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郎锦义教授:鼻咽癌诊疗最优化的底层思维

鼻咽癌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有国际话语权的疾病,70年的发展已使5年生存率从20%提高到85%以上。“代价最小、疗效最佳”临床最优化是鼻咽癌诊疗面临的主要挑战,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弄清决定鼻咽癌诊疗的底层问题:精准分期和靶区勾画、联合治疗模式和复发鼻咽癌处理。

1. 中国鼻咽癌诊疗70年

对我国而言,鼻咽癌有其“特殊性”,原因有三:①代表中国:中国发病率最高,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全球80%的鼻咽癌患者在我国,全世界鼻咽癌诊疗要看中国,来自中国的成果不断刷新国际指南。②反映放疗技术发展状况:鼻咽癌是放疗行业的“麻雀”,放疗技术水平怎么样要看鼻咽癌治疗。③代表机构诊疗水平:一个医院(中心)或一个放疗机构的放射治疗水平集中体现在鼻咽癌诊疗效果上。

国际上鼻咽癌放疗始于上世纪20年代,我国最早对鼻咽癌放疗疗效进行报道的是张去病教授,在50年代采用镭疗和深部X线外照射,但5年生存率只有19.6%。随着放射治疗设备的进步,1983年张有望等报道了钴-60治疗511例鼻咽癌患者的疗效,5 年生存率提高到54%。后来随着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和化疗的联合,5年生存率进一步提高至85%以上。近年来,随着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应用,疗效有望进一步改善



2.鼻咽癌诊疗为何需要“最优化”?

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鼻咽癌诊疗最优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原因有三:①随着鼻咽癌患者生存期延长,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这要求临床决策不仅要考虑局控率和生存期,还要尽可能保护正常组织、减轻放射性损伤。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到治疗决策和实施方案的最优化,即以最小的损伤,获得最佳的局控。②近年来,放疗新技术层出不穷,化疗、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联合模式多样化,有必要根据患者病情,选用最佳的治疗模式,增效、减毒是最优化的目标。③花最少的钱,取得最佳的疗效是当下精准医学时代的主流追求。所谓“临床最优化”,就是代价最小、疗效最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求最大善果 ”,在若干非负性后果的备选医疗方案中,选择最大正值的医疗方案,疗效最佳、痛苦最小、危险最少、费用最低。二是“求最小恶果”,在损害不可避免时,把此种负性后果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低程度。三是“整体优化”,对疾病诊治要从活生生的病人出发,充分考虑致病的综合因素、治病的综合手段、影响的综合后果,力求诊治的整体优化。最优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不同的医学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价值认同的人,对医疗最优化的判断往往大相径庭。



3. 鼻咽癌诊疗最优化的底层思维是什么?

所谓“底层思维”,就是我们思考问题时,最原始的出发点或原始需求,最先确立的那个核心;从此出发,才会不偏离初心。其意义在于:①在选择行为上给出指导标准 ;②在标签定位上给出本质方向 ;③在问题认知上给出导向纠偏 。那么,鼻咽癌诊疗的底层思维是什么?

3.1 精准分期、精确画像。首先要清楚辨识肿瘤,目前基于TNM分期系统可较好的指导临床治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①不具唯一性 ,多个分期版本共存。②证据级别低,多数为回顾性文章和III/IV级证据。③涵盖信息不全面,仅有“T、N、M” 信息,不包括体液(血、尿、唾液等)内ctDNA、CTC、Exsome及EB病毒复制等重要生物学信息。④不能指导精准治疗,未能精确映射不同患者的肿瘤生物学特性。我们认为:分期应该为肿瘤精准“画像”,理想的分期应该:①基于咽科学的精细解剖进展;②精准预后;③指导个体化诊疗;④操作可行、易行;⑤基于大数据的实践验证;⑥随技术的进步而保持更新。

