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敌对”的亲子关系越来越普遍:“亲子共读”是极佳的破解途径

​前几天几个妈妈聚会,不约而同的聊起了孩子的问题,一个比一个让人闹心。

这个说孩子一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吃饭时也不愿多说话,仿佛就是一个租客。

那个说孩子很烦自己,给她说什么都是一脸嫌弃的表情,就像遇到了仇人一般。

还有说孩子天天抱着手机,聊天、玩游戏一刻也停不下来,手机都成他亲妈了。

……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跟家长渐行渐远,似乎成为了一种逃不掉的魔咒。吵他吼他不行,放任不管也不行,这让无数父母尝到了孩子叛逆的苦头。家里有这样一个孩子,做家长的没有一个不焦心,可谁又有好办法呢?

别说,还真有这么一对特别的母女,她们无话不谈,在一起就跟姐妹一般,真是羡煞旁人。大家纷纷请教这位妈妈用了什么神通,这么多年来都能和女儿做成好朋友?

她笑着说:我的绝招就一个,我从她很小的时候就陪着她一起读书,我们是在阅读中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

在她看来,产生敌对态度的人,往往是思想观念不同造成的。想一想,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倔强呢?那还不是因为你觉得他们的观念太守旧。迁移到自己的孩子,也是同样的逻辑。他们内心想的和我们不一样,而你并不知道,又强行去扭转,自然造成敌对关系。

其他妈妈听后,顿时恍然大悟,原来是自己没有走进孩子的世界,亲手毁了本该甜蜜的亲子关系。那么,为什么“亲子阅读”是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途径呢?

01 亲子阅读如何破解亲子敌对关系?


近几年,亲子阅读已经非常流行,受到不少家长的重视。于是他们常常买上几本书扔给孩子,边刷手机边看着孩子去读书,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其实,这是亲子阅读最大的误区。

准确来说,亲子阅读应该叫“亲子共读”,这个“共”字才是关键。亲子共读,就是以同一本书为媒,以共同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

当孩子与父母共同读一本书时,很容易让孩子觉得阅读是件快乐的事,进而更愿意去进行自发阅读。

通过共读一本好书,父母和子女可以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通过共读一本好书,会传递出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相互理解。

通过共读一本好书,会学到对待金钱和健康的正确态度,不会因这两大难题争吵不休。

有很多家长会觉得,每天上班那么累,自己也得坚持读书太过费心,多跟孩子沟通不一样可以解决吗?可是,又有几个家长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沟通,又有几个孩子能受得了家长苦口婆心的唠叨?

美国著名的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在《朗读手册》上有这样一段话: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把书当成了父母和子女共同的老师,自然就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和烦人的唠叨,这才是亲子共读的真正意义所在。有了同一本书,就有了同样的话题,有这么一个知音和桥梁在,还愁孩子跟你不亲密吗?

02 亲子共读也需要量身定制

不同的年龄段,亲子共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0-2岁。

这是孩子语言和听力能力的启蒙期,也是通过亲子共读帮孩子建立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机。

一开始可以选择郎朗上口的经典古诗词,不断的读给他听。大一点后可以选择色彩鲜明又撕不烂的绘本,来回的讲给他听。

第二阶段是2-6岁。

这是孩子独立说话和表达的发展期,也是通过亲子共读拓展孩子心智开发的黄金期。

建议形成“睡前30分钟”左右的固定阅读时段,很快你就会发现,根本不用去催,临睡觉时小家伙就等着你给他讲故事。

第三阶段是7-8岁。

这是孩子进入小学的头两年,也是孩子从以图为主的绘本到纯文字阅读的过渡阶段。

建议孩子以阅读桥梁书为主。所谓“桥梁书”,就是介于“图画书”和“纯文字书”之间的一种图书类型,帮助孩子逐渐增加阅读字数和篇幅。

第四阶段是9岁以后。

这时孩子已进入3年级了,也是语文成绩的分水岭,这时重点就转向了独立阅读。

独立阅读并不意味着家长可以放下书了,这时可以互不干扰的共读一本书,一边读一边交流,你还能看不懂孩子的价值观吗?

亲子共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收获的不仅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一个爱读书的自己,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书友情、朋友义。

03 选出好书让亲子共读的功效倍增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一个人的见闻总是有局限,而书则提供了一个无限的可能。它让孩子睁眼看到更广阔的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三观。

如果在三观的形成过程中,有了好书的陪伴,将帮助孩子解决一系列成长的烦恼,同时,也能为家长解决不少焦虑,让亲子关系处理起来更融洽。

近年来,图书市场发展也相当迅猛,各种各样的书铺天盖地,但经过大浪淘沙留下的只能是少数经典。因此,从浩瀚的书海中挑出好书就成了一个难题。

那么,怎么样才能有一双火眼金睛,选出适合孩子的好书呢?这里提供几条建议。

对于幼小重点阅读的绘本而言,就奔着“国际绘本大奖”和“国际绘本大师”去,这属于精品中的精品。绘本是孩子接触最早的图书,一定要优中选优,这是奠定孩子阅读的基础,大奖和大师本身就有这样的品质。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建议拓宽阅读范围,读一些不同领域的经典书籍。经典保证质量,不同领域则会带给孩子不同的视角,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或许能成为孩子一生的追求。

