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马季激怒刘宝瑞,李伯祥结怨马三立父子,皆因演出时做了这件小事

相声演员经常会遇到一种尴尬——“让活”。

这种情况的具体情况有多种,一种是别人拟定要使的“活”你不能抢。而且还要“让活路”,如别人使“腿子活”《黄鹤楼》, 那么所有“腿子活”,即《汾河湾》、《捉放曹》等一律不能在前边使,别人使“贯口活”,你就不能再使“贯口活”。

马季老师回忆说:

还有一次我们演出,我演的是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了,我演这个节目时,用相声经常用的味说话:“报告总统先生,他们的人造卫星已经绕地球十几圈了。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飞个痰桶还绕三个多圈呢。”可我没有想到,刘先生在后头演一个也是国际题材的,叫《非洲独立进行曲》,也是这味的话。我刚演完,刘先生在后台就急了:谁教的,有这样的戏德吗?学艺先学做人。你师傅就让你这样?他就嫌我把这味先给他亮了。可我当时真是没有意识到。所以作为学生来讲,我在这里面很难处。


还有一种“让活”,是为接你场的演员“让效果”。如你今天特别受欢迎,台下观众三番五次地让你返场,你就得给后面的演员“让效果”,必须要返一段效果差的小段“降温”,让后面的演员好接场。

另外一种“让活”,就是要给“攒底”的演员让时间。尤其是过去,没有出租车,公共汽车的末班车时间固定,中场或后场演员,就要根据全场的时间,适时压缩自己的节目。需要返场时,就要返一段温的小段,为“攒底”的演员留时间。否则等“底角”一上场,观众怕赶不上末班车,提前退场,就会影响“攒底”演员的声望。

据说当年马三立攒底(最后一场),李伯祥倒数第二场,但是李伯祥演的过了时间,等老爷子上场的时候观众由于当时打不到车都离场了,后来少马爷知道了不高兴,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了李伯祥,因此结怨,就是同行的仇!

像苏文茂每到演出后台,先看“攒底”的马三立拟演什么节目,然后他在中场“开活”和翻场时一定躲其“活路”和“包袱儿”,如估计“攒底”演员的时间不够用,他一定会缩短自己使活的时间,效果多好也少返场、不返场或返一个比较温的、时间短的小段。他身上的这种美德,也影响、教育了他的徒弟刘俊杰。

2001年春晚,刘俊杰演出相声《戏迷》,在这个段子里要学唱各种曲种的《沙家浜》。但是看过他在央视春晚上使“活”的人,都觉得他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这是怎么回事呢?

演员往往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上央视春晚”。刘俊杰也非常重视,在央视排练了两个多月,准备得相当充分,然而,当天却遇到了一个突发情况。有一个语言类节目演的时间太长了,按行话讲,叫“演嗨了”。


“嗨”在什么地方呢?这个演员一看,自己节目火了,就在台上即兴发挥,不管时间及后面的演员啦!在相声场子里,管这种毛病叫“洒狗血”。
导演当时就急了,不能影响零点报时呀!他把节目主持人喊过来,说要卡时间。他问一个主持人:“你能减多少?”
“我要是减减词,再说快点,能卡掉40秒!”
导演又问另一位:“你呢?”
“我能减1分钟!”
导演说:“减1分40秒,不行!得掐一个节目……把那个舞蹈砍掉……”
这句话可了不得,“哇”的一声,演那个舞蹈的一帮孩子全哭了。家乡的媒体在等着报道这些孩子的节目,家长们也在电视前等他们的表演呢。
在春晚直播过程中,节目临时被“拿下”的事是经常发生的。像我们熟知的小品演员刘亚津,就让导演临时“砍”下来一次,这在每届春晚都无法避免。
怎么办呢?这时刘俊杰说:“没事儿,还差多长时间?我能减时间。”
导演一听,高兴了:“你来?”
刘俊杰说:“你就告诉我,现在还差多长时间?”
导演说:“怎么也得再挤出四分钟……”

“没问题,我卡掉四分钟!”
导演高兴了,但可难为了刘俊杰。他一上场,“垫话”全不要了,本来前头还要用黄梅戏、二人转学《沙家浜》,他全部掐掉。这样他就把时间挤出来了,那个舞蹈也照常上啦。

刘俊杰下场后,得到众人的钦佩。

“让活”是相声业内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它的主旨是尊重同行,在台上要为同行着想或为同行牺牲自己。即便是竞争,也是在传统道德范围内,尊重他人的竞争,而非你死我活、丧失人格、缺乏艺德的竞争。

竞争,除了同行之间,还包括同其他艺术形式的竞争。相声,这个曲种要生存,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得不断地提升其艺术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