中的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可以看出,画中一人一桌,桌上食物也是每人每份。

然而,此后由于生活方式改变、民族融合等原因,“合餐制”逐渐成了国人日常餐饮习惯的“主流”。应该说,要在国内彻底推行“分餐制”,在实践和操作层面难度很大,比较合理的选择是让公筷、公勺变为一种常态。

十几年以前,至今还让很多人心存余悸的“非典”暴发后,钟南山院士就建议过,在家庭中要使用公筷,一些地方也有所采纳,但总的说不成体系。此次新冠状肺炎疫情时期,钟南山院士向公众详解家庭卫生消毒重点时,又一次呼吁家庭用餐应使用公筷,希望此次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毕竟,通过推广公筷开展一场深刻的“餐桌革命”,已经等不起、慢不得了。

对于相关职能部门来讲,要在推广“餐桌文化”变革方面有积极作为。革新用餐方式,实际上也是移风易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政。建议相关部门通过立法强制餐饮行业推行“公筷制”,同时加大引导、督办和执法力度,花上三五年时间,有步骤地先在公共餐饮场所将放置、使用公筷的习惯培育起来。

对餐饮企业来说,它们应该成为引领新的生活方式的主力。如今,在一些相对高档一点的餐厅,基本都配了公筷、公勺。这不仅是一种“服务升级”,更是一种“理念升级”,代表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导向。建议各餐饮企业在餐厅、餐桌上设置醒目标识标牌,通过返券、积分、抽奖等方式,鼓励食客积极使用公筷。

对个人来说,更应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减少病从口入,养成更加文明健康的就餐礼仪,是每个人都应该从这场疫情中吸取的深刻教训。国内幽门螺杆菌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众多,重视使用公筷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无论是在餐饮场所,还是家庭聚餐,每个人多用一次公筷,就减少一次病毒、细菌传播机会,我们的公共卫生安全也就多一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