3.2 靶区设计和勾画。靶区勾画是实现精准放疗的第一步,但当前行业内靶区勾画版本甚多,要勾画哪里、不勾画哪里,意见不统一。靶区勾画存在的问题:①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②没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③人工勾画费时;④勾画者个体差异大;⑤生物靶区识别精准度不够。我们的体会:①个体化靶区原则:靶区设计不仅依据肿瘤位置、体积、分期及分化程度,还要充分考虑到个体放疗敏感性的差异。②物理合理化原则:当病灶靠近高危器官,比如脑干等,在勾画靶区时要留出充分的PRV物理优化空间。③生物合理化原则:根据功能成像获得的信息,采用“剂量绘画”或“剂量雕刻”技术。④临床优化原则:功能器官向肿瘤组织让步,肿瘤要向高危器官让步。⑤整合医学原则:整合多组学技术、多模态影像、免疫及生物信息学技术,提高放疗精度和效价比。鼻咽癌靶区智能化勾画是解放临床医生时间和精力的可靠帮手,但不能解放脑力,人机结合的混合智能是终极目标。

3.3复发鼻咽癌处理。有10-20%的患者出现鼻咽或颈部的局部复发。除少数早期病例可以选择手术外,大多数局部复发鼻咽癌需接受再程放疗。严重放疗毒性是再程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如何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再程放疗是临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应对策略:①建立模型,精准评分。有研究通过对558例局部复发鼻咽癌患者的生存预后进行分析,建立了一个量化模型,可以为病人进行评分,通过对5个独立预后因素的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②准确分组,精准治疗。低危人群:肿瘤可以得到较好控制,获得更好疗效,再程放疗副作用低,建议再程放疗。高危人群:疗效较不理想,再程放疗副作用较严重,需考虑联合化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我们的体会:没有最好的计划,只有“更合适”的计划!在正常组织“伤的起”的情况下,给肿瘤组织以最有效的打击。放疗剂量常常是对危险器官妥协的结果。

3.4联合治疗模式的选择。放射治疗与化疗、分子靶向及免疫治疗,可以有多种组合方式,有新辅助方式、同步方式,还有辅助模式,有两两结合,也有三种结合等等。那么问题来了,何种联合模式是最佳的?IMRT时代II期鼻咽癌还需要同步化疗吗?新辅助化疗和辅助化疗到底有没有意义?有哪些患者从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中获益?有一些初步的结果回答这些问题,比如①来自11个临床研究,2138例II期鼻咽癌病人的荟萃分析提示,同步化疗未能使这部分患者获益。②508例III-VIB期(不含T3-4N0 )NPC患者,长期随访提示:辅助化疗未能使局部晚期NPC患者临床获益。③新辅助化疗对高危患者有意义,比如TPF和GP新辅助化疗可使患者3年生存率提高4~8%左右。

4.整装再出发

回顾鼻咽癌诊疗发展的70年历程,在放疗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局控率和长期生存大为改观,5年生存率已经超过90%,这也导致了再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减小。放射物理技术近年来也进入一个平台期,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另外,经过精准放疗后的复发患者,不像传统的二维放疗患者复发,再程治疗的机会也显著减少。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认为鼻咽癌诊疗的下一个突破口在于“临床最优化”,其底层思维包括:①精准的肿瘤分期;②基于人工智能的靶区精准勾画;③复发鼻咽癌的量化模型和精准分组;④基于多模态组学和液态活检的个体化决策。


郎锦义


郎锦义,男,主任医师,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学科-放射肿瘤中心主任,1983年7月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2003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临床肿瘤学博士。现任四川省肿瘤医院放射科主任医师/临床肿瘤学博士。放射肿瘤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系统肿瘤学科带头人、四川省政府科学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华放射肿瘤学会全国副主委、四川省放射肿瘤学会主任委员、四川省鼻咽癌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学会鼻咽癌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国CSCO委员;泛珠江三角洲放射肿瘤协作组常务副主席、西部肿瘤协作组主席、吴阶平基金会肿瘤防治专委会常委、西南肿瘤协作组组长(CSWOG);美国放射肿瘤学会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物理学科同行评议人、四川省科青联合会理事、四川省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政府医学高评专家。《四川医学》、《临床肿瘤学》、《中国神经肿瘤》、《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编委。《肿瘤预防与治疗》杂志常务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