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过:一个愿意成为高贵之人的孩子,读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这是无法丢失的前提。

安徒生的书、鲁迅的书、《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夏洛的网》等,都是一些具有高贵血统的书,这些书能带给孩子更多的探究和思考。

利用这些建议,足够选出一大堆好书,陪着孩子一起读起来,不光是孩子,自己的路也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04 激发不出阅读兴趣,一切都是徒劳

阅读的功效,父母朋友们一看便知,也都很认可。但关键问题是,孩子压根就不看书怎么办?怎么才能让孩子有阅读兴趣呢?

现在孩子的兴趣在哪里?集中度最高的莫过于电视和手机,因为他们本来就出生在这个时代,成长环境使然,不受熏陶才怪。

大家想一下,下班回到家里家长都在干什么?回答最多的肯定是看电视和玩手机,又有哪个家长能拿本书看。环境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三字经》里早就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教,断机杼。”

因此,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家长是要参与进来的,这也是破解亲子敌对关系的关键。这里提供几个实践经验,供大家参考。

第一,孩子还小的时候最简单,直接陪着孩子共读就很容易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孩子处于小学3年级以前的家长们,恭喜你们,这个年龄段的阅读兴趣最好培养,每天坚持亲子阅读就能很快养成阅读习惯。

这个阶段以绘本为主,现在的绘本丰富多彩,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挑选。尽管放心,孩子能从绚丽的图画中找到乐趣的。

这一阶段的孩子是一张白纸,正处于探索世界的阶段。哪里的世界最大?当然是绘本里,走进了绘本,就走进了阅读的殿堂。

第二,营造出优雅的阅读环境,家长们也要费一番功夫。

孩子上到小学3年级以后还没有阅读兴趣的家长们,也不用着急,引导得当也是可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的。不过,这时候就要多下一番功夫,想尽一切办法去引导了。

同时,家长要充分理解亲子阅读的含义,不是买来书了事。是要关掉电视、放下手机,创造出一个安静优雅的阅读环境来。这样,才算是起到了引导作用。

自己也要时常翻开书看看,哪怕是装也要装出个样子。孩子不听你说的,但他会跟着你学。久而久之,就能达到“近朱者赤”的效果了。

第三,巧妙利用电视机,勾起孩子的阅读欲望。

电视机也可以用来引导孩子的阅读兴趣。精选一些好电影在电视上放放,例如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名侦探柯南》等,大部分孩子都会喜欢,看完后要加上诱人一点的引导语:

电影很精彩,其实,书里的故事更多更精彩。电影只是浓缩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你要不要买来原著看看,一定会更精彩的。

总之,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可以引导的机会,加上刻意营造出来的阅读环境,孩子的阅读兴趣迟早会被激发出来的。

第四,旅游不光是兜兜转转,也能用来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长大的时候,原来书中不明白的道理渐渐的懂了,这就是阅历的力量,听过、见过、看过之后,自然就明白了。

国学大师林语堂曾说过:

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

我们小时候很难走出去看世界,可现在不同了,很多人都可以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带着孩子走起来吧。

冬天,带孩子到北京和江南分别感受一下,那时候梁秋实《北平的冬天》和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将不再是书上读到的,那是他自己切身的体会。

带孩子登一登长城,爬一爬泰山,那时候他自然就吟诵出: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两万......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带孩子去一趟曲阜,感受一下中国儒家文化的起源。带孩子去逛一逛湖南湘乡,了解一下千古第一完人曾国藩。

孩子的阅读兴趣是靠激发出来的,激发又离不开家长的正确引导。万事开头难,一旦成功的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就等于给孩子安上了一双隐形的翅膀,也给亲子关系戴上了一层保护罩。

仔细地审视一下敌对的亲子关系,不能只从孩子身上找问题,要更多地找一找家长自身的问题。

想用无聊来打发无聊,只能更加的无聊。无节制的看电视、玩手机就是这样,得到的不是放松,而是加倍的疲惫。

《柔性的专断---耶鲁女孩成长记》的作者郭力认为: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家长的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因此,下班后,放下手机,关闭电视,陪孩子一起读读书吧,周末带孩子去图书馆里转转吧。家长能够不断自我成长,孩子会跟着天天向上,亲子关系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一定会感激那个爱看书的自己,感激父母给了他一段温馨的亲密记忆。

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蹴而就,买上一本书,迈出第一步,就已经走上了改善亲子关系的道路。