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别怪孩子没出息!正是家长的这些行为,一手毁掉了孩子的专注力

当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他已经在内心慢慢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行为,其实都是在对世界进行的探索,对生活的观察,对自己要做的事情的练习。此刻,他需要的是安静,不被打扰。


作者;皎洁的后青春岁月

好友的孩子过生日,亲友在某儿童餐厅小聚,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个奇葩奶奶。

一见面,就热情似火拉着孩子喊叔叔阿姨,孩子稍有迟疑,就埋怨:“刚才在家里是怎么教你的?”孩子们看到游乐区的古堡,迷宫和和模拟厨房,一拥而上兴奋地玩开了。奶奶的声音又响起来了:“低头,小心碰着!”“出口在这里呢,过来,过来!”“先洗菜再切菜再炒菜,你顺序颠倒了呀!”

吃饭时间,这位奶奶愈加亢奋:“吃青菜呀,不吃身体没营养。”“哎呀,汤撒了一身呀,你不能慢着点么?”在奶奶一连声指挥下,那个四五岁的孩子不知所措,烦躁不安,最后哭了起来。

一旁的我替那孩子委屈,对那位奶奶的行径很不以为然,弄不清这位如此轻狂张扬,是极端负责,还是炫耀权利,还是满足存在感。无论如何,可怜的是孩子,从始至终就没有按照个人意愿,安安静静做点事。

我们常常埋怨孩子像小猫钓鱼一样思绪容易被外界所牵绊,做事没有定力,缺乏专注。岂不知,很多时候孩子的不专注,来自于家长在身边不停的干扰。

孩子吃饭,一个劲唠叨多吃什么,少吃什么,却不给孩子独自品尝食物的机会;

孩子穿衣,一会嫌不拽衣袖啦,一会嫌领子没翻出来,不让孩子自己摸索穿衣的门道;

孩子玩玩具时,一会口述要领,一会纠正造型,孩子成了最不用走心的人;

孩子在公园里跑跳,一会担心跌倒,一会担心撞人,一会又担心弄脏衣服,孩子连痛快玩一会都无法得到;

我曾经偷偷录下一段我家爷爷与孩子在一起的声音。十五分钟里,爷爷的声音就没有停止过,叮嘱的,指导的,教训的。除了彰显主权和自我宣泄,真的看不出他一直的唠叨起到什么作用。

我惊叹,孩子竟有如此大的忍耐力,每天容忍成年人在耳边叨叨叨,叨叨叨。这样要是搁我身上,不被逼疯也得变傻。

在家长不间断的声音里,孩子探索体验练习的过程一再被打断,被切换,被置换,来不及按照自己的心愿做完一件事情,慢慢变得漫不经心,缺乏专注,并容易暴躁

一天,我们全家去“合生汇”吃日料,五岁的冰儿很亢奋,努力描述区别着“河豚”与“海豚”,大家也你一言我一语。冰儿忽然发起脾气:“你们打断我了,你们干扰我说话了!”全家立刻闭上嘴巴,倾听他一个人说话。因为我们知道,孩子此刻有无数的想法需要整理和表达。我们的插话,使孩子的思路一再被切断,令他愤怒不已。

当孩子专注于一件事情,他已经在内心慢慢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行为,其实都是在对世界进行的探索,对生活的观察,对自己要做的事情的练习。此刻,他需要的是安静,不被打扰。

如果孩子能自主去完成一些事情,他的注意力,兴趣会集中在这里,他的意志力会得到锻炼,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形成自律与专注。

蒙台梭利说:“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如何培养孩子专注习惯呢?

一是家长闭嘴,闭嘴孩子个人的摸索体验,胜过家长耳提面命一百倍。不管生活还是游戏,不论做得对与错,快和慢,家长都不要去管去催。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写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等待与保护,才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最佳打开方式。

二是提前做准备。每次游戏或者作业之前,吃饱喝足,大小便后,该做的事情都做完,心无挂碍的去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

三是清场并且中途不去干扰。尽量给孩子安排一个安静做事情的环境,孩子写作业或者玩耍时,不要开电视,不要大声喧哗频繁走动。中间不要递水送食品,让孩子聚精会神做自己的事情。

四是利用沙漏等计时工具,控制时间和效率

五是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对孩子进行专注力教育,并且对孩子专注力形成进行刻意练习

专注力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心理品质,要想让孩子成人成才必须要从小注意培养孩子专注的能力。

就从家长闭上唠叨的嘴开始。

品读“亲子沟通如何说”头条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一起探讨有品质的亲子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